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將墳墓第三次被盜,他的後半生,深刻體現了崇禎時代的危機

2020-12-24 凡人摸史

明朝大將侯良柱的墓,又被盜挖了。

從照片看,有一個盜洞,其內可能已連到了墓道。侯家後人看過說,「近30年來,侯良柱墓先後被盜了3次,但似乎盜墓賊都沒能真正進入墓室。這一次雖然墓體被撅出盜洞,但古墓內部似乎沒有遭到破壞」。還有當年進過盜洞的村民說,墓室有兩間房大小。

(圖源紅星新聞,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自侯良柱1637年戰死,已有近400年了。他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他是大人物。

自永曆帝被吳三桂俘殺於昆明,明朝有近300年的歷史,如此長的時間裡,名將名相輩出。

這都是超流的人才,還有很多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

那麼多人裡,能入正史的也不少。但絕大多數,就是在別人的傳記裡,提到個名字罷了。

真正的厲害人物,才有自己的傳記。

侯良柱就是如此。

《明史》中,他的名字出現了32次。本傳中有16次,其他人的傳記裡,提到16次。

書裡寫道:

侯良柱,字朝石,永寧衛人。天啟初,累官四川副總兵。

「累官」,輕輕巧巧兩個字,卻暗含了侯良柱前半生多少的努力啊。要曉得,當時多少進士,一輩子也就做了個縣丞之類的小官而已,難以升上幾級。

從中可知,侯良柱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是槓槓的,才能脫穎而出。

其次,他的後半生,並不暢快。

累官副總兵之後,「討奢崇明父子,復遵義城。又與參議趙邦清招降奢寅黨安鑾。六年五月代李維新為四川總兵官,鎮永寧」。

他最大的功勞,是參與平定了長達8年的奢崇明、安邦彥之亂。

最後一戰,「賊復大敗,死者數萬人。崇明、邦彥與邦彥黨偽都督莫德並授首,俘其黨楊作等數千人。積年巨寇平,時稱西南奇捷」。

本該論功行賞啊。結果,出了漏子。

四川巡撫表功的時候,只報了四川將領,沒給貴州來支援的總兵許成名等人記上一筆。

(侯良柱雕像 圖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許成名等人幾百裡奔襲,連個苦勞都沒撈上,那種狂怒,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他上書四川總督朱燮元,說「邦彥、德乃己部將趙國璽所斬,且崇明猶未死。燮元信之,奏於朝。兵部不能決,賞久不行」。

平定叛亂,實乃大好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了,可各級官吏,文臣武將爭起功來,就平添了許多枝節。

之後,「川中撫按及御史毛羽健皆訟良柱、可訓功,詆燮元。燮元疏辯且求去,賞遂格不行。良柱怨燮元,不為用,至與相訐奏,解職侯勘」。

沒有加官晉爵得賞賜也就算了,最後搞出個停職待查來,捲入事件之中的文臣武將們,肯定都是十分不爽。

數年之後的崇禎七年,「才始錄前功,進良柱左都督,世廕錦衣指揮僉事;成名等亦優敘。未幾,復為四川總兵官」。

在四川總兵任上,他以劣勢兵力與李自成軍戰鬥陣亡,但消息沒有被及時上報朝廷,崇禎接到的是四川不斷失地的消息,盛怒之下,「帝大怒,命逮二人下詔獄,猶未知良柱死。獄成,維章遣戍,追奪良柱官」。

力戰陣亡,還要被「逮捕」,沒有撫恤,還要被奪官,不由得想起《明史》裡對崇禎皇帝的評價:

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

可以說,他的後半生,深刻體現了明朝的危機。

(劇照)

