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科學家首次發現完整行星繞行白矮星,原因成謎!

2020-12-23 深夜書評

NASA科學家首次發現完整行星繞行白矮星原因成謎

繞行白矮星的行星概念圖。

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科學家首次發現有一顆完整的行星正在繞行一顆白矮星。白矮星是類似太陽大小的恆星的緻密殘留物,和地球差不多大。

這次發現的行星編號為WD 1856 b,大約是白矮星WD 1856+534的七倍大小。它以34個小時周期繞行白矮星。這比水星繞太陽公轉的速度快60倍以上。這顆行星是利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發現的。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Andrew Vanderburg教授說:「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行星WD 1856 b能夠保持自身完整的情況下非常接近白矮星。一般而言,白矮星在形成過程中會摧毀附近的行星,而後來靠得太近的天體通常都會被白矮星的巨大引力撕裂。我們仍然對WD 1856 b如何到達其當前位置而又能保持完整有很多疑問。」

這次發現的行星位于天龍座,離地球大約80光年。它繞著一個平靜的白矮星運行。這顆白矮星直徑約18,000公裡,年齡高達100億年,並且是一個三恆星系統的成員。

當類似太陽的恆星能量耗盡時,它會膨脹到原始大小的數百至數千倍,形成一個紅巨星。最終,它噴射出恆星氣體的外層,損失其質量的80%。剩下的核心變成白矮星。在此過程中,通常會吞沒並焚燒附近的天體。

研究團隊估計,這次發現的行星原來離白矮星的距離至少要比現在大50倍,才能防止被焚燒殆盡。

「我們早就知道白矮星誕生後,小行星和彗星之類的小物體會被散射並飛向白矮星。它們通常被白矮星的強大引力扯碎。」文章作者之一、美國夏威夷的雙子星天文臺(Gemini Observatory)的研究員許偲藝說。 「這就是為什麼當Andrew(Vanderburg教授)告訴我有關該系統的消息時,我感到非常興奮的原因。雖然我們知道行星也可能向內散射,但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在向內運行過程中保持完整的行星。」

研究團隊提出了幾種模型可能解釋行星WD 1856 b如何進入白矮星附近的橢圓路徑。隨著白矮星引力持續拉扯行星,會產生巨大的潮汐並耗散其軌道能量。這會導致行星的運行軌跡在未來變得更圓。

文章合作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博士後研究員Juliette Becker說:「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在WD 1856b的原始軌道附近有另外幾個木星大小的行星。這種大行星的引力很容易導致不穩定性,造成行星被向內散射。但是目前,我們的理論還缺乏觀測證據。」

其它可能的情況還包括三恆星系統中另外兩顆紅矮星G229-20 A和B在超過數十億年的引力拖拽效果,或者是有流浪恆星掠過三恆星系統造成擾動。然而,研究團隊不太支持這些模型,因為它們需要經過精密調校的物理條件才能獲得與巨大伴侶行星模型相同的效果。

研究團隊使用NASA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在紅外波段下觀察了該系統。如果WD 1856 b是棕矮星一類的低質量恆星,它將自己發出紅外光。當研究團隊將Spitzer數據與西班牙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Gran Telescopio Canarias)的可見光觀測結果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沒有明顯的區別。

