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奧運會體操冠軍楊威曬出一組孩子玩滑板的照片,並配文:「放暑假了,怎麼辦?」
這些年當我們感嘆孩子周末參加樂器、舞蹈、書法培訓,晚上讀著語文、數學、英文,做為家長也為孩子感到疲累。但一場疫情停課在家,精力旺盛一刻也停不下來的各種鬧騰,許多家長又心生孩子還是不能太閒。
現在暑假的到來,想想除了給孩子找點「功課」,還真不知道能怎麼辦。總不能整天在家無所事事,浪費了成長的時間,大人也經不起孩子的鬧騰。
一、寒暑假的設立原因
寒暑假有氣候原因:夏天放暑假,防止中暑。冬天放寒假,以防嚴寒。在此原因上,各地的寒暑假不盡相同,東北、新疆一帶暑假一般一個月左右,而寒假時間長,達兩月之久;而華北及南方炎熱地區,暑假一般是兩個月,寒假一個月。另外也有成長的原因:長期的腦力疲勞,放個長假給予孩子體力上的休整。
二、寒暑假的初始由來
19世紀末,美國教育改革家賀拉斯曼在倡導公立學校運動過程中,改革校歷,在全世界首創暑假制度。在他的觀點中,暑假為兒童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休息」方式。而暑假的在美國的前身就是夏令營。
賀拉斯曼看來,暑假是為進行自然教育,是讓孩子回歸到大自然的體驗,從原始環境中帶給兒童一種牧歌式的愉悅,無拘無束的生活。是對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我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潘光旦先生認為:寒暑假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自在地學習研究的機會,讓他們的個性和才華有一個成長發育的時間和天地;避免學校教育把他們變成千人一面的「產品」!
三、對於寒暑假對孩子成長的科學指導建議
對於19世紀末當時的環境下提出的暑假方式放在今天21世紀的中國,其實並不太合適,哪怕短期幾天的度假,我們只怕也無法適應叢林的生活。但賀拉斯曼與潘光旦先生兩者都認為暑假與對學校生活的補充,是需要進行不一樣的教學體驗。避免孩子成為千人一面的「產品」!
近代學校教育側重於知識傳授,卻缺乏對生活及社會的體驗。「健康的精神寓於文化,卻也不能脫離環境的實際」,暑假的出現使學生可以利用這個閒暇時光離開學校,從生活入手,體會與鍛鍊實際的生活能力增長。
1、回歸故地,體驗生活。若是老家不在城市,家長可以考慮帶著孩子回到老家生活一個月的時間,是實實在在的在對應的環境中生活,而非帶著城市的習慣使用的一切物資去度假。
跟當地的人過一樣的生活,吃相同的東西,用同樣的物品,做同樣的工作。讓孩子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2、長途、長時旅行,見識不一樣的風景帶著孩子進行長途長時旅行。走不一樣的路,見不一樣的風景,經歷不一樣的生活,見證不一樣的人生。
這不是簡單的各個城市逛街買特產發朋友圈。而是重點放在不一樣的風景,放在體驗。前段時間看樂嘉帶4歲女兒參加沙漠徒步活動,以平均每天近20公裡的速度,與大人一樣徒步走完76公裡的路程。
3、社會實踐,鍛鍊能力帶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工作,若是自己家裡經商不妨帶著孩子參與到自己的工作中,幫著自家做做生意。今年政策允許商販擺地攤,前段時間網上有些家長為鍛鍊孩子帶孩子一起擺地攤。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資源,教育需要時間,雖然有些想法確實有實際的鍛鍊意義,但以上幾點都需要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實踐。
4、選擇一門特長長時培養若是條件不允許,建議選擇一門課外興趣,如體育類的足球、輪滑,音樂類的鋼琴、小提琴,舞蹈、書法、繪畫、等,可以選擇一門孩子感興趣,適合孩子的課程,並將之作為藝術特長長期培養。
7歲以前可以廣泛讓孩子接觸不同的類別,開發孩子的興趣,但7歲以後一般建議根據孩子的興趣以及自身的情況選擇其中一兩個當做主要的特長進行長進漸進的學習,不再是以往簡單的只接觸點皮毛。
四、寒暑假最不該做的
但最不該的便是讓孩子上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科目的補習班,這樣便完全失去了暑假的意義,也是教育部門三令五申禁止校外機構利用假期開設補習的原因所在。除非孩子由於過往某些特殊的原因功課嚴重落下需要補上,不然真心不建議如此。除課堂以外再進入補習其實能提升的也有限,遠不如用這段時間學習一門特長對孩子的長遠有幫助。
五、最無奈的底線妥協
若是以上條件都無法達到,至少家長要精選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如名著、百科,並陪伴著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與文化積累,陪孩子一起看看記錄片開闊知識面。
假期的目的是休整,而不是荒廢,若是孩子的長假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的,是在懶覺中睡過的,是在電腦前消磨掉的,那麼開學時,這個孩子停滯不前,或者更退步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覺得有用請收藏與轉發,更多育兒、教育的課題可關注我,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