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只有愛》等新近的文旅創作體現出許多新的特點:
一、對接地域資源的多元業態,包括自然稟賦、人文遺產、產業形態等綜合要素匯聚;
二、超越單純娛樂的嚴肅主題。文旅演藝並不意味著就只是休閒娛樂屬性,文旅演藝和戲劇藝術創作沒有本質差別,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更加歸於藝術的本質功能。因此,對作品內容要求更加注重體現思想表達、社會關切、心靈慰籍;
三、融入生活體驗的作品形態,包括沉浸參與、觀演互動、非線性敘事結構等藝術方法創新。
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遞進,就如同我們在參與學院正在進行的「十四五」規劃工作的體會,不是「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一般的延續,是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真正感到進入了新的時代。中國舞美學會的文旅創作委員會2017年在貴州成立,就是因為關注到持續了近二十多年的文旅創作發展及趨勢,作為專業學會有責任和義務對這一持續性的現象在規律層面進行研究和總結。我們看到當今觀眾和遊客的文化需求漸漸發生改變,簡單的娛樂和粗放的文化解讀已滿足不了當今觀眾的需求,文化旅遊項目和藝術創作之間沒有本質區別,我們今天看到的《只有愛》正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範例。
因此,學會策劃這次論壇確定主題為「新起點、新邏輯」,也正是因為這個作品所體現出的新時代帶有轉折性的特點,特別是恰遇看似偶然的全球性的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所有行業領域不可迴避的發生著產業邏輯、消費邏輯、社會邏輯、文化邏輯的新變化,藝術的方式也在發生著全新的深刻的改變。旅遊業受疫情影響最直接,隨著國內疫情控制趨於平穩,卻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暫停時,一切都會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既是當下,也是長遠的新課題。
今年9月「文匯報」的一篇文章《常態化防控下,什麼是與亞洲演藝之都相匹配的劇院》中提到:「更應注重內循環演藝消費群體的擴容,讓舞臺藝術真正浸潤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正服務於城市的大文化產業發展」。藝術融入生活,已經不僅僅是藝術創作者的理念,也成為了社會的共識。
今年6月的「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專題研究報告《疫情與變化的世界》,提出這次百年來最嚴重的疫情,「人類歷史上首次主動為傳染病防控按下全球經濟的暫停鍵」,從十個方面概括了給全球幾乎所有方面帶來深刻影響和改變。抗疫情成為常態對文化旅遊和演出行業轉型,以及對戲劇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提示。
在技術形態層面,疫情加速新技術的滲透和應用,加速了社會數位化轉型,強化了遠程辦公、遠程社交、遠程購物、遠程娛樂、遠程教育等向常態化發展;
在內容內涵層面,疫情凸顯人類社會的脆弱性和發展韌性並存,社交活動和社會生產陷入停滯,可能引發社會和政治危機,牽一髮而動全身,社會運行成本,政府壓力、輿論爭議、不同階層和不同國家間矛盾等。「人類曾經歷多次重大危機,但歷史的車輪仍滾滾向前,人類對於危機的「免疫力」也在不斷增強。」
這讓我們以客觀和辯證態度看待疫情的現實存在。由此聯想到爆發在14世紀的歐洲的黑死病對文藝復興運動客觀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正是黑死病的偶然出現,使得人們對中世紀的歐洲根深蒂固的教會權威帶來懷疑,人們開始尋找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新解釋,使得現實主義開始出現。但丁《神曲》、波伽丘的《十日談》等都直接表現了這一席捲歐洲的疫情,以及對人文主義思想的表達。
當今的疫情對文旅演藝和戲劇創作帶來的啟示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創作主題方面,更加凸顯了表現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面對疫情,無論國家民族地位貧富男女老幼,所有人都不能置身度外。基於中國哲學思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這次疫情中成為更廣泛的共識。二是演藝形態方面,多元劇場形態更加成為需要並已經成為現實,如露天劇場、XR網絡劇場、沉浸體驗劇場、AI劇場等。三是文旅業態方面,體現為綜合業態、體驗消費、衍生服務等全域整體產業鏈。
