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這是一部警匪片?
是的。雖然上映於2012年,但即便在今天看來,電影中無論是人物表演,還是拍攝技巧,或者故事架構與選題都非常精彩。
在這部電影裡真相不是來自證據,人物也一反黑白分明;警察還是警察, 「逃犯」卻有了更多的身份;而且到最後我們發現,感動我們的不是「警察的俠義」,而是「逃犯的柔腸」。
徐翰林:以「愛」之名
徐翰林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雖然出場的時間不長,可以說卻是故事悲劇的根源,所以我把他擺在首位。在外人眼裡,他事業有成,家庭和睦,是典型的成功人士:演唱會一票難求,愛人全力支持自己的事業,有一個聽話而又優秀的養女。
但事實上他並不完美,他有極強的控制欲,並且對少女「有特別的興趣」:和愛人以及養女住在一個打造地像一座堡壘的住宅裡,對愛人和養女徐雪的行動管控極其嚴格,在20年前曾因恐懼第一個養女徐依芸離開他(徐依芸懷上男友王遠陽的孩子後,被養父徐翰林囚禁在家裡生下了女兒徐雪),在酒後把其殘忍打死,並且把前來和女兒會面的王遠陽冤枉成了罪犯,讓王遠陽被判入獄服刑20年。
親自製造了當年的悲劇後他並沒有收手,把徐依芸和王遠陽的女兒徐雪留在身邊當作養女,對其的管控甚於徐依芸。在發現徐雪結交了男朋友之後經常以「愛」的名義對其打罵,而這種持續行為的後果是在一次打罵徐雪的時候不小心被推倒從二樓墜落當場死亡。
對於徐翰林這個人物,雖然他口口聲聲以「愛」的名義為自己所做的事辯解,但對於他的遭遇,我想很多觀眾是不給予同情的。因為這種「愛」是不正常的,更是極度「自私」的,而仔細想想,我們身邊這樣的人還是很多的,他們以各種名義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別人甚至自己親近的人身上,目的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念,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造就了現實中許多的悲劇。
王遠陽:「真相真的很重要嗎」
他曾是一個「罪犯」:20年前因姦殺一位少女入獄,刑滿後被釋放。
他也是一個「逃犯」:監聽徐雪,殺害徐翰林,襲擊警察,逃避警察追捕。
但真相是這兩個身份都是「假的」:「罪犯」之名是被冤枉,「逃犯」之名則是自願而為。
自願而為,只為守護重要的人。
因為他是一位父親,徐雪的親生父親。
為了保護女兒免受徐翰林的傷害,他把住所搬到了徐翰林住宅的對面,對女兒的寢室進行了監聽,並在女兒外出時跟蹤保護。
為了掩蓋女兒殺死養父的罪行,他在夜色中將徐翰林的屍體沉入海底。
並在後續警方查找犯人的過程中製造假線索,將嫌疑引向自己。在知道林警官懷疑案件實情的時候,他設計綁架案並將警隊引到天台,最後從高樓縱身一躍,讓自己帶著真相離開。
可以想像,他也曾是一個相信「真相」的少年。
但女朋友被殺,自己被冤枉入獄,以及在監獄裡殘酷的經歷也許已讓他不再看重「真相」。
曾經,「真相」是重要的,也是他所渴望的,甚至不惜為此自殺。但最後「真相」並沒有到來,他也從此沉默。
現在,「真相」是不重要的,也是他所抗拒的。
為了守護對自己重要的人,他甚至為此拿出了生命。即使最後女兒可能都不知道父親是誰。
啞巴父親,無言的愛,原可如此!
林警官:「我們查案的精神是要找真相」
他是一個警察,一個普通的警察:妻子自殺後和女兒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在工作上經常被領導「警告」,有女屬下向自己示好卻裝作糊塗。
但他有一個愛好:愛翻已結案的舊案。因此「真相」對他很重要。領導說他是受愛人自殺的影響,但他說自己只是在盡職做好工作。
或許是作為一個警察,也或許是作為一個自殺女人的丈夫,他對「真相」特別執著,這點在調查徐翰林兇殺案上得到了極致的體現:在知道王遠陽為保護女兒故意製造假線索誤導警方的調查後,他追著王遠陽到天台,追問他最後的「真相」。但隨著王遠陽從高樓跳下,他追捕「真相」的大行動戛然而止。
也許也就在那一刻,他才恍然發現,其實他和王遠陽是同一種人:
都是為死去的愛人苦苦尋求「真相」的人,只是一個已拋棄幻想,一個還在為此苦苦追尋。
也都是為女兒可以獻出自己生命的父親,只是一個女兒從不認識自己,一個卻有機會陪著女兒長大。
「真相」在這一刻還重要嗎?
也許已不重要了。
那一刻他失聲哭泣。
對於徐雪,也許也如此:有些人給你的守護是不需要「真相」的,你有良知,你過得好,就是他最期望的真相。
也許真相自在人心,這場大追捕,先是「逃犯」,再是「真相」,最後是人心。
真相重要嗎?重要,也許也不重要。
完
文字:小泉
電影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