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信仰什麼教?南懷瑾:我信仰睡覺

2020-12-26 寧文山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大信仰,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信仰與夢想,信仰是支撐人們前進的動力,在開心和失意時,它都伴隨著這個人。有人信仰宗教,宗教能給他們帶來治癒的力量,有的人信仰成功的偉人,夢想著能夠像他們一樣成功成名,有些人的信仰可能是一件事一個人。

但是,有一個人竟然說他的信仰是睡覺,這個獨特的信仰實在是讓人不得不好奇,畢竟睡覺這件事在人們眼中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生理反應,把它作為信仰未免有些不務正業怠惰之嫌。

誰是信仰睡覺的那個人?

沒錯,這裡提到的信仰睡覺的人就是南懷瑾,我國的著名的教育家兼學者兼詩人等。

南懷瑾先生出生在1918年,成長於我國的民國時期,他的著作很成功,暢銷多國,而他本人更是博覽群書,對於各種各樣的知識兼收並蓄,對於儒、道、佛的知識皆有涉獵。

而就是在對外採訪中,有人曾經問起他信仰哪個教,當然當時許多人都猜測他肯定會信仰儒教、道教和佛教中的一種,可是他的回答卻讓大家都震驚了。他說自己信仰睡覺。

南懷瑾老先生這一回答當然是有開玩笑的成分,但卻也間接地表明了他的態度。他一生研究佛法,非常的相信由心而發。

而睡覺正印證了"由心而發"的佛理,學會睡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白睡覺中蘊藏的隱形哲理,我們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加通透,更加自在。那麼,先生對於睡覺又有著怎樣的學問呢?

睡覺皆學問,順應天時是基本

先生曾經表示過,"人要順其自然,就應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陽面前小如微塵,與太陽對著幹是愚蠢的選擇,遲早會被太陽巨大的引力摧垮。這是客觀真理。"

言語間雖俏皮易懂卻充滿著大哲理——"天醒我醒,天睡我睡",無論何時,順應天時是最基本的。白天的時間是用來工作學習的,天亮著,人們也應該是醒著的狀態,而天睡我睡,意思就更清楚了,天黑了,在夜裡我們也應該隨著休息了。

總之,就是要早起不熬夜,否則不遵循自然規律所引發的後果只能夠自己承擔。現在的我們常常工作到深夜,更有甚者更是過著長時間通宵的生活,還有不少的年輕人選擇熬夜玩耍娛樂。

殊不知這是對身體最大的傷害,現值青春或者是壯年,以年輕為資本,殊不知是在給自己年老後留下禍患。佛說,一切皆有因果。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對於這句話想必也是無法反駁的。

所以,天醒我醒,天睡我睡的必要性不需要別人來警醒,為了自己的健康生活,每個人都是要引起足夠重視的。

夢,是苦難還是放鬆?

南懷瑾先生對於做夢一事說過:"故神凝者,想夢自消",神凝就是定,得了定的人便不再有夢。莊子也說過"至人無夢",得道的人無夢。得道入定的人沒有了過分的貪慾,少私心雜念,把人生過得清淡通透,沒有慾念,也就自然無夢。

然而,能真正達到入定狀態的能有幾人呢?就連莊子還有"莊生曉夢迷蝴蝶"的故事,何況許許多多的普通人。

在如今這個越來越快節奏的時代,信息網絡四通八達,各種升學就業住房壓力撲面而來,壓抑的情緒被放大化,雖然物質在慢慢變富足,人卻越來越焦慮孤獨,情緒積壓在心底,更難以有穩定的環境與心境。

一句俗話說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雖然說做夢是心神不寧壓力過大的表現,甚至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但是,在夢裡有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有自己不能表達出口的情緒。

甚至有自己隨心所欲的"自由",所以,對於當事人這到底是"災難"還是片刻的"放鬆"也未可知,至於入定與得道相比更多人是無暇顧及的吧。

心平氣和——先睡心、後睡眼

南懷瑾先生對於高血壓還有失眠的群體有個平心養性的好法子:"上座,心裡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其實早在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在他的醫書中就寫到"能息心,自瞑目"的真理,其實這與上文提到的"至人無夢"是有些相像的,講的最主要的就是一個人的心態境界,有了平和的心態,自然睡眠就不用擔心了。

畢竟達到大境界的人,很多事情都不是去苛求得到的,而是保持一個平和舒服的狀態,事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比如一個好的睡眠。所以,心平氣和才是睡好覺的根本所在。

就像南懷瑾先生所說"這樣歡喜地睡覺,就是精進度;這樣輕鬆地睡覺,夢境也是大光明。處在一種喜悅、智慧的狀態,就是智慧度,這種功德和善根也可以回向給眾生,是法布施,這就是布施度。

