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導讀:《看見你的聲音》給隱沒於人海中的平凡歌者提供了一次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並且與以往不同,這是一檔「燒腦」的音樂節目。
文丨李楊
一直以來,音樂節目都是備受各大衛視青睞的「寵兒」,但是在帶給人們一場場饕餮視聽盛宴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同質化競爭的局面中。音樂節目將如何突圍?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由江蘇衛視與韓國製作團隊聯手打造的大型推理神秘音樂秀節目《看見你的聲音》,即將解鎖音樂節目「新技能」,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檔「燒腦」的音樂節目。在職業、年齡和演唱實力均保密的神秘演唱組合裡,靠「看臉」和推理來辨識選手是實力歌者還是音痴。
作為一檔集「選秀」、「推理」、「歌唱」等多重元素於一身的綜藝節目,《看見你的聲音》將於3月27日起每周日晚22:00登陸江蘇衛視。這檔源自韓國Mnet電視臺的新概念音樂推理節目,在本土已經播出兩季,獲得了非常好的反響。此前,國內已有類似的節目提前釋放一些原版節目的看點,那麼此次中國版《看見你的聲音》將會帶來哪些不一樣的視聽體驗?
近日,「節目一線」獨家專訪到《看見你的聲音》總導演海亮,一起解密節目幕後的故事。
「音樂」+「推理」,新模式打響國內音樂節目「突圍戰」
音樂類節目的優勢資源日趨集中,呈現出大製作、產業化運營的特點,由此引發的激烈競爭使節目推陳出新成為常態。優質音樂、大牌的嘉賓等內容資源固然重要,但能否突破傳統音樂節目的表現形式、彰顯歌唱的力量、並且讓全民樂於參與其中,這些創新與突破成為了當前音樂節目能否顛覆傳統模式、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
《看見你的聲音》致力於為觀眾打造一個和諧歡樂的氛圍,與其說這是一場「音樂秀」,倒不如說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音樂推理遊戲。經過三輪的淘汰過程,音痴將以各種「證據」混淆嘉賓的視聽,實力者則需要在其中努力突圍力求「戰鬥」到最後,大咖嘉賓在選手的三輪表演之後,通過與演唱無關的提示淘汰假想「音痴」,並最終選出一人同臺演唱。
節目一線:目前音樂類的綜藝節目已經是「紅海」,競爭相當激烈,為什麼仍選擇做這樣一檔音樂類節目?這個節目模式吸引到您的地方是什麼?
海亮:目前音樂類節目確實非常多,但是正如觀眾所看到的,以往的音樂節目強調的器官是耳朵,也就是說音樂時用來聽的,但《看見你的聲音》這個節目,從名字就能看出來,它強調聲音是用來看的,即這個節目不僅是一檔音樂節目,還含有推理的成分,有一定神秘性,與以往音樂節目不同的是這是一檔燒腦的音樂節目。
節目一線:節目定位為「大型推理神秘音樂秀」,具體應當從哪幾個方面來詮釋節目的定位?
海亮:首先在舞臺視覺呈現上,通過舞美、燈光等,給觀眾營造一種推理、神秘的氛圍,例如節目中選手出場亮相的時候,每個人都擺出不同的造型,我們也特意營造出忽隱忽現的效果,給觀眾一種神秘感。
其次從內容上來說,我們非常忠於原版,整個節目分為四個小段落,就好比中醫給病人看病,需要望聞問切。首先通過觀察外表,看造型來分辨選手是不是會唱歌;第二個環節是對口型,需要嘉賓辨別選手的聲音是否真實;第三個環節就需要參與節目的選手提供證據,而嘉賓則根據證據做出初步的判斷;最終環節則是通過100秒的快速問答,將前三輪的疑慮迅速提問,做出終極判斷。所以從內容上來說,這個節目的每個環節都是層層遞進的,需要一步步推理。
反轉魅力十足的「素人歌唱舞臺」
這兩年,明星與真人秀的關係的確有些「相愛相殺」,去年總局頒布「限真令」,明確要求對真人秀節目繼續引導和調控,避免過度明星化。《看見你的聲音》作為一檔向大眾敞開懷抱的無門檻綜藝,以「一視同仁」為宗旨,打造極具包容力的平民舞臺,讓所有逐夢者都能在舞臺上放聲歌唱。
《看見你的聲音》給隱沒於人海中的平凡歌者提供了一次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音痴者無需怯場,實力者則放聲歌唱,堅持到最後的選手更有機會與大來賓同臺獻唱。正如第一期節目中大來賓範冰冰在錄製現場所表達的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普通人都有不同的位置,雖然很多人現在默默無聞,但是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也能照亮全世界。」
節目一線:在各大衛視都在火拼明星真人秀的環境下,推出《看見你的聲音》這樣一檔以素人為主的綜藝節目,出於怎樣的考慮?