崇禎十三年,侯良柱的兒子侯天錫上奏,「臣與賊不共戴天。願捐貲繕甲,選募勁旅及臣父舊將,自當一隊,與賊血戰,下雪父恥,上報國恩」。

已經沒多少有能耐的人可用的崇禎興奮不已,「帝深嘉之,命授遊擊,赴嗣昌軍立功」。

但侯良柱最後有沒有因為兒子的勇敢而官復原職,《明史》就沒有記載了。

相關焦點

  • 明朝崇禎死後,他的敵人將他葬入了明思陵,也是最寒酸的明朝帝陵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時,並未喪心病狂,所以,他還是找到並收斂了崇禎的遺體,並將其安葬到了崇禎後宮田貴妃的墓中。滿清入關後,又以精簡版皇陵的規制,重修了田貴妃墓,形成了最終的明思陵。剛愎自用,又好面子的崇禎,在命人送走了太子等人後,自己卻失去了南遷的時機。不得已之下,他逼周皇后自殺,砍殺了長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以及數位嬪妃之後,自己也在煤山之上自縊身亡。 如果崇禎能夠及時放下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固執,避難南京,相信會有一番不同的景象,學東晉、南宋,劃江而治,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 崇禎作為明朝末代君王,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明朝已經處於一個千瘡百孔的腐爛時期。即使崇禎皇帝有著難能可貴的責任心和復興強盛的決心,但憑藉他一己之力,還是沒能挽救這個王朝的頹敗,最終明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走到了終點。
  • 明末清初史學家評論明朝滅亡,除崇禎皇帝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
    一個朝代滅亡,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盤皆輸的產物,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之外,一個王朝的壽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而明朝對歷史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就具體歷史而言,身處那個時代的人的判斷往往更有參考性,今天我們來看看最接近那段歷史的明末清初史學家、《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的作者計六奇是如何評價明朝的滅亡的。計六奇認為,明朝之所以丟掉整個天下,不考慮崇禎帝自身的德行和政治操守的話,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第一,明朝邊境強大的外部侵略勢力。自從遼東失守後,邊境上戰事頻發,這迫使明朝增加軍費開支和徵發更多百姓勞役。
  • 崇禎死後,是誰將他安葬?史書記載:他的安葬費只有三百五十貫錢
    比如說清亡國之君溥儀,一生之中三次稱帝三次退位,最終仍得到善待,成為共和國公民,便是因為對他的改造,能夠起到「天下歸心」的作用。溥儀如此,崇禎亦如此。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圍攻北京,次日,太監曹化淳開城門投降。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偷偷將太子放出城去,自己則砍死砍死皇后即妃嬪,於十九日清晨,登萬歲山自縊身亡。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能力不足,又剛愎自用,將國家帶入滅亡的深淵,他就是明朝的堂吉訶德,一心不斷努力地向著目標前進,只不過搞錯了方向,結果墜入深淵之中。那時的大明已經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氣候小冰期帶來的農業危機,帶來了農業減產和自然災害頻繁,再加上明朝嚴苛的稅賦和財政危機造成了國內的農民起義不斷,在關外,後金已經統一了漠南蒙古,明朝的北方邊境完全暴露在清朝(後金後來改為清朝)鐵騎之下。
  • 他是明朝內閣首輔 做錯一件事被崇禎大罵:死有餘辜
    1644年初春,當李自成揮師進攻北京之際,明朝並沒有元氣大傷。就在600餘裡外的山海關,還駐紮著一支由吳三桂統領的精銳部隊——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數量並不多,但戰鬥力極強,是明朝末年敢於和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之一。如果將關寧鐵騎及時撤回北京,李自成的農民軍能輕鬆攻陷北京。
  • 李氏朝鮮為何尊崇明朝?還將崇禎年號用了265年
    明朝滅亡後,朝鮮的私人著作中,有「皇明崇禎後二百年的字樣」,很多朝鮮士大夫的筆記中,他們記載時間不是用清朝皇帝年號,而是同樣以崇禎後多少年。朝鮮肅宗國王曾以太牢祭祀大明崇禎皇帝,朝鮮史書《肅宗實錄》說,肅宗讀完祭文,「嗚咽不自勝,侍臣莫不感愴」。祭祀過後,肅宗又命漢城府築「大報壇」,供奉明神宗神主,取「郊天、報德」的意義,其形制仿朝鮮社稷壇,規制卻更大,祭物品式,一概採用明朝制度。韓國對明朝,那叫愛的一個深沉。
  • 如果崇禎沒有殺大奸賊魏忠賢,明朝的結局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魏將軍是人人皆知的大奸賊,大反派,這一點無可置疑,崇禎皇帝評價道:「魏忠賢擅竊國家機密,奸盜內庫,誣陷忠良,多草菅人命,狠如狼虎。」愛殺大臣的崇禎皇帝,歷來爭論不休,可是對殺魏忠賢,卻沒人說半個「不」字,無不拍手稱快,足見魏忠賢的可恨!
  • 他是不是崇禎?
