在許多老年人心中,參加廟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承載著許多美好的記憶。在年輕人,特別是年輕人在城市,很少有人參加或體驗過廟會。
中國是農業的悠久歷史大國。過去,大多數人在日出時工作,日落時休息。全家人都在地上忙,很難有時間消遣娛樂。因此,在老百姓眼裡,廟會是休閒娛樂的好時機。
廟會作為中國民族風情的載體,體現了大量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一定地區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風尚和審美情趣。因此,廟會在文化因素、商業因素、宗教因素等方面值得探討。
什麼是廟會
廟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沒有明確的記載。一般認為,廟會起源於遠古祭祀時期。在早期,祭祀的對象主要是祖先神或自然神。在祭祀過程中,人們集體開展了祭奠、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活動,這種祭祀神的集會可以說是民間廟會的雛形。
廟會的定義是什麼?實際上,從「廟」和「會」的字面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廟會的一般含義。
「廟」人們會想到所謂的道觀。事實上,原來的「廟」指的是供奉神的建築,尤其是祖先。後來,隨著佛教進入中國,「廟」主要指漢語中的佛教寺廟和中國土生土長中的道教道教寺廟。早期的「會」是指皇帝與諸侯,或諸侯和諸侯之間的會面,後來的佛教,道教的宗教儀式。
因此,字面上的「廟會」最初指的是宗廟附近的一個聚會,或是祭祀神,或是參加在某個特殊日子舉行的宗教活動。但後來又增加了娛樂和購物。
在《辭海》中,廟會也稱為廟市。中國的一種市場形式。唐朝已經存在了。在廟會或特定日期舉行的。一般來說,它位於或靠近寺廟,故稱廟會。
可見,廟會在中國早已是一種傳統的節日盛宴,是中國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既有古老又有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具有宗教性和世俗性。它充分體現了人們思想、價值和行為的長期積累。它代代相傳,傳承發展久遠。
廟會分類
廟會依附於是由特定宗教場所的宗教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於中國民間信仰的多樣性,廟會也有很多種中國。
例如,如果大禹治水有價值,人們將為人們的生活建造禹王廟;包公,人們將建造包公祠;嶽飛精忠報國。人們會把秦殺人犯放在廟裡上為他報仇,跪下幾千年;農民有了土地,他們會在地上建一座陸地神廟感謝他;漁民出海捕魚避風避浪,他們會去祭拜母親的祖廟等。在這些不同的神廟周圍,有不同的廟會。
廟會也是集宗教祭祀、娛樂、商貿為一體的群眾性活動。事實上,只有具備這些功能,才能稱之為廟會。但由於時代、地域、風俗習慣的不同,廟會的形式和類型也不盡相同。
從文化類型來看,廟會基本上可以分為世俗型和宗教型。世俗廟會包括土地廟廟會、山神廟廟會、水廟會和其他自然崇拜廟會;人類祖先廟會(伏羲廟、女媧廟會、盤古廟會、黃帝廟會、禹王廟廟會和其他神話中的祖先廟會;孔廟、魯班廟會、關帝廟,嶽飛寺廟和其他創始人崇拜和英雄崇拜廟會。
有兩種具有宗教意義的廟會,一種是道教廟會,另一種是佛教廟會。它們都是在世俗廟會的基礎上中發展起來的。在一定程度上,世俗廟會的文化意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道教廟會中,神大都被土生土長的基礎上文化所吸收和利用,其地方色彩極為豐富。當道教宣傳他的信仰時,他積極地吸收了世俗神的信仰。在此基礎上,藉助神話學,他採用了古老和王權政治造神傳統,封神加冕無處不在。名為「玉帝」「神仙」「老君」「後」「祖」的寺廟在民間散落了一段時間。
佛教廟會最突出的文化特徵是佛教文化的中國化。例如,佛陀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國的祖先崇拜;觀音菩薩吸收了中國的女神崇拜和生殖崇拜,特別是子嗣的信仰崇拜;韋陀和關羽吸收和改造了中國的世俗文化護法意義。許多源於佛教寺廟雕像的故事合理地利用了中國傳統的風俗和人物傳說,而表現則具有獨特的宗教意義。
從廟會的性質來看,有兩種類型:娛樂活動和商務活動。以娛樂活動為主的廟會主要是通過廟會遊春進行的。這種廟會以娛樂為主,宗教和商業活動次之,參加娛樂的主要是婦女。是的,人們在民間藝術和花卉博覽會上組織各種各樣的演出。據說清朝康熙皇帝曾到天津賞花會,並給它插上了國旗。因此,後來天后宮花展更名為「皇會」。
廟會主要用於商業活動,也叫「廟市」。這種廟會的主要內涵是「市」,決定因素也是「市」。這些廟會是為開市而開,開廟是開市,開廟日期是根據貿易需要而定,與宗教節日無關。廟會期間,商家拜神求利,信徒進廟裡燒香叩頭,都是小規模的,依附於城市。例如,舊時的上海廟會是在農曆三月參觀龍華寺和欣賞桃花的節日活動。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一句俗語「三月三,上龍華」說遊客大量湧入。廟會主要銷售農副產品,如竹、木、藤製品、蠟燭、果蔬、清香小吃等。
