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書——《基督教思想史》

2020-12-21 人文者也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今天推薦的書是《基督教思想史》。

這部三卷本的著作是介紹兩千年來基督教思想發展的專著,出版後不斷再版,極為暢銷,被美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多所大學及神學院廣為採用。

作為教授基督教思想史的教科書或進行該學科研究的主要參考書,該書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基督教思想歷史和入門的基礎知識與有關的歷史背景,它既適合一般讀者,作為了解基督教思想發展的普及讀物,也可以作為一些大學宗教系基督教專業的師生的擴展課外讀物。

此外,這部書在以時間順序敘述的同時,突出了一些重要的人物與思想流派,因而既適合於按時序來閱讀,也可以按人物或思想流派來分類查閱。本書條理清楚,觀點中允,內容充實,思路開闊,行文流暢,頗具可讀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讀物。

《基督教思想史》是神學家胡斯都.L.岡察雷斯多年研究的成果和代表作,也是基督教思想研究的權威性著作,其觀點公允,分析客觀,文字通俗,歷來都是研究基督教極佳的入門書。

我對於宗教的興趣其實並不大,之所以會讀這本書,真實目的是想搞清楚,究竟是什麼東西可以讓西方國家多年以來,都能始終保持一個內部紛爭不斷,卻總在大戰略上一致對外的狀態,總的來說,共同的宗教信仰,似乎是非常關鍵的原因之一,可是,世界上像基督教那樣傳播廣泛的宗教不止一個,為什麼基督教國家就能呈現出如此思想上的高度統一呢?

從宗教角度來講,基督教主張「上帝是唯一的主」,當然,這並非基督教獨有,伊斯蘭教也信奉「安拉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從這一點來看,二者長期以來都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思想體系,其典型表現是,拒絕其他一切神的存在。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區別在於,信眾把這一信仰也應用於世俗世界中,其典型的表現是,對於皇權和世俗的統治者,並不像其他宗教信仰者那樣,充滿敬畏,因為他們認為,除了神,不應崇拜任何其他神和人。

英國人為了這一點,可以與自己的國王展開長達數百年的戰爭,法國人可以發動大革命,宰掉自己的國王,教會想要獨攬大權,也會受到持久且堅決的反抗,思想根源都在於此,即不管對人,還是對其他神的崇拜,都是與基督教的戒律相違背的。

基督教的信徒為此曾付出過慘重的代價,尤其是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因為對於羅馬皇帝的不尊重,導致基督徒一度被大量的屠殺,其遭遇不比猶太人好多少,但正如猶太人對信仰的堅持那樣,多年以來的迫害,不僅沒有瓦解基督教的信仰體系,反而使得他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當這種因宗教而形成的團體加入了世俗的利益關係後,聯盟變得牢不可分。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基督教內部就是團結的,思想一致的。事實上,自古以來,有關基督教,基督教內部有多個流派,對於聖經有著不同的解讀,就連對於上帝的看法,也有許多紛爭,是的,基督教根植於歷史之中,可它在與現在的結合中,充斥著矛盾。

是堅守信仰,還是尋求真理?許多個世紀以來,基督教內部對此爭論不休,這種宗教思想上的不統一,折射到現實生活中,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景象,所以,當你覺得自己是在讀一本宗教書籍時,只需要把它與世俗社會聯繫起來,就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到西方國家內部紛爭的核心矛盾。

