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第一名》是根據布拉德·科恩的真實故事改編。
該電影人物細節刻畫的非常細膩,畫面光線跟隨著劇情的起伏由暗到明,也側面反映出科恩心理變化過程,從一開始科恩的不自信的動作、迷離的眼神體現出此時科恩內心—自卑、孤獨、弱小和無助,到後來科恩的笑容、環境色彩的豐富體現了科恩自信和快樂的內心。
劇中主人公布萊德·科恩患有妥瑞氏症候群,因為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發出怪聲,學校認為他是壞學生,甚至老師讓媽媽帶他去驅魔,同學們更是因為他是個「怪胎」而欺負他,最後,他是如何逆襲的呢?
妥瑞氏症候群(症狀主要是:產生聲語上的抽搐、動作上的抽搐、感覺上或心理上的抽搐)。
一個無法治癒的病症,一段逆襲的開始。
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上課時,他會不自覺的發出「gwa、gwa」的聲音,引得哄堂大笑,老師經常處罰他,認為他是故意搗亂;
科恩的爸爸,也因此對他經常憤怒、咆哮,不願意帶他去公眾場合,嫌棄他。甚至是和母親離婚離開家時,擁抱二兒子,也不願意擁抱他,而是跳過去抱住爸爸,卻被敷衍的推開了。
萬幸,科恩有個好媽媽,他相信他自己的兒子不是故意的。媽媽查詢了大量的書籍,才知道科恩患的是妥瑞氏症候群。
媽媽帶他去互助活動和一些有妥瑞氏症候群的患者交流,但是沒過一會兒就離開了,因為她不想讓自己的兒子脫離社會,想讓科恩嘗試著去被人接受。
科恩和媽媽離開後,他表示絕不會向妥瑞症妥協,絕不放棄。
我所有的不幸皆來自我的自卑心理是大部分人的概念,但是越自卑卻導致越不幸,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不足,要擁有足夠強大的意志力去反抗它!
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爾
被原來的學校攆了出去,科恩換了一所學校,還是同樣的事情,老師生氣叫他去找校長。本以為又會被勸退,沒想到校長邀請他去看一場學校的音樂會,科恩拒絕,他怕影響音樂會,但是校長仍然堅持。
會場中,科恩發出的怪聲引起關注,在音樂會結束後,校長請他上臺。
「你喜歡發出怪聲音惹人討厭嗎」,校長問。
「不喜歡」
「那你幹嘛還這麼做?」,校長在一步步引導他給大家解釋。
伴隨著一聲控制不住的「gwa」,科恩說,「因為我有妥瑞氏症候群」。
「那是什麼?」。
「我大腦有問題,所以會發出怪聲」。
「但是你能想控制就能控制,對嗎?」。
「不,他是一種病」。
「那我們能怎麼做能幫助你?」
「我希望大家能像對待別人一樣對待我」。
隨後,校長請科恩回到座位,科恩走到人群中,同學們都站起來為他鼓掌,理解他、尊重他,科恩就是在這時,獲得了認同感,埋下了成為一名老師的願望。
這就是教育的影響力,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是可以接納所有人,幫助他們成長,找到自信,所謂的人點亮人,甚至是點亮他人的一生。
我是不會放棄的!
如果沒有自信心的話,你永遠都不會有快樂。
長大後,科恩的求職之路並不順利,儘管畢業生及優秀,教學成果優異,所有學校都認可他的簡歷,但是幾乎都無法接受他的妥瑞氏症候群,還被提出無理要求:
爸爸讓科恩跟他在工地幹活,企圖讓他放棄當教師的夢想,但是科恩不會放棄!
偉大的事業需要忠貞不渝的精神 —伏爾泰
科恩雖然備受打擊,但卻依然沒有放棄,他找遍了所有亞特蘭大還沒有去過的學校,一家一家的去嘗試,跑了25家學校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科恩獲得了山景小學的教書機會。
他高興的打電話告訴媽媽這個好消息,媽媽為她感到高興。在媽媽鼓勵她,也要多留意身邊的女孩子。後來,科恩認識了南希,他起初還有些不自信,但是通過兩人慢慢接觸,感情也更加穩定。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越過一個又一個通往幸福的障礙,才能擁有快樂。無論何時,我們能做的是不向生活妥協,不向困難低頭。
不要讓任何事情阻止你去追逐夢想,阻止你工作或玩耍或是談戀愛。
上天永不會幫助不動手去做的人。
開學那天,他主動的給班級裡的小朋友講妥瑞氏症候群,並用幽默的語言回答著孩子們的問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班級上每一個孩子都喜歡他。
他發現班級裏海瑟的頭髮越來越少,後來得知她患了癌症,最後可惜的是海瑟還是走了。媽媽邀請他去參加葬禮,他在門口沒有進去,怕打擾了嚴肅而悲痛的葬禮,媽媽說:
一學期後,因為科恩教學表現出色,獲得了年度最佳教師獎。
就這樣科恩憑藉著自己不服輸、不妥協的精神,頑強對抗妥瑞氏症候群,用自己的行動去戰勝它,並且收穫了事業與愛情!
在頒獎儀式上,科恩感謝著他最難搞、最難對付的老師,就是妥瑞氏症候群。他告訴大家:
結語:
史達林曾經說過:只有為了偉大的目標,才能有偉大的力量。
人的一生要有夢想,但是人的天性都是懶惰的,我們頭腦中產生一個想法,如果三天你還不行動,它可能就是一個永久的「想法」。
努力往往伴隨的不一定是必然成功,但是不努力就永遠沒有希望;改變不難,難的是堅持改變會很難,而科恩用行動改變著一生,用信念去點燃希望。
願我們都能擁有他那樣強大的力量,點亮自己,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