按照廟會舉辦的時間,可分為定期廟會和臨時廟會。定期廟會的時間相對固定,廟會的文化活動一般安排在端午節、清明節、元宵節等宗教節日或民間節日期間。有的大都市由於人口多,經濟繁榮除節日外,還將在某一天舉行廟會,如清代的北京,有的廟會在一天或兩天(即廟會)開放,有的廟會在三天開放。有些廟會不需要定期舉行。只是在必要時臨時補充。它們是臨時的廟會。
為什麼人們喜歡「趕廟會」
廟會不同於一般的廟會,它體現了一種心理情結。所以,廟會是有目的的,有一定的目的。人們按照一定的組織程序和活動方式,把所崇拜的各種神或信仰的形象和群眾的精神寄託混為一談。這種合併是自發和自願的。參與者沒有規定的義務和責任。無論哪裡有廟會,窮人和富人都可以自由參加。
通常人們的生活是無聊的。廟會上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他們的業餘生活。在拜神和廟會娛樂活動中,表演常常是必不可少的。在舊農村,據說「高搭戲臺過廟會」。經濟實力雄厚的廟會邀請了當地最著名的劇團和角落。每次廟會開廟設臺唱大戲,許多人都會從四面八方湧到來,來廟會的過程俗稱「趕會」或「趕廟會」。在這裡,不管你信不信上帝,你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來廟會的人都是為了不一定,更多的是為了放鬆身心,感受熱鬧的氣氛。每個人來的目的是看熱鬧的找樂子。
不僅老百姓喜歡來廟會,一般的大型廟會也是各種人聚集的地方。像算命的人,像江湖郎中的人,唱歌的人,雜技的人,僧侶和道士等。其中商人,小販和江湖藝人是最活躍和最引人注目的。廟會裡的商人主要是小商人和小販。其中,有磨剪刀、焊桶補鍋、釘碗補盤子、收破布的。許多銷售人員選擇百貨,和搖著來銷售針織品和化妝品。油坊郎中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們要麼在城裡放藥,要麼在一塊白布上寫滿了可以治癒的疾病,要麼走上街頭行醫。
小販和商人是廟會市場的中心人物。他們經常往返於城鄉之間,流通商品,傳播信息。商人的流動性和開放性為農村生活注入了活力,也促進了文化習俗的傳播和變遷。但它也在賣東西。在廟會上賣東西和正常的交易有些不同。廟會上人很多,但吸引人購買東西並不容易。許多小販盡力改變叫賣的方式。
尤其是在各種廟會上與「遊擊」鬥毆的小商販,往往先表演一段非常精彩的節目來吸引觀眾,然後把他們變成自己的顧客。因此,廟會經常充斥著叫賣,這成為廟會商業的一大特色。
在參加廟會的人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江湖藝人。他們表演雜技、武術和民間戲法。有些藝人被迫謀生,經常學習數學,還可以看醫生或算命師卜卦。一些武術藝人也充當票販子的保鏢,收徒弟。廟會中的江湖藝人通常在外面表演。他們會自行安排行程,記錄方圓百裡廟會的時間,然後按時間順序奔赴各個廟會。
據《北平廟會調查報告》記載,1937年北京土地廟和護國廟會共有雜耍表演場所20多個,海王村和隆福寺廟會也有雜耍表演場所5個。一般來說,雜耍廳的建造很簡單。為了更好,用布幔把它圍成一個地方,放上桌子和長凳。更糟糕的是,只把桌子放在空地上,在桌子前面表演藝人,觀眾可以從三個側面觀看。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地上畫一個圓圈作為競技場。
在廟會上,這些民間藝人也會因其高超的技藝而大放異彩,甚至成名,價值數百倍。清末,活躍在廟會上的著名曲藝藝人包括會說相聲的倉兒,王麻子,以及會唱太平歌詞的王。從上世紀30年代的民國初年到藝人,先後有華子元、張馬子、陳大頭、羅榮壽等。廟會繁榮時,吸引了許多說唱藝人參加。以速成書聞名的餘曉扁(音於傳斌)經常在岱廟附近的一家茶館演出,在當時很受歡迎。
後記
全國各地都有各種寺廟。在諸神降生、報春祈秋和諸神歸來之際,寺廟裡聚集著各種為兒子祈福、長壽、救災、防病、許願的人們。除了祈求神靈拜佛、燒香叩頭外,還有許多人前來觀賞熱鬧、遊玩等目的。人們的聚會為生產食品服務提供了必要條件。白佛有廁紙買賣創造市場,附近居民則趁機出售自己的農副產品,遠近客商也帶來商品交易。
因此,廟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在當時的社會和人民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廟會是我們體驗傳統文化、品嘗當地小吃、體驗不同風情的好地方。
因此,我們希望廟會這種傳統的集會方式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為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補充。
談廟會:信仰與世俗的完美結合。今天的主題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