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於李自成,而非滿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時,並未喪心病狂,所以,他還是找到並收斂了崇禎的遺體,並將其安葬到了崇禎後宮田貴妃的墓中。滿清入關後,又以精簡版皇陵的規制,重修了田貴妃墓,形成了最終的明思陵。
1644年初,李自成大軍進逼北京城。剛愎自用,又好面子的崇禎,在命人送走了太子等人後,自己卻失去了南遷的時機。不得已之下,他逼周皇后自殺,砍殺了長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以及數位嬪妃之後,自己也在煤山之上自縊身亡。
如果崇禎能夠及時放下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固執,避難南京,相信會有一番不同的景象,學東晉、南宋,劃江而治,應該是可以實現的。說不定,還可以絕地反擊,平定民亂,趕走滿清,重整山河。不過,崇禎並沒能這麼做。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四處尋找崇禎。最後,在煤山之上,找到了身穿白衣,一隻腳赤裸,自縊於槐樹之上的崇禎。李自成開始僅僅是命人用宮中的門板,將崇禎的遺體抬出,並與周皇后一塊,使用普通的棺木殮之,停放於東華門外。
據《甲申傳信錄》所載,崇禎的遺體被放在東華門外兩三天後,靈柩之前突然哭聲震天。李自成問是何原因,其部下答:「諸臣及士民、內監請葬先帝。」
李自成這才答應:「葬以帝禮,祭以王禮。」
很明顯,李自成雖然答應了以帝禮安葬崇禎,但是卻以王禮祭祀,還是會得罪很多明朝遺臣。明朝遺臣中,有軟骨頭,有見風使舵者,但也有忠貞之士。
根據《明史》、《甲申傳信錄》、《明史記事》等資料所載,數十位明朝大臣,帶著妻妾,自盡身亡。甚至是太監、宮女,都有數百人自殺。還有大批雖然未死,但是,也並不支持李自成的明朝遺臣在。李自成如果能夠跟滿清學,相信不會敗的那麼快。
李自成之後命人給崇禎,還有周皇后分別穿戴上了帝後服,並用符合禮制的棺木重新成殮了兩人。然後,起義軍順天府官李紙票要求昌平官吏打開崇禎田貴妃墓,將崇禎和周皇后葬入。
可是,當時昌平的「鈔庫如洗」,根本就沒有錢。上報順天府後,大順朝廷是一分錢不撥。無奈之下,負責安葬崇禎的吏官只能向昌平各鋪戶募捐,籌得銀錢340千文。其中,為了打開墓穴,就用了四天時間,花去了籌集來的大部分銀錢。最後,只是買了一些簡單的祭祀用品,將崇禎草草安葬。
李自成相比崇禎,更狹隘,在北京城待了四十餘天,屁股還沒坐熱,就被清軍給趕走了。很明顯,滿清要精明得多,為了招撫漢人,重新修繕了田貴妃墓,形成了最終的明思陵。
只是,明思陵的修繕過程同樣是一波三折。負責辦理的官員,因為「故君之事,既無賞可冀,又無罰可畏」,消極怠工。再加上,當時天下還處於戰亂時代,清朝廷也是財政困難。修繕思陵的銀兩,還是由眾大臣一起籌措。
最後,在投降滿清的太監曹化淳力爭,順治帝切責,以及平西王吳三桂的助建下,明思陵的改葬工程才算得以完成。
崇禎因為是亡國之君,能夠有一座安葬他的陵墓,已經實屬不易。因此,明思陵的規模非常小,成了明朝眾多皇陵中最寒酸的一座。這也不能不讓人為崇禎的結局所唏噓。好在,一起殉難而死的崇禎親信太監王承恩,最後陪葬思陵,算是給了崇禎一絲絲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