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還記得1986年版的西遊記主題曲#女兒情#,本周,#夢想的聲音#導師林俊傑重新以全新的方式演繹這首金曲,節目播出後,收穫一片好評。一檔節目以令人意外的方式重新包裝舊歌,讓這些已然讓人忘記的歌曲重回大眾視野。
除此之外,張惠妹振奮開掛,霸氣如同演唱會主場,享受唱歌過程;女神田馥甄,也通過這檔節目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蕭敬騰,羽泉,同樣亦是在節目平臺上,將個人命運,音樂夢想和節目走向緊緊綁定,共振動,同呼吸。
第六期的節目尾聲處,評委席音樂人點評:本場導師們都「開掛」了。觀感沸騰,曲「峰」陡峭,表現驚豔,《夢想的聲音》全程開「跑」過半,持續高開高走,爽勁十足。從硬體上來講,《夢想的聲音》擁有本年度最完備、最高端的科學技術加持運作,每一位發聲者在聲音上的優劣面展露無遺,而素人歌手的個人氣場氣質與封閉的演播廳氛圍,在合理的工業化處理下,渾然天成。
從軟體上來談,《夢想的聲音》擁有綜藝節目難能可貴的「命運感」,關注節目中每一個人物的成長,聚焦導師、素人,逐漸磨合、漸入佳境的過程,這使得一檔以聲音為王牌的綜藝多出了豐富內涵的另一面。
導師不是被消耗的,而是增值的
眾所周知,綜藝節目的火爆之後,很多明星「回爐」爭相參加綜藝,博眼球、賺人氣,但是難免落下娛樂化傾向、不鑽研本職業務的名頭。通常,我們將此形容為對個體的「消耗」,只是輸出無成長。
《夢想的聲音》聰明的地方在於,並非以遊戲的形式讓歌手們走下「神壇」,而是以相互「討教」的模式,敞開心扉,共同成長。於是,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華少報幕時,導師、素人歌手之間會自動開啟「聊天」模式,你也會看到面對強勢水準的素人時,導師們「惜才」的一面,接受「討教」時危機感暴露的一面。
加上,鼓勵改編、原創的因素,除了負責好「唱」的部分,人人都需要接受大眾點評,如同照鏡子一般,一檔節目見他人、見自我,不是一味地「捧」,更多在於交流溝通、尋求進步。
其實,近年來的綜藝節目講述情懷的太多,可是,真正可以通過專業技藝撥開明星真面目的,《夢想的聲音》絕對算一個。以第六期為例,林俊傑面對《女兒情》這樣風格的歌曲,他的演繹充滿冒險。
張惠妹在接受「討教」時,幾乎拿出看家本事,完全在舞臺上釋放了自己,這是音樂的魅力,也是《夢想的聲音》營造的正確氛圍。另外幾位導師,從最開始的「初來乍到」,到前三期的適應放鬆,到了第六期,儼然進入了一個小高潮的態勢。 蕭敬騰從最開始階段的緊張、不安,到如今對舞臺的把控力的遊刃有餘,《夢想的聲音》完全放大每一個的個人優勢。
而田馥甄從女神顏值的擔當,在眾人的帶領下,也開始有一些小小的瘋狂起來;羽泉更是自告奮勇地要求被「討教」。
《夢想的聲音》的「命運感」在於表達每一個人物的變化,從語言、神態、姿勢、技藝傳達,期期遞增,沒有重樣。《夢想的聲音》以接地氣的形式,讓音樂恢復本真。明星不需要以遊戲的方式消耗自我,憑藉專業技藝同樣可以贏得人心。
大眾流行音樂的精緻化道路
綜藝節目的「命運感」除了導師的變化,當然也有不斷到來的新鮮素人。最重要的一面,伴隨著人物命運,是去是留的定奪,節目的「面相」也開始不同。人物命運牽扯節目命脈,而一檔音樂節目的走向,也是流行音樂的一種趨勢。
一首歌,反覆演繹,誰來唱、怎麼唱,成為了《夢想的聲音》將大眾流行音樂精緻化、精確化、精美化的一種做法。無論怎樣的歌曲,網絡流行音樂、爵士搖滾民謠,總之只要是歌曲,「拉」出來就必須能「唱」,儼然一種煉獄一般的歷練場。
沒有全情的投入,很難說服大眾,更會在高科技的放大效應下成為歌王們的「滑鐵盧」。節目中,你可以看到張惠妹在接受「討教」時直呼腿軟,田馥甄可能需要被「討教」時緊張不已,他們在完成的是自我的改變、救贖、遞進,世間最難挑戰的大約也就是自我。
成長比成熟更重要,節目的手段是呈現,意義就是成長。當綜藝節目focus的點從形式延展至個人時,不得不說,《夢想的聲音》必然會引領行業趨勢。絕佳的歌手在歌曲的依託下,呈現」命運感」,內外衝擊下,完成自我突破,最終反哺音樂行業。大眾流行音樂的精緻化道路,如若已經開始告別粗鄙、快速消費的時代,那麼,《夢想的聲音》定是其中一股正能量、且不可多得的「清流」。
「命運感」的背後是一種養成方式
養成、孵化,都是過程與狀態的詞彙。因為綜藝節目製作的特殊性,更多時候,觀眾只知結果,沒有對過程的了解。隨著觀眾的專業性,大眾對於綜藝節目的要求也從過去的「餵著吃」變成了「我要吃」,想看到成長、感知到命運、觸摸到改變。
因而,《夢想的聲音》順應大眾心理,在音樂類節目中,用科技配備幫助專業歌手找回感覺,以專業的環境營造方式,把素人、導師放下生活中的一切,被置於統一的頻率、場合裡。作為田馥甄的首秀,平日裡不參加綜藝節目的她願意來到《夢想的聲音》,據說最初就因為這種可能擁有「命運感」的魔力吸引到了她。
而張惠妹、蕭敬騰、林俊傑這樣已然是華語流行音樂「中流砥柱」的歌手們,加盟《夢想的聲音》絕非偶然,意義完全在於價值觀的契合。
在「立」與「破」之間完成導師的自我養成,在「去」與「留」之間培養素人的養成。說到底,《夢想的聲音》過半之後,「玩音樂」的感覺越來越重。逐漸開竅、逐步「打開」的導師開始活躍起來,也開始享受舞臺。張惠妹在燈光下,腳踩高跟肩抗麥克風時;蕭敬騰變著向耍話筒時;JJ林俊傑開始演繹那些生僻生冷的「怪異」歌曲;田馥甄開始給大眾展現「小狂野」一面時,你不得不說歌手的成長一目了然。
節目主動脫離舒適區,以個性的方式調動眾人的參與積極性,這也是夢想的聲音註定好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接下來還有6期等待著大眾的檢驗。經過12期《夢想的聲音》,這些導師、素人會變成什麼樣子?讓人好奇不已,心生期待。這樣的受眾心理,對節目的發展是正向且積極的。實現夢想的道路上,並不是雞血雞湯就可以解決問題,最專業的演繹、最直接的溝通才是推動行業發展、完成自我突破、幫助他人和自己實現夢想的最健康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