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道,品賞茶的美感之道。通過沏、賞、聞、飲、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唐史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載,也表明了自唐朝起,茶道被廣泛地推行,風靡一時,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茶聖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茶道被譽為道家的化身,但我個人覺得,茶道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和尚有和尚的道,百姓有百姓的道,天子有天子的道,千人千面,茶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致可分為四類。
貴族茶道,由貢茶演變而來的茶道,茶葉被列為宮廷貢品,最早可追溯到周武王時期,距今3000餘年,茶葉成為皇家貢品,也因此而成就「國飲地位」,中國就此成為產茶大國,飲茶大國,也為茶道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茶葉進入皇家宮廷,也失去了其自神農時期,所具備濟世救人,質樸品質,鎦金鏤銀、雕龍刻鳳,勞民傷財,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內深厚的文化背景,讓它成為了茶道的重要流派,為後世茶道奠定了方向。
雅士茶道,如果說貴族茶道,為中國茶道奠定了基礎,那麼沒有古代名仕,也就沒有我們後來的中國茶道,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 載茗一車」,為功名利祿,所勞神的書生文人們,投身於茶,他們比一般人更通曉茶藝,將茶藝進行改良,著文傳播;李白「鬥酒詩百篇」,但又有幾人能與「詩仙」比肩,能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如「詩仙」那般酩酊大醉,卻能驚風雨、泣鬼神,但茶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禪宗茶道,因茶有「三德」,僧人多飲茶,並自行種茶、制茶、研製茗茶,是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形成中至關重要一環。
世俗茶道,明太祖朱元璋,廢茶餅,興芽茶,至此茶葉才真正流入世俗,為大眾所飲用,開啟了茶葉新時代,茶葉進入世俗,沾染人間煙火,茶是雅物,亦是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