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北京民族劇場,一個來自廣東汕尾的一個業餘演出團隊,以汕尾方言演唱的汕尾漁歌專場引來了首都觀眾的刮目相看!掀起一股廣東文藝鑄就新時代的高峰熱潮,南方時論曾這樣評價:築就新時代廣東文藝高峰。
千年古韻悠悠,萬裏海疆迴蕩。
小編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汕尾漁歌,了解一下這個孕育了這個民間藝術的土地。
汕尾地處粵東,有較長的海岸線和富饒的漁場,生活著大量的漁民,俗稱「疍民」。據《惠州府志》、《海豐縣誌》等史書記載,其源頭可追溯至宋、元時期。「疍民」也稱疍家,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為抒發情感即興吟唱的歌調,記錄整理形成了汕尾漁歌,汕尾漁歌有捕魚歌、戀情歌、婚嫁歌、鬥歌、生活情趣歌、後勤服務歌等多種題材。汕尾市新港、捷勝、馬宮、鮜門、小漠、碣石、甲子等沿海地區的漁民大多會唱漁歌,其中城區新港會唱漁歌的漁民最多。
汕尾漁歌的歌詞格式多為七言四句體,每句都加有襯字,結構工整,用韻也有自己的特點;修辭手法多以漁民熟悉的魚、鳥、船、帆以及海水的顏色、海浪、浪花等物象作比興,使歌詞顯得生動活潑、饒有趣味,具有濃鬱的海洋生活氣息和韻味。
汕尾漁歌均用福佬方言演唱,演唱方式既有獨唱,還有群體性的合唱和對唱。其調式除基本保留民歌的五音外,還有明顯的有音無義的「拖音」和「復沓」,即拖腔處唱詞的重複;旋律發展也有特殊的節奏型,主幹音、落尾音等均有自己的特點。汕尾漁歌節奏緩和、樂音和諧、旋律優美細膩,被譽為「南海漁歌」的代表,具有寶貴的文化藝術價值,其中,著名鋼琴家劉詩昆的鋼琴協奏曲《戰颱風》,電影《南海潮》、《女籃五號》、《海霞》以及經典名曲《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均取材於漁歌素材。汕尾漁歌的影響從沿海地區延伸到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
「中國民俗學之父」鍾敬文教授在汕尾任教時,被「表情真切」「音律諧美」的漁歌所震撼,深入新港浮水鄉,記錄搜集了大量的漁歌,1927年出版《疍歌》,從此,汕尾漁歌開始被世界所認識和了解。50年代,有「汕尾漁歌王」之稱的已故音樂家黃琛專門對汕尾漁歌進行發掘搜集整理,編輯出版了《南海漁女之歌》、《粵東漁歌》等作品,並成立了汕尾漁歌隊,讓漁歌走上舞臺,培養造就了一批以徐十一、蘇少琴、蘇細花、徐圓目為代表的漁歌名家。1978年赴省演出受到了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勳接見,並給予好評。
隨著漁民居住環境、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改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常唱漁歌。漁歌傳人青黃不接,汕尾漁歌一度陷入後繼乏人、傳承不力的困境。汕尾各級黨委政府當機立斷積極採取有力措施保護和傳承汕尾漁歌。尤其汕尾市城區黨委政府對汕尾漁歌的保護傳承高度重視,措施得力。近幾年來,加大對汕尾漁歌的宣傳和歷史檔案的整理力度,建立了汕尾漁家民俗風俗陳列館,介紹漁民生活風俗文化;編輯出版了《汕尾漁歌》、《汕尾漁歌集》、《南海漁唱》等;大量培養汕尾漁歌后備人才;創作排演了《織網》、《漁家取親》、《鬥歌》等漁歌節目,多次參加國家、省級比賽,獲得優異的成績。成立汕尾市城區汕尾漁歌傳承基地和表演隊,新創作並正在排演的漁歌劇《默娘》,把汕尾漁歌傳承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了培養下一代對漁歌的興趣,在城區汕尾中學、新港街道中心小學建立汕尾漁歌培訓基地。編寫漁歌教材《民歌海洋中的瑰寶——汕尾漁歌》作為全區中小學的音樂教材。
汕尾,近年來,市容市貌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為加快融入珠三角的速度,便捷的交通網絡,一座南海邊上的新型濱海城市正在崛起!新時代的春風吹拂這南粵土地,這座宜居宜遊的城市正在這片山海湖城中,五月初暖,汕尾漁歌如詩一般等著您一起在南海岸邊解讀這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