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非會員觀眾迎來了《旗袍美探》的大結局。蘇雯麗(馬伊琍 飾)終於和羅秋恆(高偉光 飾)聯手找到了殺害妹妹的兇手。
劇集落下帷幕,我也追完了全集。
最初,我對這劇有些牴觸。一方面,熟女馬伊琍與俊男高偉光組CP,怎麼都讓人覺得「嗑不動」。另一方面,劇名以「旗袍」和「美探」為關鍵詞也會讓人做出預判——這劇不會在「懸疑」二字上集中發力。
事實上,看了幾集後發現,觀感在意料之中。男女主角的對手戲時常尷尬,花樣繁多的旗袍造型讓人有些眼花繚亂,探案的故事編圓了,但也確顯單薄。
誠然有如此多的「槽點」,《旗袍美探》卻有把觀眾按在椅子上持續追劇的魔力。
從高偉光的演技得到廣泛認可,到彈幕上持續飄過「蘇雯麗太作了,但讓人喜歡」的類似評價,這部劇的火熱可見一斑。
《旗袍美探》一邊讓人尷尬,一邊讓人「真香」的矛盾觀劇體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且讓我一一道來。
相比著重於犯罪案件中探案手段之離奇、人心之險惡的常規懸疑劇,《旗袍美探》走的是喜感路線。
在這部劇中,冷麵帥氣的男性偵探不再是第一主角,從歐洲遊學多年歸來的上海名媛蘇雯麗才是C位擔當。她與法租界警務局中央巡捕房探長羅秋恆的初次相遇便展現了雙商在線的探案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以女偵探為主角的劇不多。《冷案》算一部,是群像故事。
年初上線的網劇《大唐女法醫》,女主角冉顏為了查明母親自殺真相,從小便修習驗屍絕學的故事算是此中代表,但類型氣質更偏重於甜寵劇。
幾年前倒是有一部《煮婦神探》,講述整天與鍋碗瓢盆打交道的家庭主婦苟吉祥,不堪婆婆欺辱後加入巡捕房屢破奇案的故事。其民國時代背景的設定和浮誇的喜劇風倒是與《旗袍美探》相似。
我們不妨就從這兩點對《旗袍美探》進行考察。
一方面,以女性視角切入,是否有獨特的發現?畢竟,如果只是「性轉版福爾摩斯」那也算不得新意。
劇中蘇雯麗以「哎呀哦」等語氣詞出場,加之上海大小姐的「矯揉」做派,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尷尬。
但蘇雯麗並不是鹿小葵式的傻白甜,她總能搶在巡捕房前面發現關鍵線索,提前一步鎖定嫌疑人,這種專業素質其實平衡了人物的「抓馬」性質。
再者說來,女主角路過之處皆有命案發生的「柯南」體質也賦予她另一個關鍵句:「悲傷是什麼,我不知道。」
具體來說就是,不管是誰死,蘇雯麗都不驚訝。她照常摸進案發現場,雲淡風輕地和羅秋恆道一聲「你好」,趁著助理巡捕沈曉安發現前,把關鍵線索藏起來,這活脫脫是作精本精的做派。
這個出場自帶BGM的人物,也符合原版澳劇《費雪小姐探案集》主人公芙萊妮•費雪的設定。她是充滿智慧且專業冷靜的女偵探,其不拘一格的思考方式和大膽的偵破手段讓男性搭檔望塵莫及。
實際上,這也是今年流行的作精人設,在底線以上上躥下跳,這樣的人物自帶撥動觀眾心弦的魔力。
另一方面,從喜劇的角度考察,還要問一句:劇集喜感是來自演員的誇張表演還是戲劇情境?
誠然《旗袍美探》有誇張的成分,但別說這劇還真有逗笑我的地方。比如第一個案件中,當反派陰謀暴露,將蘇雯麗與案件關聯的另一位男性關進澡堂子,意圖用蒸汽致兩人死亡。這個戲劇情境使得本該命懸一線的嚴肅場面變得意外有趣。
在這部劇中,羅秋恆不是不聰明,只不過他總是比蘇雯麗慢半拍,「軟飯硬吃」可以說是他的關鍵詞。
看似無所不能的蘇雯麗在羅探長面前經常「抓馬」演出求合作,兩人之間的互動真是看多少場都不膩。
也就是說,《旗袍美探》倒不在於破什麼案,而在於男女主角怎樣配合著把案破了。
人物憑一己之力撐起這部劇的牌面,但是作為一部懸疑劇還是逃不過對探案故事的考察。
總的來看,《旗袍美探》以蘇雯麗尋訪失蹤妹妹為主線,期間約每兩集為一個單元案件。破案節奏頗快,看起來輕快不累。但這也使得敘述時間有限,每個案件不能太複雜。
如果說前幾個案件還有新鮮感,到了後來的案件,從證物判定是謀殺、再到搜集線索排除兩個嫌疑人後,大致就可以鎖定兇手了。相近的破案套路,看多了不免乏味。
要想讓案件更加豐富,不妨從原版劇集找找靈感。同樣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空設定,《費雪小姐探案集》的案件涉及戰後人權、男女同性戀和少數族裔等社會問題。
《旗袍美探》雖然描摹了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但也就僅止於此,並沒有把當時的社會議題加入案件討論。
再者說來,上世紀30年代,高科技的探案手段還沒有成為主力,遵照古典、按照人性推理的傳統方式還是主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旗袍美探》採用的女性視角切入,可以有更細膩的發現。
畢竟在以男性偵探為主的作品中更多展現的是理性和客觀,人性的溫度和感同身受的柔軟很多時候沒有被兼顧。
《旗袍美探》中蘇雯麗很多時候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她可以像阿加莎筆下的馬普爾小姐一樣對死者有更多敬畏。還記得第一次登場,面對屍體,她沒有像其他人一般害怕,而是在久久凝視之後,說:「她很年輕。」
其實在解救孤兒院中被虐待的女孩素芸時,蘇雯麗也有溫暖的一面,這樣的筆觸可以更多一些,對女偵探獨特魅力的挖掘也更深一些。
【文/文朔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