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對丨邱吉:信仰的缺失與信仰的渴望

2021-02-19 別笑我是思修課



信仰的缺失與信仰的渴望

文 / 邱 吉

親愛的同學:

你好,你說「看到生活中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無法無天的人,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讓人感到很疑惑。」你問我:「我們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是值得相信和值得堅守的麼?」我想,你是依據現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而提出上述問題的,為此,我們就從現實的情況來透視它背後存在的人的問題。

當前,社會生活中發生了一系列惡性安全事件。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彩色饅頭、超標農藥蔬菜和水果、健美豬、蘇丹紅雞蛋、螢光劑蘑菇屢屢曝光,讓人對食品生產市場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重大安全事故「高頻」發生,造成無數人員傷亡。「不要與陌生人說話」是對我們這個時代人際關係的形象描述。「看到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扶?」是大多數人面臨問題時的遲疑態度。在你們離開家到外地求學前,父母總會叮嚀「出門要多留個心眼」、「不要輕易與陌生人說話」,這與近年來社會上屢次發生的「碰瓷」現象有密切關係。2009年,有記者採訪了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長大了想做什麼?」「想做官。」「做什麼樣的官呢?」「做……貪官,因為貪官有很多東西。」

為什麼我們生活的現實會變成這個樣子?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裡?

這些年,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了,而我們的內心卻越來越脆弱。我們的生命和靈魂在物質和消費高速發展的催動下卻產生了太多的迷茫甚至極度的扭曲。我們曾經恪守的崇高目標和核心價值觀迷失在GDP的上升曲線中。消費主義盛行,使我們的肉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而生命和心靈卻在物慾的驅動下變得狹隘、瑣碎和愚蠢。曾有的信仰航標坍塌了,對未來我們既失去了仰望崇高的情懷,也失去了追求崇高的勇氣。

生活中,沒有了道德底線的人,行為便沒有了起碼的規矩和約束。上面所講的那些違紀違規的現象,證明了這一基本判斷是成立的。印度總理甘地認為,有幾樣東西會毀滅社會的正常秩序和人的幸福生活:沒有責任感的享樂,不勞而獲的財富;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沒有道德的生意;沒有人性的科學,沒有犧牲的崇拜。確實,發展經濟是人類奔向幸福的重要通道,但不是唯一通道。更重要的是人的信仰和良心。一個社會,當人的心靈無所歸依,靈魂無所安頓,精神無所依靠時,會失去起碼的責任、誠信、良知,現實的情形就會變得如此窘迫。

信仰包含相信、依賴、崇拜和敬畏的成分。它既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繫,又與科學、文學、倫理一起,成為人們認知和把握自我生活的一種方式,同時,它還是一個社會和一個國家奮進、團結進取的精神紐帶。它具有生命價值的定向功能,社會秩序的控制功能,社會力量的凝聚功能和行為選擇的動力功能。

從現實人生看,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篤定的信仰,但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幸福、快樂。因為人的一生無法完全避免矛盾和困苦,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多一些期望,少一些絕望;多一些真誠,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堅持,少一些放棄。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麼都不信的人是不會有幸福的。」雅斯貝爾斯也說:「信仰的缺失或偏離不僅會導致人們對其自身生存意義的茫然和孤單,對幸福的無望,而且也會導致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迷茫和無所適從、無所畏懼,無法在心中形成時刻約束自己的道德律令。」

人生信仰對於大學生,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是大學生對自己生存意義、生存價值、生活前途以及現實人生狀態等命題的最高信念。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大學生的信仰狀況、精神面貌不僅關係大學生自身及家庭的命運,也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世界上的競爭力。關於這一點,你在信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即「國家無信仰則亡,民族無信仰則衰,社會無信仰則亂,大學無信仰則爛,教授無信仰則墮,人無信仰則躁,家庭無信仰則變。」歷史的教訓也告訴我們,任何國家出現的危機和動蕩,本質上都是人心的危機、道德的危機和信仰的危機。

可是,今天的價值選擇多樣,並且魚龍混雜,應如何選擇一種值得堅守的信仰呢?

