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南京媽媽在西祠發帖介紹,上幼兒園的女兒回來給她唱了一個很「奇怪」的歌。歌詞就是不停地重複「倫敦大橋倒塌了」,「我當時就石化了,這什麼歌啊」,這位媽媽還覺得可能是女兒聽錯了,打算哪天再問問老師。有網友稱西方的很多童謠都有悲劇色彩、憂患意識。不過在中國,「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溫馨經典的童謠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現在的孩子們都在學哪些童謠?真的像一些網友所說國內童謠又少又單一嗎?揚子晚報記者近日調查了多家幼兒園以及大型圖書店。
女兒老唱「倫敦大橋倒塌了」 媽媽發帖引來網友吐槽「雷人」童謠11月16日,西祠上名為「會抽菸的小狗」的網友滿含驚訝地發帖《女兒幼兒園剛教的新兒歌,雷死我了》。帖子中說,當天女兒睡覺前主動要唱一首幼兒園新教的歌,「倫敦大橋倒塌了,倒塌了,倒塌了。倫敦大橋倒塌了,倒塌了,倒塌了,親愛的朋友」。這名網友毫不掩飾地說自己當時就石化了,「這什麼歌啊?」但得到的答覆是,老師就是這麼教的。
看到這個帖子,不少網友向樓主解釋道,這是西方一首很著名的童謠,很多幼兒園都會教,但還是忍不住覺得好笑。帖子也引起網上爸爸媽媽們分享自家孩子學的童謠,其中不乏奇特作品。一個叫「老鼠瓜瓜」的網友稱自己無法接受女兒唱的《青蛙找老婆》,「池塘邊有隻青蛙它在找老婆,它看見一隻烏龜它就這麼說:呱呱,呱呱,請你嫁給我!被拒絕後,青蛙又分別請小鴨和貓咪做老婆。」這位網友感慨,差點被其中的橋段震暈。網友「小草莓06」稱自己兒子一大早唱的是「娘子,啊哈」。看到網友們的討論,還有一位80後追憶起了自己小時候出口成章的那些童謠。
覺得西方「憂患童謠」太沉重 家長更喜歡可愛、歡樂的童謠記者聯繫上發帖人陳女士,她的女兒今年5歲上中班,有一天,很少匯報幼兒園學習情況的女兒睡前主動要給媽媽唱白天剛學的歌兒。但她先是問媽媽,倫敦有沒有大橋,這讓陳女士很納悶,「她怎麼想到這問題的,她怎麼知道倫敦這個城市的?」女兒開唱後,她嚇了一跳,「我還以為我聽錯了,但她老是唱『倫敦大橋倒塌了』,聽著就不太舒服」,覺得這樣的童謠有點沉重。她以為是孩子唱錯了,打算再跟老師確認一下,但老師肯定地回答,《倫敦橋》這首歌就是這樣唱的。
因為是幾百年前流行的,與現在生活的各方面也不符,女兒唱這首童謠,也不理解,體會不到。相比較而言,陳女士覺得像《採蘋果》這樣的中國童謠更適合,一方面孩子熟悉,還能教他們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如果引進外國童謠的話,她也認為最好是可愛、歡樂、朗朗上口的那種。不過她也表示,因為《倫敦橋》非常著名,也有必要向孩子們介紹一些經典的西方童謠。
南京那些老童謠,你還記得嗎?
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個綠蛋糕,騎花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
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綠豆糕。騎馬馬,坐轎轎,走進城門砍一刀。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滑一跤。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走進城門跌一跤。問你吃桔子還是吃香蕉?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從你家門前抄一抄。問你吃桔子吃香焦!