而所有這些都體現出經濟社會發展到新的水平和階段與藝術文化的關聯。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藝術的底蘊作用自然就更加凸顯。這也正體現了藝術是與所有人相關的永恆的內在需求的根本規律。
戲劇和旅遊是需要更緊密對接的直接關聯行業,這是演出業和旅遊業發展的雙向需求。文化旅遊多年發展,遊客觀眾對演出藝術內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旅遊演藝已經成為當今觀眾參與和接受戲劇的重要方式。
中國文旅演藝進入了更加強調基礎性的原始創新的新階段,如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首次提出「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的判斷,進入「無人區」,「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也正是由於在幾年前有這樣的判斷和準備,華為能夠經受在今天遇到的巨大考驗。
以前我們經常聽到旅遊景區經營企業對創作方案反覆強調,這是旅遊項目,太過嚴肅和文藝不利於市場,遊客不喜歡。這些都在悄然發生改變。面對當下人們的精神需求,是藝術的永恆功能和課題。對於文旅演藝和戲劇藝術,更加強調原創性不僅只是創作者藝術個性體現,而成為藝術本體意義和行業生存的需要。
中國旅遊業經過40年發展,經歷了1980年代的初創階段、1990年代的產業化階段,2000年的市場深化階段,2010年後進入國家戰略階段。跨界融合,全域旅遊,使旅遊成為常態化生活方式,「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景觀全域優化、旅遊服務全域配套、旅遊治理全域覆蓋、旅遊產業全域聯動、旅遊成果全民共享」,由此帶來旅遊業、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全方位系統化提升,成為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的理念和模式。
《只有愛》出現在這一深刻變局的大環境,體現著從自然到人文到產業形態等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藝術創作新特徵。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產業生態成為作品的基礎並形成互文,正是新時代的文旅演藝新的特徵。
貧瘠的鹽鹼地卻正是鬱金香適合的土壤,產業資源優勢和劣勢發生轉化,引進荷蘭鬱金香栽培和產業技術,又包含著歷史緣分,荷蘭鬱金香恰恰又是由古代中國傳入。大豐荷蘭花海景區遊客人數從2013年每年30萬到2019年的300萬,每年上萬對情侶來此拍攝婚紗照,當地民政部門在景區專門建立了婚姻登記處。
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產業生態高度融合,王潮歌與主創團隊在茫茫花海看到創作動機。愛情主題恰恰就是當下的歷史、當下的生活中最普遍的問題,從十八歲到八十歲,對這一人類永恆問題的關切,使創作者找到了藝術、生活、社會和產業的最大公約數。《只有愛》應合了這一主題資源,融入花海的劇場群和表演點漫布,形成大豐環境業態獨特新優勢。
自然資源轉化,演藝解讀提升,新資源衍生,演藝創造的新資源不僅只是增量吸引,更是藝術生活新生態,形成旅遊小鎮未來生活新魅力。鹽城大豐花海和《只有愛》成為相互依託的整體,地方、企業和藝術家共同創造了對全國有示範意義的範例。
這種資源轉化的案例在全國有許多,比如河南蘭考,當年的縣委書記焦裕祿都不會想到,他在50多年前帶領幹部群眾治理風沙鹽鹼地種植的大量泡桐,使得今天的蘭考成為了中國「樂器之鄉」,目前國內古箏、古琴、琵琶的音板90%來自蘭考。
全國文旅演藝以及戲劇創作正在面臨一個新的基礎和開始。文化優勢、藝術優勢,產業優勢將不斷互動和轉化。
不論是男女老幼、種族職業、身份地位,每個人在《只有愛》都能產生互動,正如我們在園區通道所看到的裝飾文字標語:「只有愛,是千年不朽的」「只有愛,是不可捉摸的」「只有愛,是超越生死的」「只有愛,是無孔不入的」……;也包括演出中關於愛情的調查問卷,其中問題如同大學哲學系的調查問卷,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這是《只有愛》最大的突破點,圍繞主題,觀眾又會不斷賦予新的內容,於是就成為了藝術家、企業家和觀眾共同完成的社會作品,無窮無盡。創作的開放性會使之成為不會過時的作品。
簡而言之,就是在自然、人文和產業生態融合基礎上的多元形態、延展空間、主題內涵和生活體驗。文旅創作在遵循社會規律和產業規律的同時,必須堅持對藝術規律的敬畏,因為藝術的根本關乎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