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談信仰: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無信仰一定不幸福

2021-01-18 基督教資訊平臺

向來在尋找信仰的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9月初發布新作《幸福了嗎》。相比10年前銷量67萬冊但略顯青澀的《痛並快樂著》,《幸福了嗎》加入了更多思考,顯得更為成熟和睿智。對於書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在採訪中,白巖松被問到為什麼尋找信仰時,他引用了楊肅明老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人這一輩子要解決三個順序,這三個順序不能錯的。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關係。」

白巖松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三十而立,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人和工作等等。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你可能為人父、為人子、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對手等等。當人到40年以後你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人生是一條單行線,終點是不可逆轉的,你已經隱約地看到終點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個時候你思考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我究竟做的是不是有意義,財富積累的太多,如果無從消化的話,我積累的意義又在哪裡。出現的困惑太多,人必須要解決自己與內心之間的挑戰······

他的這段話幾乎有點像教堂裡的布道詞,凡是基督徒都會認同和共鳴。

死亡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因為對死亡的恐懼,人在驚慌中會尋找信仰。白巖松也承認:「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對死亡恐懼,再往後就不那麼簡單了,你要信一些事情,我覺得才會慢慢平靜,才會靠近幸福,不信的話挺可怕的。」《聖經》中所羅門也說過:「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將這事放在心上!」(傳7:2)只有那些智慧之人才能夠對遲早來臨的死亡有洞察和準備。

信仰是關乎人一生的重大問題,人應當趁著年輕紀念造我們的主(傳12:1)。所以對於現在談「信仰」這個詞白巖松並不認為過早。他坦言到,「中國人真挺累的,你說信仰早嗎?我說已經太晚了。」此外,他認為談論信仰,並不是要放棄現實,而是「你必須要知道自己現在往前走是奔向哪兒去」。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的一本書,名叫《人啊,你往何處去?》,引人思考人生難道只能是為利而往、為名而去麼?

中國人現在的道德不斷滑坡,讓人心生擔憂,在談及信仰之倫理價值時,白巖松認為,今天社會道德風氣的退步,「根源在於,第一我們沒有信仰,第二卻具備強大的欲望。沒有信仰就沒有底線,底線之所以能夠被不斷地突破,就是因為人無所畏懼。而恰恰與此同時,我們這個社會又出現了欲望的巨大挑戰:錢、權、利等各種因素混雜在一起。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二者結合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他十分主張:「應該是把中國人被摧毀掉的信仰鏈條重新接上,如果一個人活著沒有任何畏懼,他會讓整個社會感到不安。」而道德的淪喪必起因於信仰的迷失,唯有信仰為道德提供價值、意義、目標和動力。

白巖松最後講的一個故事意味深長,發人深省,他說:「在墨西哥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人一起趕路,突然有一個墨西哥人停了下來,旁邊人問他為什麼停下來,他說,我走得太快了,把靈魂扔在後面了,所以要等一等·······」

這個故事中的一群人就像是今天的我們,現在很多人的身體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穿梭,但他的靈魂是否也被扔在後面迷茫不知所措呢?

真正的幸福源於對生命的享受和感恩,而信仰幫助人找到生命的真正價值,但有的人不明白真正的信仰時,也只能過著利用信仰滿足自己私慾的生活。所以白巖松說的這句「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值得深思。

