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一個冰冷的早晨,一個23歲、服過水兵兵役、剛剛大學畢業的毛頭小子,站在託萊多市的高速公路入口的坡道上等車。
他想搭車去紐約市找工作。他身上的隨身物品只有一個休閒背包、一包點心以及口袋中僅存的20美元。為了能趕得及隔天的幾場招聘會,他唯一負擔得起的就是一路搭車到紐約。
他跟任何一個23歲的年輕人一樣,心裡滿是體育運動和娛樂八卦。作為一名底特律老虎隊的鐵桿球迷,他對此球隊在剛剛過去的世界盃賽事中的表現失望透頂,因而對球隊的前景感到悵然若失。這種心情將他此時窘迫的狀況包含在內。
與他同行的還有幾人,他們在路上大聊棒球比賽話題。沒有人知道這個侃侃而談的年輕人十幾年之後會成為全球最著名的傳奇投資人之一。
他就是約翰·聶夫,和彼得·林奇,比爾·米勒,一起被美國投資界公認為共同基金三劍客。
約翰·聶夫生於1931的,1955年進入克利夫蘭國家城市銀行工作,1958年成為信託部門的證券分析主管,1963年進入威靈頓管理公司,1964年成為溫莎基金經理,並一直擔任至1995年退休。在此期間,他將搖搖欲墜、瀕臨解散的溫莎基金經營成當時最大的共同基金。
約翰·聶夫(John Neff)執掌溫莎基金31年,22次跑贏市場,投資增長55倍,年平均收益率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率達3%以上。能夠長期做到這樣成績的除了巴菲特等少數幾個人外,還無人能做到。
約翰·聶夫於1995年從溫莎基金退休,退出股市江湖之後,依舊觀察市場的發展,同時專注於寫出自己在投資業成功的策略。
堅持簡單卻符合邏輯的投資策略
聶夫從1964年成為溫莎基金經理的三十年中,始終採用了一種投資風格,概括起來有7條:
1、低市盈率
有些人把聶夫稱為價值投資者,有些人稱他為逆向投資者,而聶夫更喜歡稱自己為低市盈率投資者。他認為,低市盈率的股票既有機會獲得更大的上漲空間,又有更小的風險損失。
什麼是低市盈率?在聶夫的眼裡,是指它比當時市場上的一般水準低40%-60%。垂死或經營極糟的公司,市盈率自然也會極低。低市盈率的股票通常是冷門股,能帶來雙重的獲利邊際:向上則積極參與了可能大幅增值的股票,向下則很有效防範了風險。
2、基本增長率超過7%
一個低市盈率股票到底值不值得關注,關鍵還得看其成長性。低市盈率的股票同時擁有7%以上的增長率,聶夫就認為它被低估了,股價上漲空間巨大,如果它分紅也不錯,更是機會難得。
3、收益有保障
除了公司的收益增長率,還重視分紅回報。低市盈率的投資策略的好處之一就是經常可以享受到很高的分紅,而且因為股價的形成總是建立在預期收益增長率的基礎上,分紅前後對股價的影響很小,所以股東分紅相當於是免費的。
4、總回報率相對於支付的市盈率兩者關係絕佳
總回報率是聶夫戰勝同行的法寶之一,它描述的是一種成長預期:收益增長率加上股息率。例如,一家公司的收益增長率是12%,股息率是3.5%,總回報率等於15.5%。聶夫偏好市盈率是總回報率一半的股票。
5、除非從低市盈率得到補償,否則不買周期性股票
對周期性股票,時機的把握就是一切。周期性行業的高峰和低谷很難準確預測,對此聶夫採取了保護措施:只購買那些預計市盈率就要跌到底部的周期股。一般,採用低市盈率購買周期公司在公司報導收入增長的6至9個月之後獲利最大。
6、成長行業中的穩健公司
它們有著穩固的市場地位和巨大的上漲空間,當被壞消息打擊而進入低市盈率狀態時加以關注。
7、基本面好
僅有低市盈率還不夠,基本面和平均標準接近,而市盈率卻很低,才說明公司的價值作未被充分認識。買賣決策取決於基本面的導向。
如何尋找低市盈率的股票
1、每日低價股跟蹤
時時監視價格創新低的股票,並把它們放在一個動態用戶板塊中,每日進行更新。
投資人應該瀏覽股票行情表,從中尋找正在以52周以來最低價附近的價格交易的股票,這是一塊豐沃的草地。犀利的目光掃過之處,應該發出疑問:「這隻股票是否值得調查一下?」
倘若並無某些基本面缺陷的證據,或是眾所周知的論調,這類股票一定值得捉摸一番,看它能否經受我們低市盈率的衡量標尺。
它們看起來單調乏味,但在以後的日子裡卻可能光輝奪目,就像是沾滿了灰塵的一顆顆珍珠。
2、壞消息帶來好消息