月亮月亮媽媽,裡面一個爸爸,爸爸出來買菜,遇到一個老太,老太出來洗腳,遇到一隻喜鵲,喜鵲出來飛飛,遇到一隻烏龜,烏龜出來爬爬,遇到一個娃娃,娃娃要吃油炒飯,看誰是個好娃娃。
記者走訪 幼兒園裡童謠教得少,書店裡純正童謠也成稀缺李女士家女兒同樣也上幼兒園中班,她說幼兒園教的兒歌倒是很多,女兒回家經常唱,但童謠就不怎麼多了。「老師說一個學期也就教兩首吧」。遊府西街幼兒園的李園長也告訴記者,童謠只是作為孩子語言課的一部分,其他還有兒歌、故事、表演等不同的形式,「一年下來,兒歌也只教幾首,童謠就更少了」。
隨後記者走訪了南京兩家大型的圖書店,在新華書店,在眾多的詩詞、故事、兒歌書當中,有一本大紅色封面裝幀的童謠書《最愛中華老童謠》,分為「遊戲」「節日」「幽默」三篇,共44首,每首都配上傳統插畫。此外還有《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以及《中文童謠》,其中內容多有重合。另外還有一本50首的《英文童謠》。
在大眾書局中,記者在兒童文學區,並沒找到任何一本以「童謠」命名的書籍,幼兒讀物區,只有《中文兒歌》和《英文兒歌》,其中包含一些童謠。工作人員潘小姐告訴記者,兒歌和故事書要比童謠的書多多了。
中西方童謠對比 西方童謠不乏灰色,但引進童謠多輕鬆富有童趣在陳女士發帖後,就有網友很快跟帖解釋,歐洲很多兒歌很黑暗甚至恐怖,並舉例《鵝媽媽》童謠。網友「玻璃心」還詳細地解釋起《倫敦橋》的沉重背景,「一首充滿悲劇色彩的民謠唱說著倫敦橋的滄桑歷史,倫敦橋是泰晤士河上資格最老的橋,難逃蒼老的命運,逐漸顯露了頹敗的跡象,便流傳了這樣一首充滿悲劇色彩的民謠。」
記者聯繫到這位網友王老師,她是南京軍區某幼兒園老師,從事幼兒語言研究與一線教育已經有20多年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謠,一般是美好的、溫馨的、幽默的。但西方的很多童謠初聽會覺得充滿了暴力和詭異,其實仔細琢磨一下,會發現也不乏哲理和歷史背景。」她再次提到了《鵝媽媽》童謠。記者發現幾乎每一則都有「死亡、殺、血」等字樣,王老師解釋這個童謠的血腥、暴力和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有關。
記者在書店看到的為數不多的英文童謠除了收錄《倫敦橋》,還有《兩隻老虎》、《小星星》等,但這些也都以輕鬆富有童趣為主。記者隨後又在南京實驗幼兒園馬園長的協助下做了一項調查,對象為全園9個班級。每個班仍以中文童謠為主,引進的外國童謠,最多為4首,最少的為0首,有的上了3年的大班只教過1首。馬園長也介紹,在選擇時,還是以輕鬆、押韻、有童趣為主。王老師也認同此觀點,「孩子是幼小的,需要保護的,不敢描述太多的陰暗面,怕嚇著孩子。而西方社會則會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談到出生、死亡。」
資深幼兒語言老師 童謠斷代可能和經濟利益有關,新作難再口口相傳成經典在採訪中,家長以及一些老師並不太能分得清兒歌與童謠的區別。王老師解釋,「童謠一般來說是民間流傳的,年代久遠,並且會有不同的版本,大多數找不到作者,以口頭語和方言為主」;而兒歌屬於文學作品,結構比較規範,大部分使用書面語言。王老師說,童謠在幼兒各科教育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好幫手,提高語言能力,幫助記憶,「如小班寶寶學習扣扣子:小老鼠,鑽洞子,小朋友初學畫人臉時,老師會邊畫邊念:一口大鍋,兩個把子,鍋裡煮著水,三個餃子。童謠念完了,一個可愛的大頭娃娃也畫了出來」。
在對不同的幼兒園的採訪中,老師都表示平時教學中使用到的童謠,多是之前流傳很久的,或者從網上找到的。王老師也認可,新產生的童謠的確有所減少,「童謠的斷代可能和經濟利益有關」。很多幼兒教師也會自己創編,基本都是隨機的,沒有做過特別的記錄,「一般是按原作結構仿編,比如《幸福的家》;有的加入自己的經驗,繼續編出下一小節內容,比如《春天的顏色》。」只是流傳渠道不通暢,屬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傳統比較經典的如「唐僧騎馬咚那個咚,後面跟著個孫悟空」,「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看大戲」,這些都是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而不是現在的課堂、書本、影像等途徑。 記者 陳婧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