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人對武田信玄流放武田信虎之事有誤解,父子二人實際上並沒有大到要你死我活的地步。後世對此事一般描述為武田信虎不喜歡武田信玄,反而寵愛小兒子武田信繁,想要廢長立幼,這在許多小說作品以及影視劇中是相當常見的。
武田信虎
不過,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武田家正是在武田信虎時期走向戰國大名化的,在武田信虎統治時期,甲斐國開始徵收棟別錢、並剝奪了寺社的「檢斷不入」特權。而對於武田信虎是因戰國大名化而被流放的說法實際上是相當可笑的,武田信虎的戰國大名化始於永正十六年(1519年)修築躑躅崎館開始,武田信虎命甲斐國的國眾們前往甲府居住,而後在次年今井、大井、慄原等家族離開甲府掀起叛旗。不過,在次月國眾的聯合軍就被武田信虎擊敗,叛亂被迅速鎮壓。
在這之後,武田信虎前往小山田氏的郡內領地拜訪,宣示對當地的領有權,同時原本從屬於今川家的穴山氏也向躑躅崎館遞交了人質,從屬武田家。在這之後的大永二年(1522年),武田信虎前往身延山遊玩,隨後又登上富士山,這兩地分別是穴山氏與小山田氏支配的地域,均是代表甲斐的靈山,武田信虎以此舉向鄰國宣告自己對甲斐國的統一。天文元年(1532年)九月,武田信虎率領甲斐一國的軍勢將浦城包圍,最終城主大井信元投降,武田信虎最終實現了「一國御無為」,即甲斐平定。
武田信玄
此時武田氏與家臣們的從屬關係已經相當牢固,這年武田信虎為了慶祝小山田出羽守繼承家督,率領國眾們一同前往郡內谷村館遊玩,次年小山田氏便在甲府修築了官邸,搬到此地居住。自從大井信元歸降後,並沒有什麼家臣因反對戰國大名化而反叛,自然也就沒有家臣們不滿戰國大名化而舉起叛旗的說法。
至於有人提到的武田氏的「兩職」分別是板垣信方與甘利虎泰,說二人操控著武田家的實權,則更是無稽之談。板垣信方與甘利虎泰是武田家的兩個筆頭重臣本身就是電視劇《風林火山》的劇情,從身份上來說,拜領了武田信虎名字裡的「信」字的板垣信方,地位是要比甘利虎泰要高的,直到甘利虎泰的兒子甘利信忠時,武田信玄才許可其拜領「信」字,與坂垣氏並列。按照《甲陽軍鑑》的說法,武田家的「職」乃是主管警務的職務,所謂「兩職」說法也大抵是從中想當然的產物,更別提什麼兩職能掌控家中權柄的說法了。
躑躅崎館
實際上,按照現在的研究,武田信虎被流放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天文九年的自然災害。
天文九年(1540年)的五、六月,甲斐國鬧起了水災,而在八月,颱風登陸日本,甲斐國受此波及,影響巨大,居民的住宅、農田的作物均遭到毀壞。《勝山記》裡說,甲斐國的中下級在地領主們的宅邸在颱風後「千裡、萬裡才留一」。次年,甲斐國因為前一年的自然災害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饑荒,遍地都是餓死的百姓,在這個時候,按照中世紀日本的慣例,領主是需要施行「德政」的。
「德政」原本指的是善政,在室町幕府時期,德政演變成了專指「免除債務」的代稱,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每當領主更替、發生自然災害、頻繁戰亂時,百姓們便會組成一揆(一揆並不是農民起義的意思,一揆的意思更接近於的「同盟」的意思),要求施行德政,德政意味著新時期的到來,意味著破除舊歲,同改元有著相同的意義。
北條氏康
永祿二年(1559年),關東發生了大饑荒,因為此事北條氏康引咎辭職,將家督之位讓給了北條氏政,同時北條家在次年於領內頒布了德政令。從這件事來看,在日本戰國時代,如果遇到自然災害家督是需要承擔起一定的責任的,而武田信虎呢?
天文十年(1541年),正是甲斐國大鬧饑荒的時期,武田信虎非但不頒布德政令,反而頻頻對信濃國用兵,使得甲斐國的國眾以及百姓們非常不滿,武田家在甲斐的統治迎來了危機。最終,為了維持武田家的地位,武田信玄與家臣們合謀,趁武田信虎前往駿河國探親時,將他逐出甲斐國,奪取了家督之位。
在戰國時代,驅逐原家督擁立新家督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但是像武田家這樣的例子卻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儘管後來上杉謙信稱武田信玄流放親生父親是惡行,但是這次流放事件甲斐國竟然沒有像其他領國一樣,有家臣站在武田信虎的一方導致甲斐分裂。這說明大家都對武田信虎非常不滿,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政變,在政變之後,甲斐國的百姓們無論貴賤都對此事感到十分欣喜。
同樣,從武田信玄能夠順利接替家督之位來看,大家不滿的僅有武田信虎一人,而非戰國大名武田氏。武田信玄並未廢止父親的戰國大名化政策來尋求國眾支持,僅僅只是發布了「一國平均安全令」,表示暫時停止對外用兵,休養生息。而後諸如徵收棟別錢等戰國大名化標誌制度也是武田信玄時期定製的,充分說明了家臣們反對武田氏戰國大名化之事根本是子虛烏有。
大家好,我是日本史寫手北條早苗(原筆名伊勢早苗,先前有說過開始寫戰國史就將「伊勢」改為「北條」),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博,在其他平臺我們的公眾號名稱是「指尖看日本」,我會和我的朋友們不定期更新一些面向不同類型讀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