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你的聲音》區別於市場上其他的音樂節目,不打專業牌、不分冠亞軍,而是將歡樂的綜藝元素注入到了節目當中,「實力者」和「音痴」之間的推理不僅讓觀眾猜得不亦樂乎,還讓每期節目的來賓範冰冰、蔡依林、華晨宇等圈內大腕兒徹底玩嗨。
最近幾年,音樂類節目開始井噴式出現,從之前的音樂選秀,到之後的音樂真人秀;從最初的用音樂造星,到之後的音樂大咖直接同臺比拼,音樂類節目幾乎要被玩壞。
然而,數量的增多沒有讓音樂類節目擺脫同質化和使觀眾審美疲勞的宿命,即便是當初收視領跑的音樂節目風採也大不如從前。
音樂節目真的到了末路?觀眾對它的訴求到底在哪裡?對於這些問題,於上周末剛剛收官的《看見你的聲音》給出了答案。
《看見你的聲音》區別於市場上其他的音樂節目,不打專業牌、不分冠亞軍,而是將歡樂的綜藝元素注入到了節目當中,「實力者」和「音痴」之間的推理不僅讓觀眾猜得不亦樂乎,還讓每期節目的來賓範冰冰、蔡依林、華晨宇等圈內大腕兒徹底玩嗨,甚至有明星在參加節目之後意猶未盡,忍不住喊出下一季還想來錄。
這檔節目究竟如何在音樂節目市場成功開闢「差異化」路線?又是如何吸引了大咖們爭相來玩?
星素結合不止是明星與素人「亂燉」
廣電總局條例的要求,使得市場上每一檔節目都在往「星素結合」的方向改革,但觀眾對於明星的觀看訴求遠大於素人,因此在明星和素人之間,節目很難去作出最合理的權衡。
顧此失彼,市場上很多節目所謂的「星素結合」往往會變成明星與素人的「綜藝大亂燉」。
《看見你的聲音》則在音樂節目領域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平衡點,這檔節目每期邀請6-7位素人選手,在這其中有很會唱歌的「實力者」,也有五音不全的「音痴」,而節目的大來賓則要通過外形和聲音以及搜查隊成員的幫助下,對選手進行幾輪的篩選,最終選擇一位自認為「實力者」的選手與自己合唱。
節目的形式其實並不複雜,而明星與素人的身份、立場卻設立得相當鮮明,明星想方設法挑出「實力者」,素人音痴用盡辦法不讓明星猜得出,這樣一來明星和素人之間產生的對立效果就讓「星素結合」迸發出了新的玩法。
其實「星素結合」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明星與素人在自己本質身份上擦出火花,而不是讓素人直接充當明星的角色,否則結果將是明星、素人「大亂燉」,為了玩概念而失去節目本該有的亮點。在這一點上,《看見你的聲音》中明星與素人的巧妙結合,或許給音樂節目市場指明了方向。
娛樂、專業一起注入吸引了「半個娛樂圈」
談到音樂節目,很多觀眾固有的印象是緊張的賽制、殘酷的選拔,而提到綜藝娛樂效果,這似乎與音樂節目毫不沾邊,專業與娛樂似乎歷來就是一個對立面。
《看見你的聲音》則巧妙地將專業性與綜藝娛樂效果完美地結合,而這樣的結合不僅對觀眾來說吸睛,對於每期節目來的明星大咖也同樣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這檔節目的「腕兒」也的確請得夠大牌,範冰冰、蔡依林、華晨宇、費玉清,幾乎半個娛樂圈的大咖都被節目組請了上來,而每一位在《看見你的聲音》中也真的完全不像在其他節目中的那樣為了「結束通告」而機械地完成工作,所有的來賓都能通過辨別真假歌者、與未知素人的合唱而徹底玩嗨。
尤其是加上頗具綜藝效果的戴軍、阿雅、黃國倫、楊迪等搜查隊成員各種插科、打諢的「幫倒忙」,使得明星大咖完全沒有完成任務似的包袱,而是像跟自己的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玩一場超嗨的遊戲。
這樣一來,明星大咖完全投入到了遊戲當中,想猜、想贏、想唱,給觀眾的觀感真實而綜藝感十足。而對於明星本身來說,參加這樣一檔節目既燒腦又歡樂,沒有專業音樂節目中的緊張和嚴肅,也沒有戶外綜藝的辛苦與疲憊,這也難怪蔡依林、蕭亞軒錄完《看見你的聲音》之後,發自肺腑地告訴節目組,「下一季節目一定還要來玩!」
不得不說,在各種類型節目井噴的市場環境下,觀眾也變得越來越聰明,儘管每一檔節目都將「真實」作為節目的最大賣點,但我們往往從中還是看出了腳本化的痕跡。想要讓節目更加真實,就必須釋放舞臺上的所有人的天性,拋開表象激發他們心底最真實的自己。
《看見你的聲音》用專業與綜藝娛樂元素相結合的方式,讓每一期節目都變成了一場「音樂狂歡party」,明星玩得嗨,觀眾看得爽,這無形中直戳到了所有人的痛點和參與黏性。
「全民參與」是未來音樂節目大趨勢
如果說音樂類節目過去是只屬於專業歌者的舞臺,那麼《看見你的聲音》則開啟了音樂節目「全民參與」的零門檻模式,有實力的歌手可以參加,五音不全的音痴同樣能來。
這樣的做法的確很聰明,無形中擴大了收視群體,這也是節目每一期都能夠收穫口碑與收視齊飛的重要因素。周日十點檔的節目平均收視過1.08%,也讓很多業內人士看到了未來音樂節目發展的研究方向。
實際上,舞臺上看似簡單的幾個素人,背後都經過了節目組的層層篩選,整個的找人過程長達三個月。
雖是素人,但每個人身上都有極具特點的個性標籤,唱出天氣的氣象預報員、開著保時捷送外賣的高顏值小哥兒、震懾了楊宗緯、黃齡的海豚音蒙面女神、聲音空靈又充滿魅惑的「小王菲」……可以說素人選手的年齡跨度、職業跨度、身份跨度相當之大,而這也正是節目提倡的「全民參與」的理念所在。
如今節目的收官之戰剛剛結束,很多在節目中的素人甚至還通過節目被不少經紀公司看重,真的被籤約當了專業歌手,這無疑成了《看見你的聲音》的「意外收穫」。
在這檔節目製作之前,節目組也曾遇到過難點,找不到「音痴」是最大的障礙,畢竟既有標識性又要在舞臺上暴露自己演唱缺陷,最初很多人是抗拒的。
而整季節目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剛出道的新人、模特、主持界的小鮮肉、小仙女都參與了進來,在實現「全民參與」的同時,節目也在傳達一個正能量:無論唱得好與不好,只要有個性、敢想、敢秀,就一定能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舞臺。
《看見你的聲音》圓滿收官,零門檻的全民參與模式讓音樂節目市場找到了一條新的方向。放下緊張的賽制、殘酷的名次,讓歡樂元素帶著明星和觀眾一起嗨,音樂節目本就該這麼玩。
歡迎關注新浪微博@傳媒內參研究組,為您速遞傳媒界一手新聞
覺得不錯,請隨手轉個發
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評論,與小編交流互動!
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入傳媒內參TV+研究群,要實名(註明姓名、工作單位)才能加入歐~~
歡迎關注北京指尖族科技旗下品牌:傳媒內參、傳媒大眼、廣電頭條、影視深水,一網打盡傳媒娛樂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