相關焦點

  • 福柯《性史》出版史:"性-思想"與"性-事件"的交錯
    其次,結合當下#metoo女權運動正在鼓吹判斷性騷擾的「同意」標準,有媒體認為福柯《性史》第四卷的出版是在投機女權運動,這在作者看來是自作聰明。即使基督教主張「同意」,但福柯對早期基督教「性」問題的研究,絕不意味著對其規範內容的主張。
  • 我不否認我的書非常歐洲中心主義 | 專訪《思想史》作者彼得·沃森
    「我在書中試圖展現的是思想與行為、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對我來說,思想入侵萬物(ideas invade everything),」他說。《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作者彼得·沃森(Peter Watson)要憑藉一己之力完成如此雄心勃勃的、貫通古今思想的大部頭作品,絕非易事。
  • 探討丨基督教生態女性主義的基本思想
    及至新約時代的基督教,福音以處境化的方式從猶太走向外邦。在保羅的思想中就摻雜著些許斯多亞哲學思想,而約翰福音的作者亦以希臘哲學中的Logos概念引入基督教神學,這都令得古希臘哲學與基督教神學呈現某種融合的趨勢,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 日本基督教與韓國基督教
    因此,在他們訪問過韓國再來日本訪問時,他們異口同聲地問同樣的問題:「為什麼韓國基督教如此興盛,而日本基督教卻這麼蕭條?」40年前韓國的基督教並沒有如此興盛。但最近在韓國,一到夜晚閃爍著十字霓虹燈的教會數量比閃爍著霓虹燈的日本鴛鴦旅館數量還要多。根據最近的統計,韓國基督教徒中新教徒為1,100萬,天主教徒為300萬,合計1,400萬,據說超過人口的三分之一。
  • BBC 紀錄片:基督教的歷史
    我想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愚鈍,而是極有可能因為,這部電影或書中涉及到了基督教。什麼聖保羅啊,什麼聖彼得啊,什麼摩拉維亞教啊,一個字:暈。拉斐爾《抹大拉》基督教可以說是西方文化和思想內核,很多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從這個內核中發展出來的;西方人的很多行為、倫理道德等也都基於基督教的精神。更不用說繪畫。
  • 【歸正之窗】世界基督教歷史故事:約翰·加爾文的神學思想
    所以加爾文進一步發展了奧古斯丁的預定思想。奧古斯丁只講了得到救贖者的預定,而加爾文更深一步講了滅亡者的預定。  他在《基督教要義》第三卷24章1節中說,"有的人已被預定成得永生(for ordained),有的人則被預定為進入永遠的滅亡。沒有丟棄(without reprobation),選擇也就不能成立(《基督教要義》第三卷23章1節)。
  • 對基督教進行追本溯源,希伯來學有著怎樣的奧秘?
    在皮科以及其他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推動下,當時義大利的每個較大城鎮都有著精通希伯來語的人,對於希伯來文的學習變得如此普遍,甚至比對研究希臘文化的熱情還高。然而對於希伯來語的學習並不是皮科的終極目的,而是為了學習希伯來文化中的猶太教喀巴拉神秘主義。「喀巴拉」在希伯來文是「傳統」的意思,是猶太教的思想核心。猶太教喀巴拉集中的核心概念就有希伯來字母。
  • 每日有書今日薦書 |《失落的一角》
    「每日有書·書香望城」系列活動通過每日薦書、每日贈書、每日評書等內容,號召全區廣大市民「讀好書、好讀書、多讀書」。「望城發布」聯合雷鋒圖書館每日向市民推薦一本書籍,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推薦您想看到的書籍;通過搭建讀書交流平臺,為廣大讀者打開一扇看世界、享文化、品人生的交流之窗。
  • 中國思想史讀書筆記:前言和引言
    一 前言從今天開始,讀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為寫作做準備。這本書讀起來比較費勁,邊讀邊寫,讀寫過程中試圖挖掘出點金子,分享給諸位。具體已經在《創業心理學:走出自己的荒野》中進行了說明。哲學藝術科學管理,都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凝結,都是心理學,這種心理學有理性和感性兩個線索,起了一個名字叫創業心理學。下面是正文。
  • 基督教博愛的意義
    基督教要教人博愛,不僅要愛眾生,愛一草一木,還要寬容自己的敵人,愛自己的敵人。那麼,如此的博愛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麥克尼爾在書中寫道:「基督教是一套完全適應於充斥著困苦、疾病和暴死的亂世的思想和情感體系。」
  • 南通第一城基督教堂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發起70周年
    據第一城基督教堂微信公眾平臺消息,該堂媒體部近日會在教會微信公眾號及牧會群每日推送「走近三自」的內容及相關音頻,幫助弟兄姐妹更多地了解三自的內容和信息。9月18日,教堂辦公室與後勤部的同工在教堂拉起紀念「三自愛國運動」的橫幅,供周六、主日禮拜所用。
  • 文言文每日一讀:《與韓荊州書》
