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於新冠疫情,我國的博物館、美術館採取了閉館的方式來避免疫情傳播。在此背景下,「雲博物館」、「雲展覽」 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全國各地博物館充分利用AR、VR、新媒體等技術,通過直播、線上展廳等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使社會大眾足不出戶便能欣賞中外瑰寶,感受千年歷史文化。
今天,你 「雲看展」 了嗎?
文化娛樂新時代
5月18日是 「博物館日」,而在之前,博物館便利用大家都只能宅家的時機,仿佛突然發現「直播」這個寶藏,各出奇招,第一時間就推出了 「雲展覽」 概念活動,先有 「雲遊敦煌」 微信小程序上線社交平臺,後有九大博物館聯合在抖音上舉辦了 「雲遊」 觀展。
由國家博物館舉辦的 「證古譯今——甲骨文文化展」 直播,更是在開播當晚就獲得了11萬以上的點讚量。
故宮博物院首次直播時,社交網站還迅速出現了 「百萬人故宮雲賞花」 的話題。
在線直播,成為「雲遊博物館」的又一熱門方式。
黃河沿線九省博物館在直播平臺亮出 「鎮館之寶」,開展 「雲探國寶」 在線直播活動,3天9場共計530分鐘的直播,吸引了1253萬網友的圍觀;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良渚博物院、蘇州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館、中國蔬菜博物館等八大知名博物館集體上線「雲展覽」,吸引千萬人次觀看。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展示+互動 並非易事
「雲遊博物館」 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節省了時間和費用,但與此同時,也對博物館數字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雲遊博物館」 並非簡單直接地將線下展覽、博物館搬到網上,相關方需要在視覺呈現、展品設計、觀眾互動等方面整體設計,這些都需要資金、人才等的支持。目前來看,與一些起步快、資金相對充足的大型博物館相比,中小型博物館在這輪數位化發展中還有提升空間。
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就表示:博物館管理和運營更加智慧化、定製化和科學化,特別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館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高端複合型人才參與。由於項目周期更長、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館建設需要更多的資金和人才。
博物館在這段時間的一系列操作,讓它開始有可能成為人們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敬重之外,還多了很多好奇和新鮮感。
當博物館靠著科技、體驗感、娛樂等因素越來越成為 「潮流之地」 時,它也只是處於一種迎合大眾的狀態,這樣的迎合,雖為它帶來了流量和粉絲,但是接下來呢?
博物館,作為一個可以呈現國家文化脈絡的場域,該對國家、對公眾承擔起怎樣的文化使命呢?如今,博物館開始試著走進大眾,或許只是完成了前進的第一步。
博物館未來的日子
曾在知乎一個熱門問題裡看到一段話:
試想世界末日來臨的前一天,博物館裡擠滿了逃難的人群,當惶恐的人群再次面對玻璃櫥窗展櫃中的老祖宗前後幾億年裡曾走過的印跡,我不知道人類是否會對博物館的使命和意義懷有些許不同的感受。
在我國一些地方,博物館儼然扮演的是 「文物倉庫」 角色,是人類文明的最後的安睡之地。展覽缺乏變化,學術味太重,顯得曲高和寡,沒有吸引力。
而數位技術則為博物館展覽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雲展覽」、線上直播等形式在疫情期間顯示出了其獨特的優勢。一方面,線上展覽擴大了博物館的接待能力,博物館不用考慮線下客流量的壓力,可以展出以前沒有開放的區域和很少展出的珍貴文物,為公眾提供更詳細、更深入的講解,同時它也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具有新意的展覽方式,使公眾可以足不出戶地獲得身臨其境的遊覽體驗。另一方面,線上直播的形式為大多數網民所熟知,採取博物館直播的方式可以使文物更接 「地氣」,使公眾對文物產生好奇和喜愛,這也是傳統與流行的碰撞。同時,直播也為博物館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經濟收益,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許多博物館淘寶官方店銷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由此可見,「雲博物館」雖然是特殊時期的產物,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這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博物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發展趨勢。
讓我們拭目以待,且看博物館的未來。
- END -
文中數據來源:文化大數據
文中圖片整理於網絡
僅供大家欣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