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 | 大唐玄奘!

2021-02-19 上海玉佛禪寺

很多人對玄奘法師的認識

是從《西遊記》中來的

而《西遊記》中的玄奘

是古代文人創造的想像中的"唐僧"

經過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小說中的唐僧形象深入人心

而歷史上最真實的玄奘法師

在現代人的眼中變得模糊了

本期「高僧傳」,讓我們一同走近

這位傳奇的中國僧人

傳說,玄奘是唐朝一位陳姓狀元之子,他的父親在赴任途中遭遇盜匪,死於非命。而母親身懷六甲,忍辱偷生,產下孩子後,為保嬰兒性命,將他放入木盆隨江水漂流。嬰兒漂到一處寺院門口,為長老救起,取名玄奘。

像這樣的官員赴任遇盜匪,妻子忍辱產幼子的故事是古代話本小說裡常見的橋段,這樣的劇情在民間很受歡迎。這一橋段為吳承恩採納、改編入《西遊記》之後,成為了「唐僧」極富戲劇性的出生。而在歷史上,玄奘法師的出身則更為端莊、高貴。

玄奘俗名陳禕(yī),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他的高祖是北魏的清河太守,他的爺爺是北齊時的國子博士,他的父親是隋朝的江陵縣令。玄奘五歲時母親去世,不久,他的父親便辭去官職,隱居起來。

玄奘有四個兄弟,而他是最小的幼子。二哥陳素早已出家為僧,法號長捷。而玄奘跟著父親學習儒家經典,父親對這個聰穎、勤奮的幼子也十分寵愛。

然而,在玄奘十歲時,父親也病故了。此後,他跟隨二哥長捷法師前往洛陽淨土寺,在那裡,他跟著長捷法師學習佛法,很快適應了佛門生活。

三年後,隋煬帝下詔在洛陽剃度27人為僧,但需要招考,而且有年齡限制,玄奘因年齡太小而被拒之門外。

玄奘徘徊在門外,負責此事的大理卿鄭善果看到他後與他交談,問為何出家?他說,為了荷擔如來家業,將佛教發揚光大。鄭善果稱讚其少年遠志,力薦玄奘。

最後,年少的玄奘被破格錄取,得以出家為僧。

出家後,玄奘仍在淨土寺,他陸續跟著很多老師學習經典,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其勤奮刻苦再加上天資聰慧,使他進步神速,很快便脫穎而出。不久,人們都知道淨土寺有一位小有名氣的小沙彌。

隋末,天下大亂,洛陽首當其衝。玄奘無法在淨土寺停留下去了,於是他和長捷法師一同西行,前往長安。

到達長安後,他們掛單在莊嚴寺。此時長安以被李淵、李世民的軍隊佔領,他們看到李淵的部隊紀律嚴明,感覺來長安是最好的選擇。

在莊嚴寺沒多久,他們看到僧人陸續離開,因為當時著名的空法師、景法師都離開長安去了四川,其他僧人也跟著去了。於是,他們二人也離開了莊嚴寺,別長安而入蜀。

玄奘到達成都後,掛單在空慧寺。他拜訪各位老師,先後學習了《阿毘曇心論》《攝論》《迦延》等經論。長捷法師也是一位高僧,他也常開設講席,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毗曇》等,為時人欽仰。

玄奘在成都停留了五年,二十歲時受具足戒,成為一名正式的比丘,修學更加精進。此時,玄奘的造詣精深,他覺得,不能只在一處停留,必須要出去參訪,拜更多師父,訪求更多經典,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的精髓。

於是,玄奘辭別長捷法師,搭著商船沿長江而下,抵達荊州天皇寺,他在這裡為僧俗開講了《攝大乘論》和《阿毗曇論》,歷經一夏一冬,各講三遍。

次年離開荊州,到達相州,隨高僧慧休學習《雜心論》和《攝大乘論》,後又到趙州跟隨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兩年後,玄奘回到長安,在這裡,他又拜了四位老師……法師們都不約而同地稱讚他。

遍謁諸師之後,玄奘發現:對同一部經典,不同的法師有不同的見解,有些解讀是相互矛盾的,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追溯更多的梵文原典。另一方面,玄奘也受到法顯和尚等西行求法精神的感召,他決定前往印度求取佛經原典。

