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華西協合補習學校關於開辦補習班的呈請書和市政府的函復。
清朝末期的私塾(資料圖)
掃碼上封面新聞,看成都檔案館為你揭秘百年前的暑假檔案。
暑假時間安排。
列五中學學生假期作業辦法。
寫日記、做調查、甚至還要上補習班?你能想像百年前的學生其實也是這樣過暑假的嗎?
正值炎炎暑天,每天頂著烈日的上班族,偶爾會想起小時候的時光:玩彈珠,捉青蛙,捕夏蟬,舔冰棍……學生時代的暑期生活是人生中最難以複製的愉悅。那是光著腳丫逃離繁重課業的痛快淋漓,也是搖著蒲扇沐浴夏夜的怡然自得。
回溯歷史,遙望百年,老成都的孩子咋個放暑假?咋個過暑假?讓我們走近成都檔案,一起來揭秘。
清代王鵬運《〈彊邨詞〉序》:「至於去取,則公自為沙汰之嚴,已毫無塵雜。俟放暑假後,再為吹求,續行奉告。」
中國的暑假是伴隨著晚清學制改革一起出現的,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最早對寒暑假進行明文規定的是1901年袁世凱組織制定的《山東大學堂章程》:「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後開學,小暑節放學,給暑假;休息至立秋後六日開學,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學,給年假。」
但在晚清的亂局之中,暑假風氣並未形成。1905年,教育改革家嚴範孫先生就曾批判過中國舊式教育,可見早前學堂的狀況:「往者學校未興,吾國兒童無畢業之期,無寒暑之休,無實驗之法,無體操之訓。」大意為,以前沒有興起新式的學校時,中國的孩子們不知畢業的年限,寒暑期沒有放假,且不做科學實驗,並不開設體育學科。
作為中國教育史上改革標杆的蔡元培,後來將寒暑假寫進法律,所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標準》等出現的規定,至今傳承。其中包括了一年分兩個學期,分寒暑假。
當時成都的學生們是如何放假的?據成都市檔案館珍藏的一份成都私立協進中學暑假安排顯示,在1947年,該學校於7月4日結束期末考試。而7月便開始放暑假,下期的開學時間定於9月。雖未說明具體日期,但算算假期也有60天,校方可謂相當給力了。
去鄰裡親戚家串門,到鄉間田野撒歡,是那個年代大多數學生的暑假休閒方式。
城裡的娃在學堂老師戒尺下規矩慣了,一放暑假就往樹林鑽,田裡跳。小夥伴的拍手助興聲中,一個勁竄上彭縣張姨家門口的李子樹,擦把汗的時間衣兜裡就包滿了青中帶黃的李子。來不及管樹下眼巴巴的表妹表弟,一個人就能消滅一半。
暑天各縣的集市也鬧熱。趁著黃昏涼快,蒲江馭虹橋旁各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橋頭至橋尾,每個攤位都是一塊小天地。孩子們看到的是汁水紅亮的血旺,薰香肉嫩的仔鴨,白嫩香糯的發糕;主婦挑選的是耐髒又合身的布衣,好使且便宜的犁耙,閒了錢再買幾個地裡沒有種的柿子,給孩子們解解饞。橋上人來人往,橋下搖蒲扇吹龍門陣的,光著膀子釣魚的,淺灘旁耍水嬉戲的,都是夏日光景。
成都主城裡更讓人眼花繚亂。放暑假了,幾個耍得好的哥倆就相約帶著妹妹進城,到鬧市看看新鮮玩意。衣兜裡只有幾塊錢,就學大人到錦江邊吃碗茶,攤攤上吃碗麵。
熟悉成都商業街的小孩子,總是昂首走在前面,帶著兄弟幾個操大城市,「要買下學期的紙筆,我們就去學道街。妹妹要看通過船運來的洋東西,我們就往總府街走。你們聽不聽戲嘛,悅來茶園上檔次得很,就是怕有點貴。」
錢兜乾癟也沒啥,光看稀奇就能讓孩子們開心整個夏天。勸業場內,川商樊孔周籌買電機以及建廠房,為全場置燈供電照明。前後的出入口還高懸一圓形的大電球,每次亮燈都能讓看慣了煤油燈的圍觀者拍手稱快。從大人口中聽聞了這一新鮮事的孩子們自然也想去探個究竟,相互託著手看看是怎麼個點燈法。當電球突然耀眼於逐漸暗沉的天際時,也將光亮投進了孩子們仲夏夜的夢。
那些年暑假就在吃喝玩鬧中度過?檔案告訴你,學生們的暑期生活也很充實,學習實踐一點也沒有落下。
