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霍建起導演、黃曉明領銜主演的《大唐玄奘》全國公映。《大唐玄奘》講述的是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9年,不畏艱難險阻,不為勸告挽留所動,前往天竺取得真經後,返回長安潛心翻譯佛法、一心傳教的故事。
相比於一般的商業片,《大唐玄奘》沒有絢麗多姿的布景、沒有斑斕複雜的人物關係、沒有集中戲劇的矛盾衝突,他人的幫助也使得玄奘在面對取經路上的一個個艱難險阻時一次次的化險為夷。孤獨的身影、執拗的意念、一次次的逢兇化吉,與荒涼的沙漠、獨特的異域風情一起,編織出玄奘取經路上的痛苦與幸運、捨棄與取得。
這樣一個形單影隻的身影,這樣一個孤軍奮戰的僧侶,執拗的向著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勇往直前,即使看不到希望,即使粉身碎骨在中途——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價值不在於它易於實現,而在於一旦確定了便願意為它義無反顧的執著與堅定。
《大唐玄奘》中的玄奘像極了《穆斯林的葬禮》中那個徒步前往聖地麥加的穆斯林吐羅耶定,同樣的孤身一人,同樣的義無反顧,同樣對於信仰的百折不撓。他們一個活在歷史裡,一個活在文學裡,但他們的存在足以敲醒沉醉於世俗的我們,足以使我們「現代社會無信仰」的推斷成為悖論。
信仰、堅持,也許這就是《大唐玄奘》這部情節簡單、故事拼湊的有點碎片的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我們的理由吧。
在經歷了涼州、瓜州的層層阻隔之後,在經歷了守烽將領的真誠勸誡之後,在經歷了沙漠的絕望與「死亡」之後,在經歷了高昌國的養尊處優之後,玄奘依然從未動搖取經的決心,他的堅定與執著是否在某一刻觸動了觀影的你?那一種觸動,是否足以讓你反思自己,反思在這個年代越來越喧囂的「無信仰論」的正確性?
「現代人沒有信仰」已經不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所陌生的言論,價值的一次次解構與重組或許曾讓我們感到些許的迷茫,但真正的信仰又怎會經不起這微小的風波與變動?
在這個堅守信仰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的年代,我們卻變得越來越麻木,「金錢與權力」取代「國家與人民」成為社會大多數人奮鬥的全新目標,「信仰」也與「理想」劃為一起,成為現代人可望不可及的虛擬情懷。「信仰」從現代人的生活中漸漸走遠了,連帶那些曾為「信仰」兩個字搭上終生的人們......
19年,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許代表著數不清的商業合同,或是一連幾階的晉升之路,而對於玄奘來說,也許就是一卷經書、一紙真理。19年的生活,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說,也許是迫不得已的阿諛奉承、左右逢源,而對於玄奘來說,就是終生信仰的初步實現。
讓我們從各種神話故事中走出來,以嚴肅的姿態重新審視唐玄奘這個人物。筆者當然不認為《大唐玄奘》這部電影與史實有多大程度的契合,但它起碼拍出了人物最基本的精神——堅定、執著以及面對信仰的執拗。生活在現代,疲於奔命、忙於名利、「信仰缺失」的我們需要這麼一個人物,他的一生是對麻木的我們進行的一次深刻的信仰拷問。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