結合恆星的年齡以及有關該系統的其它信息,研究團隊得出結論,WD 1856 b極有可能是一顆不超過木星大小14倍的行星。

目前尚無證據表明系統中還有沒有其它行星存在。這顆白矮星非常小,以至於很難捕捉到距離白矮星更遠的行星的信號。

研究團隊撰寫了兩篇關於這項新研究的論文,分別發表於2020年9月16日的《自然》和《天體物理期刊快報》上。

相關焦點

  • 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成員與NASA聯合發現 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完整...
    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成員與NASA聯合發現 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完整行星 2020-09-17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地球能否倖存?天龍座內首次發現真實案列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近日刊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和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研究認為這顆行星完好無損,而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類太陽恆星,當它演化為白矮星時,目前的體積只比地球大了40%。
  • 事實證明:關於白矮星,我們知道的還是太少了!
    近日,一顆新的白矮星的發現表明,它們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加普遍。這是一顆不可思議的、「不可能的」白矮星。這一發現表明,白矮星比人們想像的還要常見,同時也意味著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正在發生。白矮星白矮星是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留下的恆星核心。當這些恆星耗盡燃料時,它們就會脫去外層,留下一個冷卻了數十億年的核心。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但是,如果某人或者某種原因導致船與錨脫離會怎樣呢?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
  • 首次!科學家發現與地球大小相似的「流浪行星」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儘管許多已知的系外行星與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並不相似,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圍繞著一顆恆星運行。 但茫茫宇宙間,還可能充滿了神秘的「流浪行星」,它們的引力不受任何恆星的束縛。
  • 科學家們發現的白矮星,它的內部是鑽石嗎?那又該如何解釋呢?
    文/瑤堇雲詩科學家們發現的白矮星,它的內部是鑽石嗎?那又該如何解釋呢?相信有很多人都聽說過,就是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鑽石星球,而且比較戲劇化的就是,這個星球被一個美國人早在很多年之前就是申請了所有權,這可能讓很多人都非常羨慕,平白無故的就多了一個鑽石星球,不過冷靜下來之後也知道了,這個星球離地球還非常的遙遠,所以根本就是很難運用到的,也無法從中獲得什麼,只能是不斷地進行探索。
  • 科學家再次發現適合地球生命居住行星 表面溫度宜人
    藝術家想像的恆星GJ 667C與另外兩顆橙矮星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除地球外最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這顆行星距離地球約有22光年遠,與地球有一些相似的特點:地表多巖石,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月2日報導,這顆行星名為GJ 667Cc,是國際天文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分析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的數據後發現的。它圍繞人類已知的名為GJ 667C的恆星運行,繞行一圈的時間是28.15天,也就是說該行星上的一年相當於地球上一個月的時間,其大小約是地球的4.5倍,吸收的熱量也和地球差不多。
  • 克卜勒又發現「超級地球」,退役的探測器為什麼還能發現行星?
    1995年10月,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共同公布了他們的新發現,通過在普羅旺斯天文臺的觀測,這對師徒在太陽系外的飛馬座51周圍發現了第一顆行星,和太陽系八大行星一樣正在繞著它自己的中心恆星公轉,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太陽系外繞恆星運動的行星,這顆行星和太陽系內的木星類似,都是一個巨大的氣態行星,它被命名為51 Pegasi b。
  • 外媒:科學家發現新宇宙之謎「巨嬰行星」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據外媒CNET報導稱,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名為2MASS 1155-7919 b的「巨嬰行星」。之所以稱其為「巨嬰行星」,是因為其質量是太陽系著名的氣態巨行星——木星的十倍。據介紹,這顆行星離太陽系只有330光年的距離。研究人員於本周表示,這使它比迄今發現的任何其他類似年輕行星都更接近地球。而且,這顆行星所圍繞運行的是一顆年齡只有500萬年的年輕恆星,兩者之間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600倍。
  • 研究發現,白矮星的高速自轉使其時空在這一場輕快舞蹈中慢了下來
    在射電脈衝星的幫助下,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主要包括位於德國波恩的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裡的科學家們)檢測出快速旋轉的白矮星伴星周圍的時空旋動,從而證實了這種獨特的雙星系統的形成理論。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周的《科學》雜誌上。PSR J1141-6545,這種白矮星-脈衝星雙星系統,是由CSIRO的帕克斯射電望遠鏡發現的。脈衝星每4.8小時繞對應的白矮星運行一周。
  • 行星能有多古老?
    行星能活多久?人類發現127億歲的行星,科學家如何確定它的年紀 宇宙中天體的年齡一般都以「億歲」作為計量單位,那麼你聽過的年齡最大的行星有多古老呢?
  • 矮行星穀神星研究新發現
    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太空飛行器在距離穀神星最近的最後一圈繞行時,拍下了這張激動人心的圖像。圖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撰文:MICHAEL GRESHKO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裡,矮行星穀神星體積雖小,卻蘊藏著大大的驚喜。
  • 美高中生NASA實習第三天發現新行星
    他發現了一顆全新行星,並在近日聯同科學家一起發表有關發現。  近日NASA宣布其行星搜尋任務苔絲又有新發現,首次發現了一顆圍繞兩個恆星運行的行星TOI 1338b,它在1300光年外被發現。TOI 1338b的大小介於海王星和土星之間,它的恆星一顆的質量比太陽大10%,另一顆則更小、更冷。
  • 外星行星告訴你,《星球大戰》裡都是真的!
    這顆被烘烤到外焦裡嫩的行星,是2010年由法國的科羅系外行星探測器(CoRoT)發現的,距離地球大約480光年,直徑比地球大70%,質量約為地球的5倍。這顆行星原本可能是一顆土星大小的行星,後來被烤乾了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它繞恆星旋轉的軌道極近,在它的表面,那顆恆星看起來要比我們的太陽大得多,使得它的向陽面處於熔融狀態。
  • 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白矮星,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許多恆星在生命的末期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比如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在成為紅巨星之後,它們最終演化成緻密的白矮星。在分析了ZTF的一小部分數據後,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之外發現了一個閃爍的光點。結果發現,這個光點非常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對相互環繞的白矮星系統,官方名稱為ZTF J1539+5027。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繞行速度最快的「食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其中一顆白矮星會不斷地從另一顆白矮星前面穿過。
  • NASA行星搜尋探測器發現一顆隱藏在殘骸盤中的行星
    長期以來,殘骸盤使得尋找疑似行星的工作變得複雜,以此同時這顆年輕恆星的磁場也在困擾著行星獵手們。 但現在,由於NASA的TESS望遠鏡和最近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工作,天文學家們報告發現了AU Mic b--該系統中的第一顆系外行星。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並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1992年後在柯伊伯帶發現的一些質量與冥王星相若的冰制天體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產生疑問。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
  • 尋找外星生命,白矮星,它是希望之光!
    人類如果想要長久生存下去,星際旅行需要幾代人的時間,國際空間站要建到足夠大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或許,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白矮星身上。因為考慮到有一天太陽會變成白矮星,現在的一些白矮星或許會擁有類似地球的行星。
  • NASA冥王星拍到「蝸牛」,科學家爭議不斷,它是外星生命嗎?
    冥王星曾經一度被我們稱為「第九行星」,但是在2006年天文學家將其從行星之列除名,從此冥王星被列入了矮行星行列,太陽系也變成了「八大行星」。 雖然冥王星被除名,但這更激起了我們對冥王星的探索,並發射了新視野號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