"原來在先生的哲學裡,睡覺也是具備了六度的。先生將佛法與睡覺聯繫在了一起,心平氣和的睡眠就是先生所說的"先睡心,後睡眼"了。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睡眠就佔了人生的1/3的時間,所以,對於睡覺有一個較高的質量追求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生活需要在一張一弛中度過,好的睡眠是我們做好工作,生活的開心舒服的最基本的保障。只有有了較好的睡眠,才能更好地為第二天的繁忙積攢精力。

你信仰什麼?無論是什麼,都值得我們自己去為之奮鬥,畢竟信仰是心之所向,熱忱也是發自內心的,當然也值得他人去尊重,畢竟,我們和而不同,尊重別人的信仰才能收穫別人的尊重。

所以,無論是信仰神還是信仰名人還是信仰睡覺在本質上都是無差別的,那是你的人生追求與態度,他人無權幹涉,所以堅定你所信仰的東西,走下去就是了。順便,祝你在人山人海浮沉裡有個好夢,如果不能常有,至少祝你今晚好夢,生活充實而通透。

相關焦點

  • 《天道》 信仰是什麼?
    人類信仰的本質是真理真相,但是每一個領域和立場,並不是所有真理真相都符合條件,道家講無為,講不爭,講道法自然,說的是以柔克剛,無為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可為可不為,無為無不為,爭也是一樣,講究抓主要矛盾,一擊即潰,所以你看丁元英殺人誅心。信仰不是固定不變的,信仰的不一定是神,是客觀規律、科學、巫術、玄學、佔卜術、堪輿術、或者是道。
  • 娑薩朗 什麼是真正的信仰
    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佛」,什麼才是真正的信仰。所以有人說,國人從來不曾有信仰。這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國人中有真信仰者少;說「不對」,是因為國人中有信仰者也不少,只是他們的信仰對象,未必是真正能夠成為信仰本體的東西,比如欲望、金錢、名利等等。真正的信仰有二,一是信,二是仰。之所以「仰」,是因為那信仰的對象比自己偉大;「信」,則是堅信這一點。
  • 【沉默Silence】電影的核心也是關於基督教信仰層面的問題:放棄自己的信仰到底意味著什麼?
    但是,真正優秀的作品,不論它探討哪裡的故事,講述什麼歷史,都會被更多的觀眾認可。《沉默》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就像人脈和圈子,我們總能通過特殊的「場」來圈定那些是自己人,那些人是場外人,為什麼有些圈子很難融入進去,首要條件是利益相關,能夠給別人帶來利益(獲得利益的途徑和變現的渠道),或者有文化認同,能夠通過潛移默化影響我個人的追求和修養。
  • 張信哲——信仰
    張信哲的父親是一位牧師,因此在孩子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將信仰的觀念教給他們,雖然他從不勉強孩子去接受信仰,但這顆信仰的種子卻早已撒在張信哲的心裡。他說:「我高中讀的是一所基督徒學校,學校裡有團契,所以我就進入團契,漸漸也在裡面分擔一些工作,這讓我有更多時間去思索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我覺得上帝的帶領很奇妙,當我在生活中有疑問時,他會藉著某些人的談話或從教會牧師的口裡,給我答案,所以我的生活中很少有什麼大的困難或者痛苦。」
  • 教教賀老師:信仰都是歧視的
    賀老師這個回答可以分成兩個問題,一個是拜登與「八千萬投票支持他的美國選民」,一個是「赤裸裸的信仰歧視」。先說第一個問題。賀老師顯然是承認拜登真實獲得了「超過八千萬投票支持他的美國選民」。但從目前的信息來看,拜登的這個數字非常可疑,甚至可以說實錘造假。舞弊得來的票不算真實民意,就像銀行偷來的錢實乃殺身之禍一樣。
  • 《伊洛納》魔法師信仰什麼 魔法師信仰詳解
    導 讀 伊洛納是一款Roguelike角色扮演遊戲,遊戲中的角色可以信仰神明,那麼魔法師職業信仰什麼呢?
  • 信仰的意涵
    我們為這個信仰而活,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為這個信仰獻身。因為它超越自己的生命,高於自己日常的生活,就像日月星辰在我們頭頂上照耀著,使我們相信它而抬起頭來仰望,因此叫作信仰。不過,日月星辰具體可見,信仰卻是抽象的,只能存在於心中,因此,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信念。信仰是一種心靈之光,照耀著我們人生之路。
  • 你有信仰麼?我信「炸雞神教」
    一群可愛的朋友因為喜歡吃炸雞而相識相知,就差相戀的時候,突然一拍腦門決定創立以炸雞為信仰的教會——「炸雞教」。邊看「炸雞教」的官方美顏照,邊想像這幾個大雞排和雞翅跳出屏幕直奔我懷抱中來的畫面。沒有什麼比吃更重要了。」 可能面神覺得有力氣對付敵人勝利的可能才大一點,我猜。「啪啪啪的時候一定記得戴套套,求你們把錢用到自己身上,千萬不要交給我!!!
  • 今日播出【我愛信仰微訪談】信仰教育—抹去蒙在人性上的灰塵(嘉賓張維真)
    這是我愛信仰微訪談近日在臨夏外國語學校與張維真校長的訪談中感受到的……張維真在巴基斯坦國際伊斯蘭大學就學時,每天除了上課,便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讀書、做筆記上,飽讀了很多優秀的書籍。回到國內,便將整個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一幹就是十多年.