海亮:以往的音樂節目往往是兩個極端,一類是《我是歌手》這樣完全以藝人為主的,一類是《星光大道》純草根的。《看見你的聲音》這個節目結合了明星與素人,將兩者同時聚焦到舞臺上,但我們強調節目的主角是素人,因為很多素人需要有這樣一個舞臺,被更多的觀眾去聚焦。在這個舞臺上,無論是八位明星的搜查團還是大來賓,他們的聚焦點都在素人選手身上,給他們提供這樣一個平臺。
節目一線:節目中素人歌唱選手的表現可以說是節目的關鍵一環,那麼選定這些選手的標準是什麼?
海亮:在節目籌備期,我們與韓國的團隊反覆推敲,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選手以及如何吸引選手。我們準備了兩個月,在全國11個省市去招募,首先由導演去海選搜羅,然後將這些選手劃分級別,例如哪個選手有歌唱實力,哪個選手的表現力更強,然後再逐一級別進行篩選,最後挑選出最適合節目的選手。
節目一線:「音痴」和「實力者」哪一類的選手更難找?
海亮:開始特別擔心「音痴」的部分,因為韓國綜藝市場觀眾的表現力與中國還是有區別的,我們覺得在中國唱得好的人,給他一個舞臺,他願意表現自己,但作為「音痴」,讓他們在全國觀眾面前暴露自己的五音不全,很多人會有顧慮。
然而,在我們招募的過程中發現,並不是想像的這樣,尋找實力者好像更難一些。因為按照韓國原版的節目,實力歌手與他的真實身份差異是特別大的,希望有更多不同職業的選手參與到節目中來,豐滿節目的架構,因此我們除了到傳統的音樂、演藝學校去招募選手,更多的是去搜羅跨界、不同職業的人。
節目一線:相比明星嘉賓,素人的綜藝表現力是有差距的,節目組通過哪些元素來保證節目的看點?在節目錄製過程中,現場應當如何把控,以達到更好的節目效果?
海亮:藝人的表現力肯定要更強一些,在攝像機面前也更鬆弛,但是在節目中主持人、搜查團、大來賓,他們在舞臺上永遠是烘託素人選手,甘當綠葉的。
為了達到更好的節目效果,我們前期對素人選手進行長達5天的培訓,請來臺詞、聲樂、形體、舞臺綜藝表演等方面的老師,給選手上課,不斷給他們建立自信心。
彩排時,選手一個一個上臺,導演捕捉他每一個細節,不自信的眼神,或者語言不到位,彩排結束後,導演對他們一對一的培訓,根據不足的地方來修正。在正式錄製的過程中,無論是大來賓還是搜查團的8位明星,遊戲的氛圍是非常好的,他們主動去調侃選手,把整個氣氛都營造的非常輕鬆,讓選手更加放鬆。
此外,我們要求選手一定要真誠。在舞臺上,可以說錯話,可以不自信,但是不能偽裝自己。
節目一線:除了素人選手外,每期節目中還有明星大咖和「音痴搜查隊」坐鎮,是否會擔心嘉賓的分量過重?兩者應當如何去協調平衡?
