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將侯良柱的墓,又被盜挖了。
從照片看,有一個盜洞,其內可能已連到了墓道。侯家後人看過說,「近30年來,侯良柱墓先後被盜了3次,但似乎盜墓賊都沒能真正進入墓室。這一次雖然墓體被撅出盜洞,但古墓內部似乎沒有遭到破壞」。還有當年進過盜洞的村民說,墓室有兩間房大小。
(圖源紅星新聞,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自侯良柱1637年戰死,已有近400年了。他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他是大人物。
自永曆帝被吳三桂俘殺於昆明,明朝有近300年的歷史,如此長的時間裡,名將名相輩出。
這都是超流的人才,還有很多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
那麼多人裡,能入正史的也不少。但絕大多數,就是在別人的傳記裡,提到個名字罷了。
真正的厲害人物,才有自己的傳記。
侯良柱就是如此。
《明史》中,他的名字出現了32次。本傳中有16次,其他人的傳記裡,提到16次。
書裡寫道:
侯良柱,字朝石,永寧衛人。天啟初,累官四川副總兵。
「累官」,輕輕巧巧兩個字,卻暗含了侯良柱前半生多少的努力啊。要曉得,當時多少進士,一輩子也就做了個縣丞之類的小官而已,難以升上幾級。
從中可知,侯良柱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是槓槓的,才能脫穎而出。
其次,他的後半生,並不暢快。
累官副總兵之後,「討奢崇明父子,復遵義城。又與參議趙邦清招降奢寅黨安鑾。六年五月代李維新為四川總兵官,鎮永寧」。
他最大的功勞,是參與平定了長達8年的奢崇明、安邦彥之亂。
最後一戰,「賊復大敗,死者數萬人。崇明、邦彥與邦彥黨偽都督莫德並授首,俘其黨楊作等數千人。積年巨寇平,時稱西南奇捷」。
本該論功行賞啊。結果,出了漏子。
四川巡撫表功的時候,只報了四川將領,沒給貴州來支援的總兵許成名等人記上一筆。
(侯良柱雕像 圖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許成名等人幾百裡奔襲,連個苦勞都沒撈上,那種狂怒,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他上書四川總督朱燮元,說「邦彥、德乃己部將趙國璽所斬,且崇明猶未死。燮元信之,奏於朝。兵部不能決,賞久不行」。
平定叛亂,實乃大好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了,可各級官吏,文臣武將爭起功來,就平添了許多枝節。
之後,「川中撫按及御史毛羽健皆訟良柱、可訓功,詆燮元。燮元疏辯且求去,賞遂格不行。良柱怨燮元,不為用,至與相訐奏,解職侯勘」。
沒有加官晉爵得賞賜也就算了,最後搞出個停職待查來,捲入事件之中的文臣武將們,肯定都是十分不爽。
數年之後的崇禎七年,「才始錄前功,進良柱左都督,世廕錦衣指揮僉事;成名等亦優敘。未幾,復為四川總兵官」。
在四川總兵任上,他以劣勢兵力與李自成軍戰鬥陣亡,但消息沒有被及時上報朝廷,崇禎接到的是四川不斷失地的消息,盛怒之下,「帝大怒,命逮二人下詔獄,猶未知良柱死。獄成,維章遣戍,追奪良柱官」。
力戰陣亡,還要被「逮捕」,沒有撫恤,還要被奪官,不由得想起《明史》裡對崇禎皇帝的評價:
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
可以說,他的後半生,深刻體現了明朝的危機。
(劇照)
崇禎十三年,侯良柱的兒子侯天錫上奏,「臣與賊不共戴天。願捐貲繕甲,選募勁旅及臣父舊將,自當一隊,與賊血戰,下雪父恥,上報國恩」。
已經沒多少有能耐的人可用的崇禎興奮不已,「帝深嘉之,命授遊擊,赴嗣昌軍立功」。
但侯良柱最後有沒有因為兒子的勇敢而官復原職,《明史》就沒有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