相關焦點

  • 《我們的幸福時光》信仰與救贖
    一個看似簡單卻不平凡的故事,從滿含熱淚到淚流滿面最後幾乎失聲哭泣。不僅僅只是感動,還有太多的感觸:罪惡,信仰,救贖,包容,寬恕,愛情,希望,靈魂...... 貧窮與富有,低層與上層,悲慘與幸福,低賤與高貴,不相交的世界中兩人的心靈相互感化、彼此救贖,有信仰有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相互支持,一直嚮往死亡的人從此積極樂觀開朗向上的生活,即使在無法抗拒的死亡來臨時,心中也是充滿著美好與希望離開。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時代變了,信豐利益至上的人都被社會毒打了,試想一下,這樣的思維在改革開放之初,把中國股市搞得烏煙瘴氣,賺得盆滿缽滿,人是需要信仰,但唯獨不能信仰錢,因為錢本身無用,只有交換和消費的時候,價值才是立體的。霜花漫山林,飄零似客心,早知原是夢,不做醒來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是真的嗎?
  • 中國人愛拜神佛像,上帝借教徒之手愛迪生創造光,聽白巖松談信仰
    中國人大都是不信仰基督教的,認為那是西方人的宗教,認為是崇洋媚外的行為,認為中國人應該信佛教,那才是中國人傳統的信仰。其實佛教是源自印度流傳過來的,成立時間只有2千多年歷史,基督教成立就有4千多年歷史,也是不到兩千年傳入中國的。
  • 師生對丨邱吉:信仰的缺失與信仰的渴望
    確實,發展經濟是人類奔向幸福的重要通道,但不是唯一通道。更重要的是人的信仰和良心。一個社會,當人的心靈無所歸依,靈魂無所安頓,精神無所依靠時,會失去起碼的責任、誠信、良知,現實的情形就會變得如此窘迫。信仰包含相信、依賴、崇拜和敬畏的成分。
  • 生命需要信仰(深刻)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失了信仰的人,心靈空虛而脆弱。羅曼羅蘭曾說:「人這一生,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更加高尚,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它讓你明白自己是誰,明白自己為何而生,並明白自己最終的歸宿。紀錄片《茶馬古道》中,藏民為了到拉薩朝聖,單程七個月數千公裡都在磕頭行走,那種深深的虔誠,是他們的信仰。
  • 孔聖人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為什麼要有信仰?
    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人是有靈魂的,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人若沒有信仰,就好象沒有靈魂,跟動物一樣,只知道吃啊,維持生命,沒有人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人生應有理想、追求,這是人生存在的價值。所以,人活著必須要有支撐靈魂的信仰。
  • 張信哲——信仰
    他始終給人一種親切謙和的感覺,而在生活中,也始終以自己的信仰觀點出發,做為他應對問題的標準。他說:「生命對我來講很簡單,就是很充實的、好好的過日子。」張信哲認為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我覺得他有一顆願意去了解的心,所以他對我的教育都是試著來了解我,我們之間有很好的溝通,跟母親也差不多是這樣。」
  • 《天堂:信仰》信仰
    奧地利導演尤裡西塞德爾的《天堂》三部曲的第二部《信仰》這部影片,在宗教,人性的欲望及墮落之間輾轉交叉。人的信仰,何其珍貴,何其篤定,近乎執著與狂熱的去向每一個人喧講,請求上帝的原諒。女主角安娜是上一部電影《天堂:愛》的主角特瑞莎的妹妹。
  • 信仰歌詞 張信哲信仰LRC歌詞 Jony J信仰歌詞表達的寓意 +在線聽信仰歌曲
    所屬專輯:從開始到現在(國語精選輯)歌手:張信哲文本歌詞:每當我聽見憂鬱的樂章勾起回憶的傷每當我看見白色的月光想起你的臉龐明知不該去想不能去想偏又想到迷惘是誰讓我心酸誰讓我牽掛是你啊我知道那些不該說的話讓你負氣流浪想知道多年漂浮的時光是否你也想家如果當時吻你當時抱你也許結局難講我那麼多遺憾那麼多期盼你知道嗎我愛你是多麼清楚多麼堅固的信仰我愛你是多麼溫暖多麼勇敢的力量我不管心多傷不管愛多慌
  • 內化的信仰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主題是「內化的信仰」。不知道怎麼了,最近這幾年好像我認識的人都不太順,有的小病不斷,有的大病住院,甚至才三、四十歲的人,說沒就沒了。除了內在有點惋惜外,但也已經司空見慣了。明明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衛生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甚至醫療技術和手段也越來越先進了,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依舊擺脫不了英年早逝的悲劇呢?
