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學會低頭彎腰呢?看懂這個故事,你將受益一生,人生的很多智慧,其實就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之中。
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時,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就讓子路撿起來,但是子路又餓又渴懶得彎腰,便裝著沒聽到,孔子什麼也沒說自己彎腰撿起了這塊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裡換了三文錢,再用這三文錢買了二十多個櫻桃,出了城兩個人經過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了子路又渴又餓,就偷悄悄的把櫻桃掉出了一顆,子路一看,就撿起來吃,就這樣,孔子一路邊走邊丟,子路就狼狽地彎了十八九次腰,最後孔子笑著對子路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用在後面沒完沒了地彎腰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事不幹,將來就會在更瑣碎的小事上一直操勞。
《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少則得,多則惑。我們做人就要像彈簧一樣,能屈能伸,有時候低頭彎腰,恰恰是為了日後挺胸抬頭。
低頭彎腰並不一定是懦弱的表現,做人其實也是這樣,在需要的時候應該懂得彎腰低頭。肯低頭彎腰的人不一定比你弱,而是格局大而已,吞下多大委屈,成就多大事業,彎下的是腰,挺直的卻是人品和脊梁。
肯低頭彎腰的人,不一定比你差,而是素質比你高,有時候我們輸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天賦,而是格局,不管你能力有多大,素質一定要好,心態要好,品德更要好。肯低頭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教養,做事能屈能伸,彎腰低頭的人往往都是有胸懷之人。
曾國藩曰: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年輕人別太要面子,因為你沒有資歷也沒有資本,面子不值錢,誰都得從卑微開始,這就註定要承受別人的冷眼和忽視。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寶貴的面子一生處於貧窮和卑微之中,告訴自己現在暫時的低頭不可恥,以後長久的抬頭才可貴。
現實中也是如此,臉乃身外之物,我們可以要也可以不要,錢乃必要之物我們不得不要,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時候,可以去講所謂的尊嚴、面子。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身不由己,有時候你就沒法去講面子,家裡急等著米下鍋,這時候就算有人用錢抽你的臉,你也得彎下腰笑著撿起來,與溫飽有關的彎腰不丟人,成年人的面子,不在自己的臉上,而是在自己的心中,也在自己的肩膀上。
要學會向這三種人低頭:第一、向高人低頭,能力強的人最大特點,就是誰也不服,請記住,只有承認別人的優秀,學習對方的長處,才能變得比對方更出色。
第二、向小人低頭,小人沒有明確的價值觀,喜歡搞小動作,古人云,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跟小人糾纏等於自毀。
第三、 向俗人低頭,有句話叫入鄉隨俗,不要做反客為主的事情,敢於隨俗的未必是俗人,顧全大局的才會有格局。
懂得低頭彎腰不是認輸,人活一世,要能屈能伸,能進能退。為人謙讓一點;做人大度一點,才會少走彎路,少惹麻煩,活得自在輕鬆。人不能太逞強,有時候要學會低頭,低頭不是懦弱的表現,也不是無能的象徵,而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才錢財面前不貪,在利益面前不爭,低頭不是彎腰曲背;不是阿諛奉承;更不是出賣尊嚴,去乞討任何人,而是為人謙虛做事低調,不和他人斤斤計較,不向別人吹噓顯擺。 事物完美,人無完人,有時候該退讓就退讓,該低頭就低頭,忍一時風平浪靜,低一次化解衝突會低頭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用低頭去換和平,用低頭去躲避煩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