閱讀新聞之時,會對那些正處於困境中的公司或行業多留一個心眼兒。一旦有幸遇到一家,首要任務,必定是確定它的經營業務是否在本質上還安然無恙,投資人是否杞人憂天。甚至有可能股價愈跌,前景愈光明。
兼併和收購同樣也是這類公司給予投資者的免費贈品。我們的挑戰是增大獲得免費贈品的機遇,而低市盈率投資正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可信賴的方法。
3、尋找水深火熱中的股票
行業困境或者經濟蕭條會導致出售股票的壓力增大,同樣,上市公司的某些重大舉措也能觸發拋盤大量湧出。一家正在痛苦重塑過程中的企業,很少會有投資者對其產生同情,但溫莎沒有這類成見。
1986年,歐文斯科寧為了防禦被惡意收購的威脅而大量舉債,並從股東手中回購股票。重組進度在資產負債表上有清晰的體現,從中可以看到股東淨資產從正值變成了負值,這只不過是一個會計問題,真正代表股東所持股份價值的還是市值,然而,負淨資產還是嚇倒了大部分投資者。
由於投資者對這樣的重組過程焦慮不安,導致股票的滾動市盈率只有5.5倍。溫莎預測公司主營業務增長率在8%~10%的區間內,隨著公司逐步還清巨額負債,不必繼續支付的利息也將帶來大量相對收入。
結果:溫莎對科寧的投資始於1991年第一季度,1993年拋出該股,賣出價是成本價的兩倍。
4、尋找被錯誤歸類的公司
1990年末,拜耳公司被納入了溫莎基金,它是當時的德國綜合化學三巨頭之一。
公司大約有1/3的利潤來自藥品生產和其他健康保健產品,8%來自農用化學品,另有13%則來自照相試劑和其他專用化學品。換句話說,拜耳公司足有一半收益不受經濟波動的制約。
話雖如此,但受經濟周期影響股價卻已經下跌了35%,就好像和其他產品完全暴露於行業周期之下的化學股毫無兩樣。
結果:1993年後半年溫莎開始收穫高於市場平均的利潤。
5、逛商店中的投資機會
一個尋找投資靈感的好去處是購物中心。逛逛本地的零售商店,聽聽你十幾歲的孩子們講講現在什麼東西很火,這從來都沒有什麼不好,說不定從中就突然冒出「一匹大黑馬」。
但仍有一言相告:不要僅僅為了一個本地零售商店擁擠的客流量,或者有一個新的小玩意兒正在出售,就給你的經紀人打電話。
想想你吃東西的地方,還有你購買辦公用具的商店,或者停在車庫裡的汽車。投資者每天都會和上市公司碰面,低市盈率股的獵尋就可以從那裡開始。
溫莎不止一次從諸如麥當勞、龐德羅莎牛排館等餐飲公司收穫人人稱羨的成果,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曾讓溫莎幾度回眸,舊地重遊。
6、投資直覺
投資的直覺不會憑空產生,它需要投資人對一個公司或者一個行業的總體情況有所見聞和體會,或者懂得能夠影響這兩者的宏觀經濟方面。詢問自己並試著回答這幾個問題:
➣公司名聲如何?
➣它的業務成長性怎樣?
➣它是不是行業龍頭?
➣所在行業的成長前景好不好?
➣管理層的領導才能和戰略眼光是否令人滿意?
「衡量式參與」投資組合策略
傳統的投資組合策略是按照行業分類,而聶夫打破了這樣的束縛,發明了獨特的「衡量式參與」投資策略,重建了4大投資類別:高知名度成長股、低知名度成長股、慢速成長股與周期成長股。在這個全新的投資框架中,最與眾不同的就是德高望重的藍籌成長股在重要性等級上處於最底層。原因不言自明,這些股票家喻戶曉,已被過度挖掘了。與此同時,一些單調乏味的股票反而在投資組合中佔據突出地位。
賣出股票的兩個原則
1、基本面變壞
通過兩個指標衡量:預期收益和5年增長率。如果對此失去信心,將全速撤離。
2、價格到達預定值
即建立目標價格,並且在股價靠近該價格的過程中持續賣出。「我們不會試圖抓住最後一美元,在股價頂部逃走不是我們的遊戲法則。追求投資利潤最大化將面臨之後不斷下跌的風險,這是讓人悲痛欲絕的事情。」
精彩名言
「我認為成功並非來自個人的天分或令人目眩神迷的眼光,而是來自節儉的天性和懂得從各種教訓中學習。我歷久彌新的原則植根於此,而這個原則擁有無法磨滅的市盈率投資法的優點。」 ———— 約翰·聶夫
在長達31年的基金經理生涯中,聶夫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風格,他在花旗銀行上的堅持和成功至今依然被投資界奉為經典。這也使其無論在股市低迷還是高漲時都能為投資者風險超越市場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