信仰的建立,要尊重民族的歷史,從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那裡汲取精神營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經歷了從儒家到馬克思主義的轉變。在諸子百家並存的時代,儒家吸收了諸家的精華融合而成兩漢儒學,取得了國家官方學說地位,並開始走上制度化的道路。佛教的進入,催生了本土宗教——道教的產生,儒學又從佛教和道教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吸取了一些營養,融合而成為宋明理學,鞏固了儒家國家官方學說的地位。之後,中國逐漸形成了「儒家為主、佛道為輔」的思想體系。明末清初,儒家文化經受了基督教、天主教的衝擊,但並未影響儒家的主體地位。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後,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進入國人視野,儒家思想發生了制度化的解體。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實踐相結合,成功駐紮中國,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之後,馬克思主義成為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信仰。這一信仰所提供的強大力量,使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上了獨立、民主、自由、富強的道路,並且它還在繼續指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探索中國現代化的道路。這是經過了無數先烈流血犧牲和實踐檢驗的真理,我們為何還要懷疑呢?答案只有一個,除非我們自己失去了民族自信心,或是還沒有真正了解到我們的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

五千年的古老中華,它既有過小康世界,天下大同的夢想,也有過近悅遠來、萬邦來儀的盛世輝煌;它既經歷過內憂外患的窘態,也經歷過維新自強、救亡圖存的艱難跋涉;其文明的歷史,猶如巍巍崑崙,既經歷風雨,又安如磐石。那是因為我們是一個善於傳承、勇於革新的民族。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吸納異質思想的精華為己所用,這是我們民族的氣度和精神。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敘說我們的文化,有點妄自尊大的感覺。但在日本,儒家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被很好地保留在他們的居家生活、工作實踐、對外交往和建築風格中;在韓國,「身土不二」的觀念深深的植根於國民的腦海中,儒家的四書五經是他們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成為他們立國育民的重要內容,並且每年韓國人都會按照傳統的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以此傳承和延續儒家的思想。在新加坡,儒家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傳承。今天,全球開始興起漢語熱,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美國人認為,要顛覆中國,最困難的就是顛覆中國人的傳統價值信仰。他們認為,中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生活多少年、多少代,其尋根意識始終根深蒂固地存在著、抹不掉。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自己有這樣的文化和信仰而感到驕傲、自豪,培養民族文化的自信感,並從中挖掘其精髓,滋潤和蘊育我們躁動的心靈。

今天,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妄自菲薄、缺乏自信,我們就割斷了自己的歷史,也割裂了民族文化的脈絡和精神的傳承,顛覆了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價值觀和內心信念,民族的根基將被徹底摧毀。「欲亡其國者,必先亡其史」是古人對後人的警示。懂得尊重和珍惜我們的歷史,懂得傳承和延續祖先所沉澱下來的一切,包括輝煌和屈辱,是我們生命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培養對我們這片土地的熱愛,是我們今天追求崇高的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之一。詩人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熱淚,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有了這樣的愛,我們的情感才會有厚重感、歸屬感、使命感、崇高感,眼界才會越過個人狹隘的私情、行為才會產生無限的動力。