    這是我從前的思想和行跡,怎敢不盡情地向您傾訴呢?君侯的功業堪比神明,您的德行感動天地,您的文章闡明了宇宙變化規律,學問探究了天道與人事的關係。希望君侯敞開胸懷,和顏接納,不要因為我行長揖之禮晉見而拒絕我。假如能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聽任我縱情暢談,那麼我請以日試萬言來測試,我將手不停筆,倚馬可待。當今天下人以君侯為評論文章的主宰,權衡人物的權威,士人一經您的好評就成為德才兼備的佳士。
  • 【鹿森每日一書】解密日本天皇的日常生活——《菊花王朝》
    他是日本戰國史研究會、東北史學會、地方史研究協會、日本歷史學會等學會的會員,已出版的專著有《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和《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今天,胡煒權的這部書,也從菊花入手,帶我們走近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了解陌生而神秘的天皇制。目前來說,6世紀以前天皇的歷史有待更多考古挖掘的成果,才能進行驗證。現時更重要的是梳理「萬世一系」意識的產生過程。「萬世一系」的意識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 基督教_中國網
    基督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巴勒斯坦地區。公元一○五四年,基督教東、西部教會發生分裂,形成西部的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東部的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等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從羅馬天主教裡分離一部分,產生了「新教」(在中國習慣上稱為基督教)。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是基督教新教(以下稱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開始。
  • 段琦: 2008年中國基督教現狀及研究
    這其中以中國基督教史相關研究最豐富,而此間又以中國基督教區域史及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各項事工的發展研究最為突出,在區域史研究方面,基督教在近代甘肅、西藏、廣東、廣西、雲南、吉林、內蒙古、山西、江蘇、貴州、陝西、浙江、河南、臺灣等省區的傳播狀況均得到學者介紹、考證,這其中以寶貴貞、宋長宏撰寫的《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一書較具代表性。
  • 謝陽舉、朱韜:論侯外廬先生對道教思想史研究的貢獻
    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我們重新思考侯外廬先生對道教思想史研究的貢獻,既是對道教研究史的系統梳理,也有助於道教思想史研究的理論深化。 一、首次將道教思想史納入中國思想史研究的範圍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但現代學術意義上的道教研究卻發軔於歐洲。
  • 基督教影響很大,敵人卻主要來自內部,大致有三大類
    基督教的影響力無疑是很大的,可它的內部卻從來不是統一的,而是充滿了爭論,來自全世界多個地區的信徒,都是帶著當地宗教及文化所特有的思想,加入了基督教,他們對於教義的理解也必然與歐洲有所不同。猶太教徒堅持認為耶穌也是律法的奴僕,他也必須在律法的管轄之下,而不能凌駕於律法之上,但基督教伊便尼主義(這一教義後來成為流傳廣泛的思想)者卻認為,是耶穌成全了律法,他使律法更完善,並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正是有了這樣的分歧,猶太信徒和他們堅持的學說得以被剔除出基督教,這也是為基督教早期的純潔作出重要貢獻的舉動。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編者按】        《中國現代思想研究》一書在200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就中國近現代的思潮活動及思想家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討論了現代中國的進化論、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思潮,以及胡適、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張東蓀、張君勱等人的思想,見解精到,廣受好評。
  • 每日一書 啟蒙時代
    序 曲 啟蒙運動的世界一、 一小群啟蒙哲人二、 表象與現實第一篇 對古代的追慕第一章 有用又可愛的過去一、 希伯來人和希臘人二、 意氣相投三、 尋找異教: 從自比古人到自我認同第二章 第一次啟蒙運動一、 希臘:從神話到理性二、 羅馬的啟蒙運動第三章 批判的風氣一、 批判即哲學二、
  • 【專題】張沛 英國現代早期思想史隨筆(一)莫爾
    【編者按】作為思想家的莎士比亞是我們把握英國現代早期思想史的重要入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