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9年的好聲音,為啥不好看了,作為電視從業者和忠實觀眾,我也高低整幾句。 根本原因就是節目組創作理念的猶疑不定,次要原因才是外部競爭加劇。 先從模式說起吧。好聲音的模式在很多國家落地,之所以叫模式,是因為經過市場考驗的,可以長期持續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有節目製作寶典的支撐,說白了,人家那玩意是有道理的,是專門針對受眾的某一方面需求研發的,這樣的節目研發經費往往就多達上百萬,包括每一個機位的布置,布光的角度,每一段臺詞的長度,每一個問題的設計,分鏡頭的玩法,賽制的設計,甚至是現場音效等等,所以模式不能輕易改,而好聲音的模式總是變來變去,感覺有點隨心所欲的意思(好像中國很多原創節目也這德行),當然也有與版權方鬧掰了之後無奈的選擇,改名改模式也屬於無奈。但這裡面也有節目組主動的選擇,就是——捨棄了故事。 最近兩年,好聲音變成了一個「純音樂」的節目,完全沒有了人物故事。 人物的背景故事在一個素人節目中有多重要呢,用大白話說,就是有背景故事的人物容易被觀眾記住,並且觀眾會產生代入感。你想,你細想,是不是基本沒有看過一個純唱歌比賽的節目大火,除了前綜藝時代的央視青歌賽,那時候觀眾也沒選擇啊。之後,《星光大道》《超級星光大道》《超女》《快男》《中國好歌曲》《中國夢之聲》《中國最強音》,哪一個節目不是靠底層逆襲這種故事套路和表演這種雙管齊下的方式徵服觀眾的,用一句港片常用的俗語:「橋」不在新,好用就行,這是規律。說白了,人都是愛看故事的,尤其是底層逆襲的故事,因為這一招用「自我投射」的心理技巧實現了普通觀眾想拯救自己平凡人生的深深夢想。而讓觀眾對選手比賽揪著一顆心的前提是觀眾要對選手建立起代入感,建立代入感的前提是選手的經歷打動了你,讓你認同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每次世界盃有些非球迷跟著起鬨看熱鬧,因為他們對球員經歷根本不了解,不知道球員為了走到這個舞臺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等等,所以看得就不像真球迷那麼揪著心。 想想好聲音剛開始那兩季,很多選手因為有故事被觀眾記住了,比如背負著族人期望的哈尼族小王子,被人詬病嗓音不男不女的周深,唱歌給天上爸爸聽的那個四川少女,還有很多三四十歲的奶爸奶媽重拾音樂夢想的,有六七十歲樂壇前輩只想來瀟灑走一回的,還有身患絕症來燃燒自己的姚貝娜,就是從選手的陣容中你會感覺人生百態,他們有共同的音樂夢想,卻有著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抽掉這些背景故事,這節目就像一個藝考現場,有啥看頭。想想這個場面,兩個剛畢業的音樂學院學生在一起PK,倆人唱得技巧無可非議,水平不相上下,選誰?誒呦,導師這個糾結啊,到低選誰呢?愛TM選誰選誰,關我屁事,贏了跟我有啥關係,輸了有啥大不了,他還可以參加別的選秀,現在音樂專業學生不都把選秀當成功捷徑嗎?看過好聲音本季第三期單依純和孫美琪PK的觀眾,你們同意不? 這也就是最近這兩季好聲音的現狀,選手普遍年輕,多數是音樂專業背景的,連唱過酒吧的都是少數,基本從家門到校門,白紙一樣,索然無味。你要說這是因為現在同類節目太多,選手資源枯竭,我就不相信了,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只要用心挖掘,肯定有很多有故事的選手,除非節目組疲了,麻木了,沒激情了,到音樂院校組織一下面試應付應付今年的任務了事,賺點績效,這種場面很常見,不難理解。 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耗資巨大的綜藝,浙江衛視的王牌節目會這麼草率嗎?肯定不會啊!那就是創作理念的問題了,也許他們被媒體罵怕了,什麼苦情,炒作賺眼淚,還能不能愉快地聽歌了之類的,我就想問一句,作為專業電視人,你們有點堅持能死啊?中國人,不論在任何一個專業圈子,都有一個最劣根的毛病,非左即右,東風壓倒西風,矯枉過正,我能想到的就這三個詞,一個意思,你懂。尤其在電視臺這種體制內單位,上遊領導指示了,說不能炒作,下面馬上奉為聖旨噤若寒蟬,有故事的一概PASS,有故事也不能說,說也要點到為止,最好不說,怕領導看到不爽,惹麻煩扣績效,也許斷送職業生涯,還是別用自己的職業夢想去挑戰話語權威了,呵呵。問題是,領導真的懂節目嗎?懂文化產品的市場規律嗎? 說回來,故事好,還要唱得好,作為音樂綜藝,故事是基礎,唱功才是看點,再對比前幾季和最近兩季節目,唱功和聲音都有特點的選手越來越少了,為啥呢,確實市場競爭激烈,但這不是藉口。如果只從常規渠道挖掘選手,或者只是用節目前幾季成功經驗進行普通海選,在這個競爭態勢下怕是頂不住了,必須用非常規手段才能挖掘人才。我記得有一次,《笑傲江湖》的製片人給我們做講座,說他節目的選手是怎麼找出來的,看過這節目前兩季的觀眾應該還記得,那兩年節目裡很多選手都不是從事喜劇行業的,這也是這個節目區別於歡樂喜劇人等那些專業喜劇節目的核心特點,有江湖氣,有人生百態,有世俗情懷,這也是我比較欣賞這個節目的一點,格局比較大,眼光沒有隻放在搞笑上。還記得有一個手腳全都殘疾的選手嗎,當時把自己全身罩在一個大布罩子裡,只用表情逗笑觀眾,觀眾覺得形式很新穎有趣,表演結束罩子拿開,所有人都驚呆了,選手說完自己的故事,觀眾感動得稀裡譁啦的。你想,導演組找這樣的選手來,還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啥?是為了單純逗你發笑嗎?他是想告訴你:笑,勇敢和堅強地對生活笑,不管生活本身有多殘酷,你都要對他笑出來,這是一種人生態度。牛逼了吧?你看,這就是一檔節目高出別人之處——(敲黑板)喜劇不光是笑的藝術,還是人生的藝術,同理,唱歌也不光是音樂的藝術,它也是人生的藝術。 再問你一句,你知道這選手是咋找來的嗎?是從相聲劇場和二人轉劇場找來的嗎?呵呵,導演偶然發現這個人,有了想法以後,花了大把精力說服他,再用幾個月時間訓練他,才有了節目中感人的一幕,靠,你以為做節目簡單嗎? 所以,如果好聲音的選手一直是這種專業背景,白紙一張的流派,這節目不管請什麼大咖做導師都是個死。選手不精彩,導師還在那做搶人狀,估計導師回到酒店床上會噁心到自己尷尬症復發吧。別人我不管,我就心疼我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