對先輩,我們必須銘記他們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的貢獻。無數先烈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盛,有壯懷激烈、忍辱負重的,有捨生取義、凜然赴死的。既有古代的蘇武、嶽飛、戚繼光、文天祥,也有很多近現代史上的譚嗣同、秋瑾、葉挺、劉胡蘭、趙一曼等。英烈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對生死的凜然正氣,今天讀及仍讓我們為之動容。共產黨人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面對行刑者,他盤膝而坐,微笑示意:「此地甚好,請你們開槍吧!」是怎樣的一種力量,讓革命先烈如此從容面對生死。在方志敏烈士《可愛的中國》裡,我們找到了答案:「相信那個時候,到處都是活潑潑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代替了悲嘆、笑語代替了哭臉、富裕代替了貧窮。」正是這種大愛的胸懷和對美好社會的堅定信念和追求,成為鼓舞千千萬萬革命志士前赴後繼的巨大力量。正是這種信仰之「火」,最終使革命成為燎原之「勢」,換來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社會的安寧。我們唯有銘記和傳承這種精神,我們個人才能找到生之價值,死之意義,國家也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今天,英烈們的精神還在延續,英雄並未離我們遠去。近年來,我們常在溫暖的感動中度過。先是「最美教師」張麗莉老師,面對失控汽車衝向學生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被車輪碾壓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然後是「最美軍官」沈星,為了救一個落水兒童獻出了年僅31歲的生命;接著又是「最美司機」吳斌,在被飛來的鐵塊破窗而入,將肝臟擊得粉碎的情況下,將車平穩停下,交待乘客有序疏散,保全了24名乘客的安全。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些普通人在危險來臨的時候奉獻自我、成全別人;放棄生命、挽救他人?是責任、是信念。這一次次的震撼讓我們感受著道德的力量和精神的洗禮,英雄們用「平凡」詮釋了偉大,用「責任」矗立起豐碑,用「犧牲」襯託出信仰。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希望,國家的希望。他們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絢爛的風景,我們應該從他們身上吸取信仰的力量。

