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不小心暴露了年齡……)
但是裡面迷亂紛紛的各色妖怪,仙俠僧道,港真,除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小萬是一個都沒有記住。
倒是每一次師父又被妖怪抓走的時候,想必大家都清楚記得眾妖糾結使用何種烹調手段吃唐僧肉的橋段,總是別出心裁挑戰新東方……
(說到這裡為什麼突然餓了……)
儘管烹飪方法是五花八門,但是妖怪們吃掉唐僧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長生不老。
畢竟在《西遊記》中,唐長老作為如來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子的第十世轉世,又肩負著拯救大唐子民的歷史重任,他的肉體一定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唐僧這樣一個人物,其實並不是完全虛構的。
他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唐玄奘,同小說中敘述的一樣,他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經。並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僧人。
所以,雖然真實的唐僧並沒有遇到過什麼妖魔鬼怪,吃了他也不能夠長生不老。但是他的人生經歷,精彩程度也完全不亞於《西遊記》。
在小說《西遊記》和它的影視改編版本當中,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害。母親拼死保護下自己的孩子,將他放在木盆中順流而下。小唐僧被金山寺的法明和尚救了下來,取名叫做江流兒,從此便與佛結下不解之緣。
所以在《大聖歸來》中出現的小和尚江流兒,據說就是唐僧的十世前世中的某一世,或者就是唐僧本人。
其實真實的玄奘大師據說是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的人,父親接近晚年才得了這麼一個眉清目秀的孩子,所以對他格外疼惜。玄奘幼年的時候格外聰明,看起東西來也是過目不忘。
當然了,這樣的高僧,出生的時候怎麼能夠沒有一點兒異象呢?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就記載,在玄奘法師將要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夢到了一位白衣飄飄的清秀法師向他辭行,母親詢問緣由,法師便說:「為了求法,所以西行」。而這位白衣法師便是後來的玄奘。
而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則提到玄奘「少罹窮酷」。據記載,本來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的玄奘,5歲便死了母親,而8歲的時候做官的父親也辭官歸故裡。所以他小時候的家境並不是太好,加上二哥在前幾年出家,小小的玄奘對於佛法耳聞目染,於是也跟隨著二哥,在13歲的時候出家了。
在《西遊記》中說,唐僧在辦水路法會的時候,受到觀音的點化,於是他向唐太宗請纓,踏上前人從未成功的西行之路,獨自前往西天求取大乘佛法。
但其實玄奘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到達古代印度學習佛法的僧人,在東晉的時候,就有名僧法顯,從長安出發,經過西域至天竺,遊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於義熙九年歸國,並撰寫歷遊天竺傳記《佛國記》。
正是法顯和他的《佛國記》,激勵了玄奘求取佛經的決心。在唐武德九年的時候,雲遊的玄奘偶然在長安遇到了來自印度的僧人般若頗密多羅,他是印度那爛陀寺權威佛學家戒賢的弟子,能記誦大小乘佛教經典十萬頌。
玄奘親自向這位高僧請教,並得知這位戒賢法師正在印度的那爛陀寺講學,於是立志西行求法。
關於這個問題,小萬還是能夠不那麼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那些想要吃掉,或者是嫁給唐長老的妖怪啊女王什麼的,大概是不存在的。
甚至連取經行為本身,都不是被官方所認可的,所以小說裡面的唐玄宗深受感動,將唐僧封為自己的御弟,也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簡單,初唐的時候邊界不穩,國人出境是很困難的。
玄奘在貞觀元年三次向國家機關申請「通關文牒」,都遭到了唐玄宗的拒絕。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在貞觀三年的時候,長安發了一場大災,於是玄奘就混在了災民中,冒著私度邊關的罪名偷偷出了關,那一年他才27歲。
這一路上,各色各樣的管卡和官員阻攔姑且按下不表。在走到瓜州之前,玄奘雖然遇到了各種各樣人為或是自然的麻煩,但是基本還是順利的。直到瓜州到今天新疆哈密之間的九百裡路途,才是這西行道路中最為艱難的一段旅途。
在沙漠和大風之中,他的馬死去了,與他同行的胡人石磐陀也拋棄了他,唯一的水袋灑落了,玄奘本來已經退卻了十多公裡,但是最終還是折回頭向西邊行進。在五天沒有水,迷路不知道方向的情況之下,他居然奇蹟般的走出了沙漠,到達了哈密。
可是過了哈密,到了高昌國境內,他又遇到了麻煩。高昌國的國王麴文泰也是一個佛教的愛好者,聽說了玄奘到了,便盛情邀請這位僧人留在自己的身邊。玄奘絕食了四天,才使得這位國王改變主意,在求得玄奘返回時留住三年之後,放他西行。
離開高昌的時候,有一批僧人願意跟隨他一起到印度取經。但是這個隊伍並沒能夠存在太久,隨後在雪地和高原中,就有很多人死去了,只剩下兩個僧人和玄奘僥倖活了下來。
一路風霜雪雨,也沒能夠阻擋住玄奘的步伐,終於在631年,在穿越了20多個國家之後,他踏上了印度的國土,看到了自己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
在印度學習了十幾年之後,玄奘重新踏上了自己的漫漫歸途。在回到長安的時候,與矇混出去時不同,迎接他的陣勢是空前的——「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此時距離他出發,過去了十九年。他走了5萬裡,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又在隨後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了印度。
信仰,便是人類生生不息中蘊藏的力量。
——止貢噶舉 盛噶仁波切
4月29日
《大唐玄奘》
「黃沙漫漫西行路,千古取經第一人」
看黃教主如何演繹這位千年前跨越黃沙
心懷信仰的偉大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