    周奎又幹了一件奇葩的事:他捐出3千兩,另外2千兩落入自己腰包。最後他總計捐出1萬3千兩。在這次皇帝哀求權貴們捐款救國的運動中,總計募捐20萬兩。勸京城權貴們捐款的同時,崇禎還同時讓每一個大臣從自己故鄉舉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但只有南直隸和浙江各舉一人,「餘省未及舉也」。他徹底絕望了。錢是我的,國家是你的,我的錢憑啥要用在救你的國?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相信聽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是一位少了一條胳膊的尼姑,傳說這位斷了一個手臂的尼姑,是明朝滅亡知君崇禎皇帝的長公主。於是很多人們便表示疑惑,居然是公主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崇禎當年因為看到大勢已去,最終決定自殺。在他自殺之前,砍掉了這位公主的右臂,同時他還說了一句話,就是胡為生我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你的命不好,為什麼偏偏出生在我的家族當中?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究竟多少人誤會了崇禎?
    剛一上臺,他便以雷厲風行的手段果斷處死奸宦「九千歲」魏忠賢,粉碎魏忠賢的勢力。之後崇禎帝勤於政務,每天都準時上朝聽政,無一日缺席。由於長期辛勞工作,年僅三十的崇禎帝,正值壯年卻已頭髮斑白,形容枯槁。一時之間,大明朝堂風氣一新,所有人似乎都看到了大明中興的局面。然而,崇禎帝苦苦支撐了十七個年頭,最終卻落得個身死殉國,國破家亡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
  • 明朝歷代皇帝幾乎個個都明白1個道理,崇禎卻不明白結果走上絕路
    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有兩大惡行,一直受到人們的指責。一是利用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大肆控制臣民,二是重用和縱容宦官,使明朝成為歷史上閹禍最嚴重的時期之一。這些惡行的存在,成了明朝歷代皇帝難以抹去的汙點。
  • 明朝松錦之戰剛敗,皇太極就主動提出與大明和談,崇禎卻拒絕了?
    至於皇太極為何還要提出議和,最主要還是因為皇太極需要時間解決內部問題,壯大後金勢力。誰都不好受當時大明:江山滿目瘡痍,朝廷內東林黨和閹黨之爭愈演愈烈。外有後金虎視眈眈,民間更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崛起。相比人禍更可怕的是天災,當時的明朝迎來了幾百年難得一見的小冰河時期。極冷的氣候災害,讓明朝糧食大幅度減產,進一步加劇了糧食危機,擴大了起義軍的勢力。
  • 崇禎皇帝的選擇
    他繼位之時,明王朝雖說大抵已經被蛀空,只要他選擇跟著混,只要不是太過分,混到死,做一個太平皇帝,倒是也有可能的。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關外的滿人雖說猖狂,但一時半會兒還沒有問鼎中原的意思,而內亂雖多,能成大氣候的,還看不出來。但是,崇禎選擇了做有為之君,要動大手術,革故鼎新。但是,他的登基,僅僅是因為他是現任皇帝的弟弟。
  • 明朝滅亡前,崇禎做了一件事,本可挽救大明,結果反受其害
    當時崇禎皇帝朱由檢面臨著幾大難題,首先是朝廷內外結黨營私,閹黨和東林黨爭的你死我活。其次是農民起義不斷爆發。第三是後金興起不斷南下,危及中原。第四天公不作美,災害頻繁發生。剛入宮不久的崇禎幾個晚上睡不著覺,他幾乎是在恐懼和憤恨中度過,沒想到這個國家如此破敗,他經過幾個晚上的思考,終於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也想出了一些應對方法。
  • 把崇禎換成康熙,能挽救大明王朝嗎?崇禎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崇禎亡國是因為他不夠努力嗎?當然不是。他是一個勤政的皇帝,雖然能力上平庸了一些,可是努力程度不輸任何皇帝。可就算這樣,他也阻止不了亡國的命運,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所面臨的問題,那也是非常複雜棘手的,就算是把清朝的康熙皇帝挪過來,他也未必能扭轉乾坤。那麼崇禎當時到底遇到了哪些麻煩呢?
  • 明朝滅亡在崇禎,梁啓超說:都怪毛羽健
    崇禎帝死後,李自成以天子的禮節厚葬了崇禎帝。作為末代皇帝,崇禎還是非常有理想的,他希望自己成為大明的中興之主,讓大明在自己手上恢復往日的榮光,但是不管他怎麼努力,怎麼勤政,破敗的大明朝還是在他手上結束了。《中國歷史研究法》裡頭,梁啓超先生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明亡於御史毛羽健。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代皇陵比清代皇陵存在的時間要長很多,但為何明代皇陵沒有被盜而清朝的皇陵卻被盜墓者大肆光顧呢?在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的被盜程度上來看,清朝的皇陵幾乎被洗劫一空。除了沒有陪葬品的孝陵,東陵和西陵都被盜了。
  • 明朝後期,崇禎手裡還有十幾萬錦衣衛可派遣,可他為什麼不用呢?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為了加強統治,監視大臣和百姓,特意設立了一個特務部門——錦衣衛,這個部門只聽命於皇上。後來,朱元璋撤銷了這個部門。但當朱棣登基時,他更勝於朱元璋,不僅設立了東廠,還恢復了錦衣衛。兩個部門互相監督,互相牽制。一時間大臣和百姓人人自危,互相提防。
  • 民間故事:明朝皇宮一密室塵封兩百多年,崇禎親自開啟,大驚失色
    劉伯溫乃是明朝一代奇人,他天縱奇才,對天文地理,陰陽術數,奇門遁甲無不精通,生前就已經名滿天下,死後更是留下了不少的傳說。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則關於劉伯溫的傳說。根據清朝史料《三岡識略》記載,明朝的皇宮大內之中,有一間密室,這間密室封鎖得很嚴密,平時嚴謹任何人入內,除非發生重大事情 ,才可以由皇帝下旨打開。這間密室之所以如此神秘,據說是因為裡面封藏了誠意伯劉伯溫留下的「秘記」,關係重大,自然不能輕易開啟。因此從明成祖朱棣到崇禎皇帝繼位,歷代帝王都沒有開啟過這間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