玄奘和發心西行的僧人一起向朝廷提出申請,請求前往印度求法。而唐王朝建國之初,西邊受到突厥的威脅,朝廷禁止百姓出國,所以未被批准。

貞觀年間,關中一帶遭受天災,饑民無數。唐太宗下令,允許災民四處自由謀生。這時,玄奘混在災民的隊伍中,從長安出發了。

涼州是絲綢之路重要的樞紐,是通往張掖、酒泉、敦煌的門戶。玄奘從長安出發,經過秦州、蘭州,終於順利抵達涼州。

當玄奘準備出涼州時,受到了涼州都督李大亮的阻止,李大亮擬將他遣返長安。當時,涼州城有位慧威法師,非常佩服玄奘的求法大願,於是派了兩個弟子,暗中護送他出關。

玄奘晝伏夜行十餘天后,他們達到瓜州,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卻茫然無知。瓜州刺史獨孤達素崇佛教,聽說玄奘到來極為高興,他為玄奘指明了接下來的路途,此處往北五十裡,有條疏勒河,河岸邊有玉門關。

玉門關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關外還有五座烽火臺,臺上有重兵把守。每座烽火臺相距100公裡,其間又有綿延的沙漠。過了烽火臺,還有800裡的戈壁灘……度過這裡,才能到伊吾。

在瓜州,玄奘因馬病死而遲遲不能出發,就在這時,從涼州發出的追捕公文也到了瓜州,公文命令沿途各州縣嚴密查訪,若有搜到玄奘,立即解送京師。

瓜州官員李昌也是三寶居士,他叮囑玄奘早日離開,又幫助他買了一匹馬。此時,又有一個叫石磐陀的胡人皈依玄奘,願為他引路。

玄奘和石磐陀迅速啟程,大約三更抵達疏勒河。石磐陀砍了幾顆樹,用樹幹搭橋渡河。出了玉門關,石磐陀覺得路途遙遠而艱險,突然改變主意,不再前行。

玄奘獨自西行,走過烽火臺之後,就到了綿延800裡的戈壁灘莫賀延磧,古稱「流沙河」。

流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無水無草,沿途只有白骨。這是玄奘從長安出發以來最艱辛的一段路程。他孤寂地行走在沙漠中,默誦著《心經》和觀世音菩薩名號,走了很長時間。

水已經喝完了。白天,狂風裹挾著砂礫鋪天而來,令人呼吸困難;晚上,滿天鬼火閃如繁星,魑魅魍魎,形狀恐怖。然而,這惡劣的環境也抵不過口渴的煎熬。

玄奘已經連續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口乾舌燥,頭暈目眩,奄奄一息,睡了過去。等他醒來的時候,老馬竟將他帶到了水源地。

感恩菩薩保佑,玄奘修整之後,繼續西行,兩天後終於抵達伊吾。

歷盡千辛萬苦之後,玄奘終於來到西域。很快,消息傳遍西域各國。

高昌國國王慕名而來,盛情邀請玄奘留在自己的邦域,並願授之以國師之禮。玄奘雖受感動,但西行之志堅決。國王依然挽留,甚至威脅他,若不聽從,就將他遣送回國。

無奈,玄奘以絕食抗議。高昌國王最終也妥協了,不過他要求玄奘取經回來,需在高昌接受三年供養,且在出發前,為高昌國眾人講示《仁王護國經》,玄奘在講經的同時,國王也在為他準備西行的物資。

辭別高昌國後,玄奘繼續西行,一路經過龜茲、素葉城、白水城、梵衍那等西域諸國,其聲名傳遍西域大地。

位於雪山中的梵衍那國,曾是一處佛教聖地,都城中有十方所佛寺。此前,有許多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人,來到這裡就止步了。

但玄奘的意志非常堅定,他還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地,行程仍在繼續。

玄奘進入北印度後,往南而行至一小嶺,嶺上有塔,據說佛陀當年也曾在此駐足而立。小嶺向南行20餘裡,就到了那揭羅曷國(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阿育王曾在此建塔以紀念佛陀,燃燈佛便是在此地為佛陀授記的。再往東南10餘裡便是達佛頂骨城,城中有重閣,在第二重閣的七寶小塔中存放著佛頂骨。

瞻仰了佛骨後,玄奘前往瞿波羅龍王窟。據說佛陀曾在此降伏毒龍,而後佛陀的影像就留於窟內。

玄奘在洞窟內至誠頂禮百餘拜,但一無所見,不禁自責懺悔。於是他一心禮誦《勝鬘經》等贊佛偈頌,並持續禮拜,終於在巖壁上看到佛陀影像,法相莊嚴,神採奕奕,好像佛陀親臨一般。侍立在佛陀左右及身後的各大菩薩、羅漢也都清晰可見。這讓玄奘法喜充滿。

