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會30歲音樂饗宴演繹信仰傳承
【記者曹麗蕙臺北報導】「咱的佛祖來了,咱的佛祖來了,伊是阮生命的依靠,伊是阮艱苦的出路……」佛光合唱團歡快的合聲,搭配舞臺上播放的一張張黑白照片,立刻帶觀眾走進時光隧道,來到68年前的宜蘭,一睹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組織全世界第一支佛教青年歌詠隊,以音聲宣揚人間佛教的創舉。今年是佛光會30歲生日,國際佛光會日前特別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佛光會30.音樂饗宴」,全臺包括北區、桃竹苗、中區、南區的佛光合唱團、中華佛光青年團、西原佑一與政大校友合唱團、1953佛光合唱團等,齊聚在國父紀念館大會堂,接力獻唱一首首大師作詞的佛曲,天籟歌聲、雋永歌詞、動聽旋律,交織珍貴的歷史影片,史詩般呈現大師一生弘法歷程。佛光山住持、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開示,音樂饗宴意義殊勝,佛光會30年來,人間音緣也跟著大家一起成長,由大師作詞的人間音緣佛曲,是他將一生對佛法的體驗,深入淺出化為文字,大家在演唱時,能透過歌詞將佛法深入內心,產生更大的信心和力量。因此他期勉每個人,心中隨時都要保有人間音緣這份佛法意涵。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則笑著分享,60多年前,他原是要看書,卻因緣際會走進寺廟,遇到星雲大師問他是否要加入歌詠隊,就此進入佛門,用歌聲隨大師一同弘法布教。慈容法師舉過去帶梵唄唱誦團世界巡演為例,即便歐美觀眾不熟悉梵腔韻律,卻能感受到團員在梵唄聲中對佛陀的禮讚,表演結束後,如雷掌聲不絕於耳。「歌聲能表達心意,和佛菩薩溝通,帶來心靈的快樂富有」,因此他希望在這場音樂饗宴中,大家能從佛光山合唱團的音樂中,感受到幸福快樂。在佛光會巧心安排下,音樂饗宴以星雲大師一生弘法歷程為主軸來編排歌曲,同時搭配歷史影像精彩展陳,分為「星光燦爛,雲影娑婆」、「宜蘭弘法,環島布教」、「披荊斬棘,不忘初心」、「菩薩義工,歡喜行佛」、「信仰傳承,弘傳五洲」五大時期。西原佑一首先攜手政大校友合唱團,高歌〈星雲〉揭開大師來臺宣教的序幕;緊接著呈現1953年,年方26的星雲大師弘法第一站來到宜蘭,帶領著青年們一同歡唱布教。澎湃嘹亮的〈佛教青年的歌聲〉、〈弘法者之歌〉,述說著大師不畏當年「大魔頭」謗言,堅定以音樂弘法的心志,臺下許多佛光人也忘情跟著唱和。來到「披荊斬棘,不忘初心」,看到1967年佛光山開山初期,僧信二眾胼手胝足挑土挑石、搬運磚瓦的歷史畫面,即使歷經雨、洪水、寶橋斷裂,星雲大師始終不言棄,〈歌頌偉大的佛陀〉、〈信心門之歌〉,就是唱出大師與信徒們對佛陀的虔誠,對佛法的信心。對照著開山艱辛影像,不少與會者當場泛紅眼眶,直呼:「真的好感動。」「菩薩義工,歡喜行佛」則述說在大師領軍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成立後,佛光人在世界各地如「千手千眼」分身菩薩,關懷弱勢,〈心甘情願〉一曲完美詮釋義工們「心甘情願,不怕失敗,心甘情願,犧牲奉獻」的精神。壓軸的「信仰傳承,弘傳五洲」中,讓人見證放眼全球四海一家,都有佛光人足跡,尤其當唱起〈四海都有佛光人〉時,更是掀起全場最高潮,所有蒞臨的和尚、長老、貴賓都紛紛上臺揮舞著各國國旗、佛光會會旗,在一片旗海中,展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弘法成果,活動最後在眾人熱烈掌聲中圓滿畫下句點。音樂饗宴參與的貴賓雲集,包括有佛光山長老心培和尚、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明光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國際佛光會秘書長覺培法師、臺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艋舺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前臺肥董事長鍾榮吉、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翠慧、佛光山功德主羅李阿昭、格致中學校長鄭經綸、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理事長楊政達等都蒞臨現場。