共勉!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搶頭香:信仰外衣下的信仰缺失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剛成立時中共黨員只有57人,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共黨員也才有448萬人,但是,1921年到1949年的那段時間,人們普遍認為中國人是有信仰的,正是那種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讓中國改天換地。如今,中共黨員已經有8千萬了,人們卻普遍認為現在人們沒有信仰了。可見,是否有信仰,跟表面表現出來的可能並不一致。
  • 專題丨信仰話題寫作素材
    命題方向1.人有信仰自立,國有信仰自強。信仰是我們在生活中必須持有的精神依託,人生的途中總會有無法靠自身逾越的溝壑,信仰便是引導我們度過難關、走向遠方的橋。個體生命需要信仰支撐,國家民族需要信仰奠基;人無信仰難自立,國無信仰難自強。
  • 一曲信仰的頌歌丨《風箏》從三個維度探測出信仰的至高無上
    諜戰深處是信仰———這是該類型劇顛撲不破的真理。而當一部劇集牢牢鎖住了觀眾視線,這一曲信仰的頌歌緣何動人心魄,也構成了值得電視劇創作反覆咀嚼的樣本。如劇評人李星文所說,「一順到底的革命故事是經不起推敲的,沒有內心煎熬的文藝作品是無法傳世的」,《風箏》之獨樹一幟,在於它從三個維度,觸到了人性共通之處,探測出了信仰的至高無上。
  • 推TA上頭條丨郭渝晟的信仰
    需要有信仰來照亮自己未來的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學長他的信仰是中國共產黨!派派:渝晟學長為什麼會給我們的交流主題定義為「信仰的力量」呢?郭渝晟學長:因為我信仰是中國共產黨。小時候,爺爺時常在我耳邊講起,他們那個時代黨員先鋒模範的故事。到了大學,自己也勵志成為中共黨員。「信仰的力量」這句話就是我從我的榜樣口中學習到的。
  • 今日播出【我愛信仰微訪談】信仰教育—抹去蒙在人性上的灰塵(嘉賓張維真)
    今日播出|【我愛信仰微訪談12】:信仰教育——抹去蒙在人性上的灰塵特邀嘉賓:張維真 選擇了思索,那麼就得承載寂寞、枯燥與簡樸;但思索帶來的快樂、自由與豁達,卻是巨大的財富。這是我愛信仰微訪談近日在臨夏外國語學校與張維真校長的訪談中感受到的……張維真在巴基斯坦國際伊斯蘭大學就學時,每天除了上課,便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讀書、做筆記上,飽讀了很多優秀的書籍。回到國內,便將整個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一幹就是十多年.
  • 梅落雪:信仰愛情
    文/梅落雪如果我問你,你的信仰是什麼,我不知道你會如何回答我?我信仰愛情,因為害怕孤獨。不喜歡熱鬧,但也害怕寂靜;肉身可以寂寞,靈魂卻害怕悽冷。我信仰愛情,因為渴望理解。談及理解的愛情是一種高層次的愛情,它已經超越了人的動物性的激情,而上升為一種靈魂的共鳴。這樣的愛情是一種欣賞,一種相知,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溫暖。
  • 《天堂:信仰》信仰
    奧地利導演尤裡西塞德爾的《天堂》三部曲的第二部《信仰》這部影片,在宗教,人性的欲望及墮落之間輾轉交叉。人的信仰,何其珍貴,何其篤定,近乎執著與狂熱的去向每一個人喧講,請求上帝的原諒。女主角安娜是上一部電影《天堂:愛》的主角特瑞莎的妹妹。
  • 原創影評:渴望救贖之十分不容易的信仰
    [1]在此其間,看著自己族人飽受韃靼人蹂躪、民間藝人生活疾苦等諸多苦難,他的內心與信仰受到很大的挑戰,幾次徘徊於教堂作畫與回修道院隱修之間。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兩部電影的時代、內容、風格等都十分地迥異,將它倆放在一起討論,難免讓人覺得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它們都包含了一個主題:信仰需要與世界連接並要為此付出十分不容易的代價。
  • 苦口良藥:導入信仰的痛苦
    曾經在十年前看過一本書叫《痛苦中的信仰》,又名《痛苦這個啞謎》,讓我對信仰與痛苦有了新的認識:在一些人生命中,痛苦讓他們對信仰更加的堅定,而信仰也讓他們對於痛苦的忍耐力更堅韌。  七年前,我在寫聖經小品文的時候,反省到痛苦帶領人走進更深入信仰的事實。這些導入信仰的痛苦,就是我們需要背負的十字架,而那些沒有導入信仰的痛苦,則是我們需要揚棄起的。有一首歌詞中有「多少痛苦白白受」的字句,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帶著這些痛苦靠近十字架上的痛苦。  從教友們接受信仰的一些經歷中,我再次感受到這種導入信仰的痛苦的現實。
  • 《迴廊亭殺人事件》:復仇背後信仰的缺失與重建