  • 《天使之卵》什麼是信仰?
    如果我們「相信」什麼事物,我們就能有非凡的成就。信仰令人有力,就像「什麼都不信」會讓人弱小一樣。——題記什麼是信仰?在現實的歷史長河中,信仰往往是與宗教掛鈎的存在:一旦問及某某你的信仰是什麼,興許對方就會回答,我是無神論者、基督徒、佛教徒……世人離不開信仰,卻又將之束之高閣,修建出一幢又一幢的空中閣樓,為之膜拜、而嘆息綿長。
  • 【信仰問答】葛培理:《使徒信經》是什麼?
    問:《使徒信經》是什麼?答:《使徒信經》雖然不是使徒所寫,卻是基督教會最古老的信經,是其他信徒遵循的基礎。其最常用的形式是: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門!《使徒信經》最古老的形式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40年,,許多早期教會的領袖總結了他們的信仰,因為他們有一個為信仰護教的機會。(參提前6:1)2.這些陳述發展成為一個人在受洗時更標準的認信表達。信經不是《聖經》,但卻是信仰的一種偉大的簡明的教義提綱。
  • 《潛伏》中的三種信仰衝擊,讓你懂得信仰真正的力量
    但《潛伏》中絕不僅僅在講述他的成長,而是用不同信仰的衝擊,烘託出信仰真正的光芒。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以謝若琳和站長為代表的人,沒有信仰,是金錢至上的利己主義者。「現在有兩根金條放在這,你告訴我,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齷齪的?」謝若琳在劇中的這句臺詞可謂經典,而他口吃的人物設定,也為他的人生信條蒙上了更加灰暗的色調:為了錢而拼命,為了錢而無所不用其極的齷齪卑鄙。
  • 搶頭香:信仰外衣下的信仰缺失
    要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有信仰的表現,唯一的標準就是這個人的行為是否與他聲稱信仰的東西相符合。千裡迢迢從外地來到北京,在雍和宮排隊等待幾天幾夜給佛燒香,表面上看,這是很虔誠的佛教信仰行為,但是,這種行為符合佛教的思想嗎?讓我們先看看佛教的燒香(或者上香)有什麼含義。
  • 信仰的本質是考驗
    看過我短視頻的人都知道,「把每一天活成吉慶的」是今年的新春寄語。
  • 《天國王朝》信仰的形式
    所以很難相信鮑德溫作為耶路撒冷之王沒有信仰,但是他在死前對著牧師說,你走吧,我不會對你有任何懺悔,這些話等著我自己去跟上帝說吧。這種話卻是一個信徒所不應該說的。牧師是神職人員,就是溝通人和上帝的橋梁,對牧師說這種話就是被看作是不尊重上帝的態度。
  • 信仰的分枝
    (兩大聖訓集共同收錄)在這段聖訓當中,告訴人們信仰是包括在人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信仰的最高就是讓真主的言辭,真主的法度超越一切。萬物非主,唯有真主;代表了穆民只崇拜偉大的真主,按著偉大真主的命令去執行,明白自己的一生有一個標準,就是伊斯蘭的標準。並且我們說:最高是念誦清真言,念誦清真言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表白。讓我們去知道,我們的一生是在信仰當中要去度過它。我們要去明白什麼是合法?
  • 愛,就是我的最終信仰!
    愛你,就是我最終的信仰。有一哲人說過:「人若不相信神,便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當然,這不是迷信。這裡的神是一種信仰。
  • 中國古代信仰,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產物——鬼神信仰
    大家好,我是小編孫振清,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中國古代信仰,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產物——鬼神信仰。鬼神信仰由來已久,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它就在中國人的思想中產生了。進人階級社會以來,鬼神信仰更有發展,不僅在理論上,而且滲透到一般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影響於社會的各個方面,甚至在我國的現代社會中還有一定的影響。鬼這一觀念的產生是由於古人不理解人的生理結構和做夢等精神現象,以為人死後的靈魂可以獨立於人體之外而成鬼即鬼魂。神這一觀念主要是由於人們對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知之甚少並受其壓迫所產生的,是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產物。
  • 一曲信仰的頌歌丨《風箏》從三個維度探測出信仰的至高無上
    一次是在剛「拜師」時,他說:「大丈夫頂天立地,命可拋,義不能絕,這個義就是信仰,這個世界沒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另一次是在馬小五看似學成出師前,他如此點撥:「在我看來,你還缺少了點什麼。缺少了對理想的執著,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那是一種甘願為理想獻身的信念。沒有它就等於沒有了靈魂,沒有這種信念,我永遠都不可能讓你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