祥和之氣人腦有個「左顳頂葉」區,主掌人們的正面情緒。此區愈活躍,就愈能感受祥和,有人稱它為「快樂中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員戴維森,對修行多年的佛教徒做研究,發現他們擁有祥和寧靜之氣,就是這個「快樂中心」能經常保持良好的狀態。其實,不僅是修行人,大多數的人也都渴望內心擁有一片祥和,這個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快樂中心」,怎樣才能發揮功用呢?在此提供四種方法:第一、孝親感恩是祥和之道:一個人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必能招致祥和。佛經將孝敬父母師長稱為「敬田」,與佛法僧三寶列為同等地位。能時時刻刻響應他人的善意與溫情的人,心中自然充滿柔和與善意,又何愁不能感應祥和之氣?第二、勤勞慈悲是祥和之道:經典中說,有兩種田是我們要勤於耕種的。一是敬田,二是憫恤孤苦貧窮之人的「悲田」。佛陀告訴弟子:勤於照顧窮苦貧病的人,功德與供養佛陀一樣。因此,律己勤懇精進,待人慈心悲憫,能夠招來祥和的磁場。第三、寬恕敦厚是祥和之道:明朝儒者王錫爵說:「忠恕為存心之本」。在佛教講,恕則是一种放下,當我們拒絕寬恕他人的錯誤,其實受到最大折磨的正是自己。你看,蛤蚌能包容跑進身體的砂粒,才有璀璨晶瑩的珍珠;假如我們也能以寬大的胸襟來包容異己,必定自己內心會先感受到溫柔敦厚的祥和之氣。第四、禮讓謙遜是祥和之道:有些人時常習慣「意氣之爭」或「據理力爭」,殊不知,你贏了理,卻輸了人情。一個人如果老是想為自己爭一口氣,不讓半步,不肯吃一點虧,必然無法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我們要想招感祥和,為人處事就要:多說好話、多一些禮貌、多一些謙虛、多一些讓步。祥和是一種美德,祥和是自尊尊他;祥和能帶來歡喜,祥和能帶來快樂。以上提供這四點意見,給想擁有寧靜之氣的人參考。人到中年:飲食要恰如其分
文/三日月 圖/資料照片
日前讀到〈分寸〉一文,提及人與人之間要有分寸,人與事之間也要有分寸,尤其說話更要有分寸;如果沒有分寸,就會有衝突,就會有是非,就會不歡而散。文中也舉了說話的分寸、勞逸的分寸、用錢的分寸等等;而健檢報告也提醒了我,要注意飲食的分寸。
年終做了健檢,自以為飲食有節制、生活規律且不抽菸的先生,被醫生告知心臟冠狀血管有阻塞現象;再進一步做了心導管檢查後,確認心臟內三條動脈血管中段均有大約40~50%的阻塞。雖然醫生說還不需要裝支架,但由於血管阻塞是不可逆的,夫妻倆不得不再次檢視飲食、生活中,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仔細記錄三餐飲食約一周後,發現先生勞動量早已不如年輕時,中餐、晚餐卻還是吃下一碗半的飯,早餐則是一顆半的饅頭加上一杯燕麥;雖然偶爾會吃糙米,但是醣類攝取量還是偏高。這才發現,我們的飲食並沒有隨著年齡與勞動狀況調整,也可以說是失去了「分寸」。
我想,飲食也像衣服,隨著年紀增長,身體代謝率下降,尺寸(攝取的分量)可能已經不合身、樣式(年輕時可輕易消耗高卡路裡的食物)也不再適宜,得要適度調整了。
到書局找了由內科醫生執筆的減糖低脂食譜,從煮湯開始重新學做料理。學習運用不同的蔬菜、豆腐、蛋等健康食材,煲一鍋營養豐富、可品嘗食材鮮味,又不會累積體內脂肪的健康湯,找回適合當下的飲食分寸。
愛無止息:外公的竹園
文/陳青田
每年綠竹筍收成的季節過後,內心總是無限感慨。因父親好賭,50多年前,外公擔憂母親要養育九個小孩,衣食匱乏,特意從五股移植了綠竹筍,讓我們可以賣筍來貼補家用。不過母親憑藉堅毅的意志脫貧,並沒有讓我們以賣筍為生。
時隔50多年,這片竹園早已盤根錯節,難以維護。我曾詢問專家,他們說,必須用挖土機剷除老根,才能維護筍的質量。我據此向96歲的母親回報,她卻一口回絕了。退休後,與四哥上山挖竹筍,談論起當年母親不肯用挖土機刨除老根的事。四哥表示,這片竹園是外公給母親的禮物,母親怎麼捨得剷除它呢?經四哥這麼一說,想起當年外公告訴我:「無錢註冊,賣筍就可以。」那情景至今難忘。終於明白,母親是想留存外公對我們的愛啊!
放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機會、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這是佛教徒應有的護生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