    她曾是一原高顯的妻子人選,但僅僅因為她的能力和性格,無關男女之愛。枝梨子對「裡中二郎」的愛包含了太多,有對個體的人的傾慕和肉體的歡愛,還有她對愛情和生命的所有信仰和堅持。失去了復仇意義的枝梨子在那場火災中其實已經「死亡」了,而她為最後的生命尋找的終極意義,就是繼續為她嚮往的純淨愛情和信仰「復仇」。一個生活在充滿惡意的環境中的女人,在絕望中迎來新生。當發現有一個人願意賦予她做夢的權利時,卻也同時徹底地撕毀了她的夢,這是人性最殘酷的地方。
  • 信仰歌詞 張信哲信仰LRC歌詞 Jony J信仰歌詞表達的寓意 +在線聽信仰歌曲
    我愛你是多麼溫暖多麼勇敢的力量我不管心多傷不管愛多慌不管別人怎麼想愛是一種信仰把我帶到你的身旁我愛你是忠於自己忠於愛情的信仰我愛你是來自靈魂來自生命的力量在遙遠的地方你是否一樣聽見我的呼喊愛是一種信仰把你帶回我的身旁。
  • 《天使之卵》什麼是信仰?
    信仰令人有力,就像「什麼都不信」會讓人弱小一樣。——題記什麼是信仰?在現實的歷史長河中,信仰往往是與宗教掛鈎的存在:一旦問及某某你的信仰是什麼,興許對方就會回答,我是無神論者、基督徒、佛教徒……世人離不開信仰,卻又將之束之高閣,修建出一幢又一幢的空中閣樓,為之膜拜、而嘆息綿長。
  • 《伊洛納》魔法師信仰什麼 魔法師信仰詳解
    導 讀 伊洛納是一款Roguelike角色扮演遊戲,遊戲中的角色可以信仰神明,那麼魔法師職業信仰什麼呢?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在天道這部電視劇中,芮小丹信仰天國的女兒,丁元英信仰理性,一顆向道之心,一顆執著天道本身的智慧。就連歐陽雪、肖亞文也有自己信仰。唯一區別是,王廟村的信仰是「迷信」,信基督、信牧師,信皇恩和王權,但是這樣都讓他們心安了,所以信仰不論是什麼,有比沒有好,這是觀念中的牢。
  • 蘇州科技大學信仰公開課示範課開講
    11月27日下午,由蘇州科技大學團委主辦、商學院團委承辦的「信仰公開課」之夢想公開課校級示範課——「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在商學院報告廳精彩開講。商學院全體學工成員、「青馬工程」學員和學生骨幹等120餘名師生共同聽取了該示範課。
  • 《處女泉》,解析悲情故事表象下伯格曼對人類與信仰關係的探究
    在我看來,主要分為信仰的根基、信仰的真偽與信仰的重建三個方面,對於上帝究竟是否存在,相信每個人讀完都會有不同的理解。02、信仰的真偽:善良的人性在信仰面前無法得到救贖,縹緲的虛無感構成對信仰真偽的質疑卡琳的純真與善良是影片最為關鍵的一點,象徵著信仰對人性的毀滅作用。影片中的絕望色彩濃鬱,卡琳在絕望之際的那句吶喊「上帝,你到底在哪裡?」點名文章的主旨:縹緲的虛無感印證上帝並不存在。
  • 白巖松談信仰: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無信仰一定不幸福
    向來在尋找信仰的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9月初發布新作《幸福了嗎》。相比10年前銷量67萬冊但略顯青澀的《痛並快樂著》,《幸福了嗎》加入了更多思考,顯得更為成熟和睿智。對於書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 人生必不可少的,是信仰之路
    一,祂平安的帶領亞伯拉罕渴望能夠更多的明白神的旨意,他在神的應許上雖然犯過錯誤(下埃及、生以實瑪利),但他沒有停止追求神正確的帶領。在給以撒選配偶的事上亞伯拉罕是非常的嚴肅對待的,他非常看重以撒的婚姻,並且希望以撒能夠像自己一樣全心侍奉神,更為重要的是在婚姻上榮耀神。
  • 楊榮:信仰丨向上而生
    楊榮的一生,不算太長,但他有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信仰,有信仰的人,其人生履歷,註定充滿了奮鬥的豐盈和厚重。楊榮走得太倉促,生前沒能留下幾張照片,但在戰疫間,他昂首挺立、手持紅外線體溫計,為群眾測量體溫的照片一再在各媒介及網絡廣為流傳。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選擇格外的角度誇張和放大,看上去極普通真實,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在危難之時的信仰、宗旨及擔當。
  • 《大唐玄奘》影評:是對現代人信仰的深刻拷問
    這樣一個形單影隻的身影,這樣一個孤軍奮戰的僧侶,執拗的向著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勇往直前,即使看不到希望,即使粉身碎骨在中途——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價值不在於它易於實現,而在於一旦確定了便願意為它義無反顧的執著與堅定。  《大唐玄奘》中的玄奘像極了《穆斯林的葬禮》中那個徒步前往聖地麥加的穆斯林吐羅耶定,同樣的孤身一人,同樣的義無反顧,同樣對於信仰的百折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