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在尋找信仰的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9月初發布新作《幸福了嗎》。相比10年前銷量67萬冊但略顯青澀的《痛並快樂著》,《幸福了嗎》加入了更多思考,顯得更為成熟和睿智。對於書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在採訪中,白巖松被問到為什麼尋找信仰時,他引用了楊肅明老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人這一輩子要解決三個順序,這三個順序不能錯的。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關係。」
白巖松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三十而立,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人和工作等等。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你可能為人父、為人子、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對手等等。當人到40年以後你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人生是一條單行線,終點是不可逆轉的,你已經隱約地看到終點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個時候你思考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我究竟做的是不是有意義,財富積累的太多,如果無從消化的話,我積累的意義又在哪裡。出現的困惑太多,人必須要解決自己與內心之間的挑戰······
他的這段話幾乎有點像教堂裡的布道詞,凡是基督徒都會認同和共鳴。
死亡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因為對死亡的恐懼,人在驚慌中會尋找信仰。白巖松也承認:「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對死亡恐懼,再往後就不那麼簡單了,你要信一些事情,我覺得才會慢慢平靜,才會靠近幸福,不信的話挺可怕的。」《聖經》中所羅門也說過:「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將這事放在心上!」(傳7:2)只有那些智慧之人才能夠對遲早來臨的死亡有洞察和準備。
信仰是關乎人一生的重大問題,人應當趁著年輕紀念造我們的主(傳12:1)。所以對於現在談「信仰」這個詞白巖松並不認為過早。他坦言到,「中國人真挺累的,你說信仰早嗎?我說已經太晚了。」此外,他認為談論信仰,並不是要放棄現實,而是「你必須要知道自己現在往前走是奔向哪兒去」。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的一本書,名叫《人啊,你往何處去?》,引人思考人生難道只能是為利而往、為名而去麼?
中國人現在的道德不斷滑坡,讓人心生擔憂,在談及信仰之倫理價值時,白巖松認為,今天社會道德風氣的退步,「根源在於,第一我們沒有信仰,第二卻具備強大的欲望。沒有信仰就沒有底線,底線之所以能夠被不斷地突破,就是因為人無所畏懼。而恰恰與此同時,我們這個社會又出現了欲望的巨大挑戰:錢、權、利等各種因素混雜在一起。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二者結合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他十分主張:「應該是把中國人被摧毀掉的信仰鏈條重新接上,如果一個人活著沒有任何畏懼,他會讓整個社會感到不安。」而道德的淪喪必起因於信仰的迷失,唯有信仰為道德提供價值、意義、目標和動力。
白巖松最後講的一個故事意味深長,發人深省,他說:「在墨西哥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人一起趕路,突然有一個墨西哥人停了下來,旁邊人問他為什麼停下來,他說,我走得太快了,把靈魂扔在後面了,所以要等一等·······」
這個故事中的一群人就像是今天的我們,現在很多人的身體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穿梭,但他的靈魂是否也被扔在後面迷茫不知所措呢?
真正的幸福源於對生命的享受和感恩,而信仰幫助人找到生命的真正價值,但有的人不明白真正的信仰時,也只能過著利用信仰滿足自己私慾的生活。所以白巖松說的這句「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