  • 《極地》信仰的力量
    拍攝的是西藏的「人」,被拍攝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他們都有共同的信仰,他們都快樂,他們都知足。當然,導演也不吝嗇從鏡頭中讚美藏區的壯美與潔淨。一口氣看完7集,令我懷念舊年的拉薩時光,也許去過西藏的人,更能體會藏民堅定的信仰,和因為信仰而散發出的生命力量。不僅問,我們是否在無盡的欲望中迷失了自我?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此堅定和快樂?
  • 最後的信仰
    然後想到了兩句歌詞:在欲望的城市你就是我最後的信仰潔白如一道喜樂的光芒將我心照亮——《私奔》鄭鈞最後把目光盯在了這五個字上:最後的信仰。查了一下才知道,這個歌詞,大意是講,為了自由,愛情,和幸福,不惜私奔,放棄一切,這些內容。
  • 搶頭香:信仰外衣下的信仰缺失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剛成立時中共黨員只有57人,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共黨員也才有448萬人,但是,1921年到1949年的那段時間,人們普遍認為中國人是有信仰的,正是那種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讓中國改天換地。如今,中共黨員已經有8千萬了,人們卻普遍認為現在人們沒有信仰了。可見,是否有信仰,跟表面表現出來的可能並不一致。
  • 一曲信仰的頌歌丨《風箏》從三個維度探測出信仰的至高無上
    當信仰與生命擺放在同一個天平上,看看被酷刑折磨的曾墨怡如何咬緊牙關,聽聽身陷渣滓洞的陸漢卿怎樣慷慨陳詞,與其說堅定的共產黨人掂出了信仰與生命孰輕孰重,毋寧講———「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這是多少無名英雄無需選擇的選擇。
  • 有無信仰的群都在轉發!
    不是沒有鞋子穿,不是沒有飯吃,而是無論我們多麼出色,多麼有頭腦,多麼聰明,這仍是我們不能解決的問題。你是總統嗎?在死亡面前,你沒有一點權力。你是富翁嗎?可惜你的錢,不能換你的生命。信仰,是人心的燈,人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
  • 朝鮮,歷史和信仰
    13.大概不是周日,這裡的朝鮮遊人很少,只有兩對結婚的情侶來這裡照相,幸福溫馨的樣子。15.除了信仰主體思想外,朝鮮人民還可以有別的信仰嗎?朝鮮導遊說朝鮮是有信仰自由的,比如說佛教,我們真的要一看究竟。
  • 您信仰什麼教?南懷瑾:我信仰睡覺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大信仰,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信仰與夢想,信仰是支撐人們前進的動力,在開心和失意時,它都伴隨著這個人。有人信仰宗教,宗教能給他們帶來治癒的力量,有的人信仰成功的偉人,夢想著能夠像他們一樣成功成名,有些人的信仰可能是一件事一個人。
  • 《岡仁波齊》,一部關乎信仰的紀錄片
    有一句古話叫做,臨時抱佛腳,有很多人無論他的信仰是什麼,等到出事的時候才會想到信仰,這時候才會燒香拜佛,亡羊補牢,而全不問自己平時對信仰的冷落,等到事後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就埋怨自己的信仰不靠譜,不中用。
  • 信仰的意涵
    我們為這個信仰而活,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為這個信仰獻身。因為它超越自己的生命,高於自己日常的生活,就像日月星辰在我們頭頂上照耀著,使我們相信它而抬起頭來仰望,因此叫作信仰。不過,日月星辰具體可見,信仰卻是抽象的,只能存在於心中,因此,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信念。信仰是一種心靈之光,照耀著我們人生之路。
  • 苦口良藥:導入信仰的痛苦
    曾經在十年前看過一本書叫《痛苦中的信仰》,又名《痛苦這個啞謎》,讓我對信仰與痛苦有了新的認識:在一些人生命中,痛苦讓他們對信仰更加的堅定  七年前,我在寫聖經小品文的時候,反省到痛苦帶領人走進更深入信仰的事實。這些導入信仰的痛苦,就是我們需要背負的十字架,而那些沒有導入信仰的痛苦,則是我們需要揚棄起的。有一首歌詞中有「多少痛苦白白受」的字句,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帶著這些痛苦靠近十字架上的痛苦。  從教友們接受信仰的一些經歷中,我再次感受到這種導入信仰的痛苦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