行旅還在繼續,這一次,玄奘到達犍陀羅國。在佛教史上,許多赫赫有名的論師都出生於此。在犍陀羅的首都,有一株菩提樹,傳說過去四佛均在這棵樹下成佛。玄奘來到此處,將高昌國王施予的金銀綾羅等物供養於城中佛塔。

當玄奘巡禮到迦溼彌羅國的時候,那裡有一位70歲的高僧,看到玄奘是可塑之才,便傾囊相授《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等。玄奘在這裡停留了兩年,一邊學習經論,一邊朝禮聖跡。

彼時印度佛教界內的最高學府當屬那爛陀寺,玄奘曾在那兒留學。那裡不僅教學佛教典籍,還傳授印度古代的各派學說。那爛陀寺人才濟濟,名師薈萃,精通20部經論的有一千餘人,精通30部經論的有五百餘人,而能精通50部經論的則有十人,玄奘便是這十人之一。

在那爛陀寺中,窮覽一切的僅戒賢法師一人,他是那爛陀寺的住持,玄奘以弟子之禮侍奉戒賢,而戒賢也非常器重玄奘。

貞觀十年,在那爛陀寺留學五年之後,玄奘向戒賢法師辭行,他打算進一步遊歷,一一參訪佛教遺蹟。這一次遊學,大致的路線是從中印度向東印度,再轉南印度,折向西印度,最後復歸中印度。

離開那爛陀寺之後,玄奘按照原定路線,一邊參訪,一邊遊學,最後回到那爛陀寺,向戒賢法師匯報參訪與學習情況。

隨著玄奘的修學日漸圓滿,戒賢法師囑咐玄奘為四眾開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玄奘的講課開合自如,吸引了眾多求學者來,其聲譽也日益隆盛。

據載,有位外道婆羅門向那爛陀寺挑戰,他寫了四十條大義懸於大門,自認為無人能駁倒其中一條。玄奘接受了這項挑戰,擇日與其辯論,不料幾個回合下來,婆羅門已理屈詞窮。

唐貞觀十五年(641),在戒日王的護持下,玄奘在曲女城中舉辦了一次規模空前的辯論法會,全印度的沙門、婆羅門、外道都來聆聽大乘法要。法會當天,印度各地中有十八位國王來到這裡,還有諸多博學善辯之士匯集於此。

整個會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後,玄奘升獅子座,闡揚大乘要旨,說明作論本意,再由那爛陀寺的明賢法師宣讀全論。另外再抄一本放在會場門外,遍告大眾,如果有人能指出其中錯誤加以駁斥的,玄奘願斬首謝罪。

連續十八天,於其所說無一人駁斥,臺下不少人紛紛棄邪歸正,回小向大。曲女城辯論後,玄奘譽滿天竺。

貞觀十七年夏,玄奘啟程歸國。戒日王與各國王大臣設餞送別,直至數十裡才回頭。戒日王本想派人送他從海路渡海歸國,但玄奘之前和高昌國有約定,取經成功後要在高昌停留三年,因此只能從陸上絲路返回。

玄奘東歸,沿途比來時的路要順利得多,一方面,是戒日王增派通譯官先行,將文牒送達玄奘要經過的各國國王,吩咐他們熱情招待,直到玄奘回國為止。

貞觀十八年初,玄奘進入于闐境內,在這裡,高昌人馬玄智告訴他,高昌國已被唐太宗所滅,而當年與玄奘許下三年之約的國王也已經不在人世。於是,玄奘中止了去高昌的計劃,改變行程,從天山南路回國,回想自己17年前違禁出關,他先讓人沿著絲綢之路前往長安上表,在表中報告了自己這些年西行求法的經歷和弘揚佛法的決心。

唐太宗回信說,今能歸來,歡喜無量,並令沿途各地護送。接到回信後,玄奘辭別于闐王,一路東行至洛陽,在那裡面見了唐太宗。

總得來說,玄奘歸時的路,比去時要順利得多。玄奘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回國後不到100天就開始譯經,他先後在四個譯場主持翻譯工作,前後譯經19年,翻譯經典75部1335卷,這一體量,比鳩摩羅什、真諦、不空所譯經典的全部,還要多600餘卷。因此,玄奘的譯經被認為是佛教翻譯史上最高的成就。

玄奘所翻譯的經典,影響都很大。此外,他還著有馳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記》,該書是遵照唐太宗旨意,口述西行求法途中所經歷的各地情況,由弟子辯機筆錄。全書十二卷,每卷以國分章,詳細記載了沿途各國的名稱、疆域、地形、歷史、種族、教育、氣候、物產、佛教發展的情況等等。

《大唐西域記》被認為是研究公元7世紀中亞、南亞各國地理、歷史、宗教、文化以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獻,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考古的珍貴史料。