海亮:在節目準備的過程中就擔心過這個問題,畢竟現場有將近十位的明星嘉賓,他們頂著藝人的光環來到現場,所有人聚焦點就在他們身上,因此這需要我們提前做好工作。在節目錄製前,導演組會拜訪每一位藝人,給他們觀看原版的視頻;其次,跟嘉賓講明在節目中的定位,例如8位搜查隊隊員,每個人領域是不同的,黃韻玲老師在音樂領域是有足夠地位的,白凱南是綜藝咖調動氣氛,將藝人的角色區分做到位,最後在錄製當天,與藝人溝通,明確節目的主角是素人。
中韓團隊合力打造,做中國本土的音樂節目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引進熱播韓國綜藝節目模式來學習優秀節目的製作方法,實現對節目製作流程和標準的再造,無疑為未來中國電視節目自我研發積蓄了新的能量。近年來,韓綜一直在國內螢屏上頗受觀眾歡迎,勢頭不減。而中國綜藝節目也經歷了從單純引進韓國節目版權到中韓聯合研發,再到韓國電視製作人深度參與節目製作等幾個階段,中韓合作層層遞進。
此次中國版《看見你的聲音》由中韓團隊實力打造,其中原版節目韓國教父級導演權益埈更是深入到節目製作中,實力操刀,對節目品相進行保駕護航。無論是視覺還是聽覺均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燈光、舞美、服飾等各方面元素均高度還原韓版《看見你的聲音》。與此同時,導演組在吸收原版精髓的基礎上結合本土元素,努力打造更加適合中國觀眾的音樂節目。
節目一線:相比韓國原版節目,《看見你的聲音》是否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調整?這些調整出於怎樣的考慮?
海亮:中國版節奏比原版快一些,一檔新節目,能否在前五分鐘吸引觀眾的眼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開場的時候考慮到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放大了出場秀的部分。在每一期大來賓的出場部分,我們也進行了調整,希望開場的時候能將觀眾的氣氛調動起來,所以儘可能做的炫一些。
可能節目最大的本土化是人的部分,韓國節目中選手的表現力確實是非常強的,因此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提前對選手進行培訓,樹立他們的信心。而在選手身份揭曉後,我們融入了一些人文情懷的部分,每位選手離開舞臺前,主持人一定會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到這個舞臺,給他們一個表達的機會,我們希望能夠尊重每一位選手。
節目一線:節目是由中韓兩國團隊共同打造的,那麼在合作的過程中,雙方的基本合作模式是什麼樣的,韓國團隊方面是否介入到內容製作當中,如果是的話,製作團隊如何搭建和分工的?
海亮:韓國團隊核心節目內容部分來了共8位導演及編劇。第一階段海搜選手的部分,是以中方團隊為主;第二階段,從確定選手開始,到給選手樹立標籤以及給做一些編劇化的設定,都是中韓兩方都一起參與,但因為我們更加了解這些選手,因此非常尊重中方的意見。在現場,也有韓國導演團隊在,他們會在儘量不幹擾我們工作的情況下,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見,我們溝通後會做出更加適合節目的調整。
節目一線:與以往其他的音樂節目相比,《看見你的聲音》有哪些不同?如何來打造節目自身的差異化優勢?
海亮:可能在我們之前,有類似的節目提前釋放一些原版節目的看點。這個節目在韓國第二季已經收官了,經過了兩季的播出論證,證明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包括泰國也引進了,播出後反響非常不錯。我們製作中國版的時候,非常忠於原版,尤其在核心節目理念、關鍵環節以及視覺化的部分,在高度還原的基礎上把中國元素做的更加細緻。
節目中的懸念能夠一直保持到最後,大家層層推理。與以往的節目不同的是,這個節目觀眾參與度非常的高,他們會跟著嘉賓的思路在每一個環節去猜,誰是實力者,誰是音痴,所以觀眾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在節目錄製過程中,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嘉賓,反應都非常熱烈,給了我們非常大的信心。
本文為「節目一線」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長按二維碼關注「節目一線」,獲得更多一線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