成都市檔案館內,一份四川省立列五中學(今成都列五中學)假期作業辦法顯示,各科教師於學期結束前,應依照所列範圍,指定學生假期作業。而所開出的名單裡面,就包含了寫字、筆記、演練、調查、收集等項目。
其中,「寫字」,即練習大楷小楷及行書,「做筆記」,則是閱讀指定書籍後寫心得體會,以及寫暑期日記。在實踐中學習擴寬知識面也是暑假作業要求之一,比如去做附近鄉俗,商業等情況調查,以及去鄉間田野觀察生物,製作動植物標本等。
成都市檔案館珍藏的成都濟川中學崇寧分校學生暑假協助防治螟蟲的辦法可以看到,學生在暑期還要幫助農民防治螟蟲,增加糧食生產。
當時的暑假作業涉及了農商方面的社會實踐內容,其實也印證了當時主流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各種思潮兼容並蓄,教育改革吹遍全國,西方近現代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從上至下影響和貫穿。
成都市檔案館編研人員介紹,從當時的暑假作業就能夠看出,教育已經從枯燥的書本中「解放」出來,不局限於書本上的學問知識,而是要在實踐中全面鍛鍊學生能力,注重素質培養。「培養學生們在街巷田間動手和思考的能力,成為更符合社會發展的技術和實用人才。」
1912年,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提出了「軍國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五育並舉思想,實質上就是德智體美育和諧發展的思想,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亦是首創。這項改革適應了辛亥革命後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也順應了社會變革的潮流。
如今的學生們面臨升學和就業壓力,大多都會利用假期參加各種補習班。這一現象,其實早在百年前就出現。
一張私立華西協合補習學校關於開辦補習班的呈請書和市政府的函復顯示,時任校長黃芥舟向成都市政府「打申請」,稱一些即將面臨升學的學生們要求在暑假進行補課,並希望於暑襪街正本小學內暫設分校,暑假後即行撤銷。
四川歷史文化學者鄭光路表示,老成都時期,大街上要是出現了公辦或私立補習班的廣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除了一些國文格致學科的教學開設,日文培訓、繪畫指導、武術招生……各式補課層出不窮,都集中鹽道街、學道街一帶。
暑假,老師們也得考慮他們的工作問題。除了給學生補課,一些老師還時不時要往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跑。公園裡最大特色就是茶館多,有的撐起大傘自劃一塊地皮,擺起茶攤生意;有的坐擁裝修講究、寬敞亮堂的茶館,招徠名人貴客。
其中,鶴鳴茶館是文教界人士經常光顧的場所,也是「六臘之戰」的場所。「六臘」原取於1915年蔡鍔將軍率領滇黔護國軍與北洋軍鏖戰之地,即「瀘州,納溪」間的諧音,後又形容暑假(6月)寒假(臘月)期間各中學教師席位的之爭。
鄭光路介紹,老成都的學校實行期聘制度,一年兩期,每期都有上崗離職或調換的變化。茶館如戰場。校長穩坐方椅,右手立塊招聘啟事。身穿薄長衫的老師們一一掏出文檔呈上,文檔內有前任校長的評語和落款。「該師道德穩重,教學出眾……」每每一見好評者,校長面露悅色,面試者也暗知有戲:「下半年的夥食有著落了。」
「因為嚴格的聘用制度,保障了那時候師資水平高。」鄭光路介紹,要是教師被發現有道德問題,必將受到社會各界的譴責和唾棄。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晨檔案資料由成都市檔案館提供
1912年的四川高等學校照片。(路德·那愛德《回眸歷史——20世紀初一個美國人鏡頭中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