玄奘在翻譯經典的同時,也很注重培養弟子。在這一過程中,他和弟子們一起創立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

唯識宗強調名相的界定,每一個佛學術語都解釋得清楚明晰,大家討論起來自然不會有誤解。所以,唯識宗又叫法相宗。

唯識宗崇奉印度瑜伽行派,是從彌勒、無著、世親一脈傳承至護法、戒賢的學說。玄奘師承戒賢和尚,並在他那裡習得唯識法相一脈。

玄奘逝世後,他的弟子窺基回到大慈恩寺,專門撰述五種唯識、唯識境行果等佛學思想,在唯識學創宗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664年,農曆二月初五,玄奘法師圓寂於玉華宮,享年六十二歲。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信仰,回顧此生,可謂問心無愧,亦無怨無悔。

參考 | 景天星《絲路高僧傳》;楊廷福《玄奘年譜》

圖片 | 網絡

編輯 |  傳逍

責編 |  明月

相關焦點

  • 高僧傳 | 大唐玄奘
    很多人對玄奘法師的認識是從《西遊記》中來的而《西遊記》中的玄奘是古代文人創造的想像中的"唐僧"經過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小說中的唐僧形象深入人心而歷史上最真實的玄奘法師在現代人的眼中變得模糊了本期「高僧傳」,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傳奇的中國僧人
  • 大唐玄奘好看嗎 大唐玄奘法師的取經之路
    大唐玄奘好看嗎 大唐玄奘法師的取經之路時間:2016-07-12 01:03   來源:豆瓣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有《玄奘之路》珠玉在前,導演選取這一歷史題材來拍攝也是膽大,冒險精神真的叫人敬佩。
  • 《大唐玄奘》上映了!
    百合書院每日發布親子
  • 電影《大唐玄奘》上映 黃曉明為演玄奘剃光頭
    共4張     電影《大唐玄奘》講述了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遠赴印度求取佛法的故事
  • 【平川區圖書館】每天30分鐘一講座|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平川區圖書館】每天30分鐘一講座|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2020-07-09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舞劇《大唐玄奘》在京上演
    本報電 (記者鄭 娜)2019年12月30日,數百名北京方莊社區觀眾走進中國歌劇舞劇院,觀看由該院舞劇團表演的《大唐玄奘》。扣人心弦的故事、精湛的表演、恢弘的舞美,給大家帶來了全新的藝術享受。
  • 【海潮音65期】《大唐玄奘》歷史功績:終於不再醜化和尚了
    編者按:備受矚目的我國首部佛教題材的「大片級」電影《大唐玄奘》於4月29日登上大銀幕,隨著五一小長假的放映,各種吐槽批評也紛至沓來。《大唐玄奘》豆瓣評分只有4.9。
  • 黃曉明《大唐玄奘》劇照曝光 蒲巴甲演西域僧人石磐陀
    《大唐玄奘》劇照。 電影《大唐玄奘》將於4月29日全國上映。3月31日,片方曝光了「信念版」預告片,黃曉明挑大梁飾演一代高僧玄奘,預告片著重展示了玄奘西行過程中的各種磨難。 曝光的「信念」版預告片中,主演黃曉明過足了戲癮,展現了玄奘決定西行時的平靜,旅途中面對生命威脅時的淡定從容。此外,玄奘西行路上遇見的不同人物紛紛亮相——王繪春飾演的智嚴法師和由羅晉飾演的瓜州太守李昌,對玄奘苦言相勸;由蒲巴甲扮演的西域僧人石磐陀,折服於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拜他為師,卻又無法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半途放棄。
  • 《大唐玄奘》還原玄奘取經路 主演黃曉明:我才華不夠
    1300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孤身一人前往印度求佛取經的故事,將於本周五上映的史詩大片《大唐玄奘》中得以重現。昨天,該片在京舉辦全球首映禮,導演霍建起,主演黃曉明、蒲巴甲等人分享了他們的「西遊」故事。    影片真實還原了歷史上玄奘歷經19載的取經之路,不戲說、不傳奇,只將那段因「一念執著」而成就的偉大旅程呈現於觀眾面前。
  • 《大唐玄奘》新劇照 湯鎮業錦榮等共走"取經路"
    《大唐玄奘》新劇照 湯鎮業錦榮等共走"取經路" 玄奘西行路過龜茲國時,自視甚高的法師與玄奘辯論佛法,最後被玄奘的見識和氣度所徵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湯鎮業直言:「比起黃曉明來說,我幸福多了。所有戲份都在風景優美的新疆完成,在那裡拍戲我的狀態特別好。」    提起片中角色,湯鎮業感慨劇組人員的專業與認真:「其實我不是第一次演法師了,但這一次大家都非常認真。
  • 黃曉明主演電影《大唐玄奘》 吐槽幕後艱辛
    原標題:主演電影《大唐玄奘》 黃曉明吐槽幕後艱辛 電影《大唐玄奘》劇照 1300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的西行之路,不僅帶回了佛教經典,還將古印度的所見所聞帶回中國。
