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詩詞的古人都已停筆,到地下休息去了。活在當今世上讀古詩詞的人們,在為古人續寫詩詞中的意境與故事。
文兄袁浪是其中一位。
正如歷史有三種歷史:一是當初實實在在的歷史,誰見過?二是從古至今人們演衍的歷史,還有多少真相?再是今人以今天的心境話說歷史,各說各有理。
袁浪文兄的《詩苑夢囈》說得如何呢?當然很妙!連我這寫詩的人也吃他的「醋」。
人類在成長,古詩翻新意,真要抵達精準,實實在在讓人望塵莫及。就人生命而言:「生涯倏忽茫茫夜,夢境依然嫋嫋煙」。何況古人詩寫古人意境,然,袁浪靈動,古詩在他筆下如女人的曲線,柔美圓潤。他的聯想輔以故事助力,其意境之活為就光芒四射。
袁浪的思維是曲線形的。
在《詩經》流域,古詩詞從一畫到二十四畫的靈思妙想,該到袁浪這兒領情了,還有故事裝點哲思的色彩。
讀《詩藝夢囈》,我是在詩煮精神食糧的火灶門前,聞到飯菜之香,油湯油水的。為什麼?讀某些析詩,清湯寡水。我端碗袁浪有關詩意的魚鮮,裡面還放有人參,不!是人生。
面對詩詞的海洋,讀者目光若能在其海上跳繩,過霓門跳進天門,還真要從一畫到二十四畫牽手跳動,遠古,也迴響脆嫩之聲。我知道,這其間有陳躍康的心血。袁浪文兄是躍康主編的老師,他們師生倆,在詩詞中尋夢求真,相偕如同燕剪陽春,讓古人的詩意到今人心中築巢,勿如說還聽見他們攜激情的雷電,在人目之窗前,從「一字一江橫」,到三裡柳蔭,九回過疏欄,到二十四橋上,與文字的鳥啼弄歡。
我想說。曉露莫欺嫩蕊哈,柳條別抽採蓮的美人。袁浪一江才情,用字用詞也三寸金蓮。讀他的詩文,感覺有暖波向我招手。說真的,讀《詩苑夢囈》,我有些經受不住他雲雀半空的誘惑。
望袁浪,浪上有遠帆。他袁姓加一「車」傍,還老驥伏櫪。他待人以真,帶學生以善,帶出的詩文不僅是美,更多是男兒血性。躍康有袁浪這樣的老師,不知是否還聽見鞭響?從他為自己老師策劃的這部詩文集,可見他這學生是獨得一技之真傳的。
詩詞之一畫至二十四畫,是詩意的二十四節令,也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我還想,讀袁浪文兄的龍頭和躍康所續的豹尾,倆師徒不僅探地礦還採文脈的藏龍,他倆什麼都佔了,還留點婉約和雄渾給我們麼?弄火了我,我會偷你們的靈思作禪杖,去《詩經》和唐詩宋詞元曲小令中去狀告你們的跨界與霸道,哪怕「路漫漫而修遠兮」。他倆還算客氣,只舊夢重溫,在古詩詞老地方等你哈!
袁浪文兄寫了大量作品,他的人生價值也是他藝術的價值,他坦誠熱烈的生命意義,還在於他帶出了不少出色的新人。他胸有血性,又柔情如玉。就這《詩苑夢囈》,可見出沒在字詞星辰間的文化人,自己的眼睛也是星辰,作品的立意叫什麼?光陰。我說袁浪兄,你與星辰友好,天意,就一定有你的位置。你的為人與為文,不斷地挖掘人類生命中的不朽!在文友之間,你用歡樂餵養時光,以美麗他人而芬芳。
袁浪文兄,他玩味古人的詩詞,恍若是在與內心的親情和友情交心,他對人,友情滾燙,說文朗朗上口,還時而冒出警句,給人可口的養分。他的創作,是各種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他談吐的內涵與氣質,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他培養新人,是在培養「信心」,是讓自信更好地遇見自己。他知人人都有一種神性的光芒,也有萬物的言語,更有人間煙火的韻味。
聽見詩詞在謝謝袁浪,袁浪兄,你又有幾根白髮回贈古人?我在遵義,悄悄給你安有一位置,在我胸懷,叫人間。還有一座位給躍康,叫山水。地礦出好漢,是因為他們在地質的寶藏前,有羊的跪姿!
李發模 2021.1.21於遵義在作文做人上,你都堪稱師長。如此品評「夢苑夢囈」拙文,真讓在下有顫兢兢、心怯怯之感。
《「夢苑夢囈」集》是我的大弟子陳躍康整理並作序的一組舊文,不足掛齒。只因近年國家提倡文化自信,央視推出詩詞大賽與經典詠流傳等節目。躍康有心,覺得「夢苑夢囈」也該重見天日,便促成了此事,不料竟驚動了中國詩壇上的你!
在當代中囯詩壇上,你是走得最早、也是走得最遠的人。在這裡,我只想說兩點感受:上世紀文革剛過,你發表的《呼聲》,不但是在呼喚善良、呼喚真誠,也是在呼喚著千千萬萬正在思考人生的靈魂。我當時對文學懵懂昏庸的思考,也似乎是被《呼聲》喚醒。在我心上畄下了深深的印痕。在詩的歷史上,它實在是讓人永遠注目的詩碑。這是第一點感受。
世人都知,詩的左邊是個「言」字,右邊是寺廟的「寺」字,也就是說詩是佛祖菩薩的語言,是以最簡潔的字詞表達最深刻的含意,讀後讓人有所感、所得、所悟,在下覚得,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詩中佳作。
我仔細品完了詩集《王之背後》,它隱喻中的隱喻、它直白中的直白,那種歷史演繹的厚重感、那種自然變更的蒼桑感都深藏著詩外更廣博的意境,有著深刻的、悟之有得的禪味。這是一本人人都能讀懂、但又似乎不是人人都能讀懂的詩作。因為讀懂它很簡單,只需要人生的歷煉和悟文的品味。但這樣的「簡單」,又似乎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這是我對發模詩作的第二個感受。儘管發模的詩作在國內外浩如煙海,但這兩點感受也似乎能表達我對發模人和文的認識。
我在這裡如是說並不是互相評品,而是想說明在下拙作能引起一位在囯內外詩壇享有盛譽、既能以真誠善良呼喚人性靈魂、又能以智慧學識讓人廣悟深思的智者的關注,實在是讓人深感安慰。決非一個謝字了得,只有將發模的指教詺記於心,才是彼此的收穫。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