  • 大唐玄奘: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
    十三歲的玄奘回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鄭善果聽後,大為震撼。就破格錄取了玄奘。當時,亦為人所譏嫌,鄭善果就講了這麼一段話:「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二、西行求法:去偽經求真經九死一生 十三歲便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的玄奘法師,之後持缽雲遊天下,足跡遍布今之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謙虛請教高僧大德。
  • 大唐玄奘——佛性佛法堪佛心
    近觀大唐,遠眺華夏,泛泛塵世,芸芸信徒,不乏懷素之狂,辯機之慧,鑑真之韌,但能稱得起聖僧且毫無爭議的,唯有玄奘。玄奘,大唐高僧。643年東歸後,玄奘受到唐玄宗親自接見,受命主持大慈恩寺,設立譯經院,翻譯取回的經書,並奉旨著書《大唐西域記》12卷,由弟子辯機執筆。648年,當《瑜伽師地論》翻譯完畢,唐太宗李世民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 《大唐玄奘》影評:是對現代人信仰的深刻拷問
    4月29日,由霍建起導演、黃曉明領銜主演的《大唐玄奘》全國公映。《大唐玄奘》講述的是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9年,不畏艱難險阻,不為勸告挽留所動,前往天竺取得真經後,返回長安潛心翻譯佛法、一心傳教的故事。
  • 影片《大唐玄奘》:一顆善良執著的心
    電影《大唐玄奘》是由霍建起導演,2016年拍攝,有黃曉明主演的電影,是黃曉明獲得義大利最佳電影影帝獎的一部影片,並憑此片獲第十三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影帝。大唐貞觀年間大唐高僧玄奘歷經十七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天竺取經的傳奇故事 。
  • 《大唐玄奘》將公映 周禹彤因黃曉明走上演員之路
    《大唐玄奘》周禹彤飾演小沙彌正言周禹彤《大唐玄奘》  搜狐娛樂訊 由霍建起導演執導,黃曉明主演的《大唐玄奘》即將於29日全國公映,該片在24日舉辦首映禮,提前公映之後受到媒體及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西遊記》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而電影《大唐玄奘》講述的則是歷史上的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9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天竺取經的傳奇故事。一路上雖無妖魔鬼怪,但還是歷經千辛萬苦,一路上玄奘大師始終坎坷求行。片中飾演玄奘徒弟正言的周禹彤,坦言自己因黃曉明走上演員之路。
  • 《大唐玄奘》首映 樓佳悅飾演「西域美女」
    《大唐玄奘》首映 樓佳悅飾演「西域美女」2016年04月26日 07:35:25來源:新華娛樂    日前,由著名導演霍建起執導,王家衛監製,黃曉明、錦榮、蒲巴甲、樓佳悅、連凱、譚凱、車曉以及印度SonuSood等實力派演員聯袂出演的史詩傳奇巨製電影《大唐玄奘》在京舉行首映發布會。
  • 《大唐玄奘》踽踽獨行,向心中的那爛陀寺
    當然了,這樣的高僧,出生的時候怎麼能夠沒有一點兒異象呢?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就記載,在玄奘法師將要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夢到了一位白衣飄飄的清秀法師向他辭行,母親詢問緣由,法師便說:「為了求法,所以西行」。而這位白衣法師便是後來的玄奘。
  • 《大唐玄奘》選送奧斯卡 主演樓佳悅表現吸睛
    據悉,由霍建起指導,黃曉明、樓佳悅主演的電影《大唐玄奘》入圍首屆「金色銀幕獎」,不僅如此,它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89屆最佳外語片評選。「金色銀幕獎」由美國電影協會、《好萊塢報導》和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共同主辦、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支持的中外合拍片頒獎盛典;而奧斯卡則是電影界一年一度的盛世,此次影片參與評選是對電影主創及主演的認可。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了五年,戒賢法師認為玄奘已經完成了學業,讓他回國弘揚佛法。玄奘離開那爛陀寺,但沒有立刻回國,而是先後學習兩年後再次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大師安排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巧的是,中觀清辨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編寫了《會宗論》三千頌(今已失傳),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