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亨特與麥考爾的代言人劉彬和張歡
( 原刊登於1988年第6期《上海電視》專訪文章 )
[美國電視系列劇《神探亨特》*專訪之一*]
「那 是 上 帝 的 安 排」
——記上海電視臺配音演員劉彬
作者 肖 闌
「那是上帝的安排」,這是美國電視系列劇《神探亨特》中亨特的一句口頭禪。然而本文的主人公也由於某種契機幹上了配音這一行,他就是替亨特說話的劉彬。(轉者註:電視臺播放片頭最後幾秒時,此話改作亨特快速說一句「上帝安排的」,乾脆利落。)
聽劉彬說話,腦中會不斷出現亨特的閃回鏡頭,看著劉彬又覺得他不是亨特。今年(註:1988年)35歲的劉彬比亨特年輕得多,一米七六左右的個子,腳蹬乳白色的旅遊鞋,一身牛仔裝束頗具運動員風姿。雖說劉彬沒亨特高大,卻比亨特長得棒,如果和亨特比勁,我敢斷言:劉彬準贏!
說來你也許不信,劉彬進電視臺當配音演員至今還不滿一年,就是這樣一個配音新人,有膽識的譯製部領導讓他擔起了替「亨特」配音的重任。「我很感謝譯製科的領導和導演,他們給了我這麼好的機會。」劉彬真誠地說。
《神探亨特》是上海電視臺今年的重點譯製片,又長達幾十集。原先準備讓有影響的演員來配,但是譯製部副主任孫重亮和導演認為:上海電視臺既然成立了譯製部,就應當有一支自己的配音隊伍,推出自己的配音演員。因此,他們毅然起用劉彬。試配一集後,內部審片時,反響並不熱烈,大家認為劉彬配得太「平」,與人物的個性不那麼「貼」。「但是我覺得由於這一集中亨特的『戲』不重,因此人物的基調沒能摸準。以後幾集我想是能配好的。」多自信的劉彬,憑著這份自信,他的「亨特」逐漸得到了同行和觀眾的首肯。
自信的人有時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傲」,「我並不覺得自己了不起,當別人不信任我時,我自己應當樹立起自信心,勇敢地去面對困難,這一點,我倒有點像亨特。」劉彬的神情顯得有點激動。和劉彬談話,並不像聽他替亨特配音那樣輕鬆、瀟灑,他的激動情緒會時時感染你,使你不由自主也跟著激動起來。劉彬原來是黃浦區業餘大學的「文學概論」教師,他自幼喜歡文娛活動,幻想自己能成個專業演員。1980年,他參加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演員的招考,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沒被錄取。但由此他和配音結下了「緣」,在蘇秀等配音老前輩的關懷下,開始了業餘配音演員的生涯,「在我學習配音的過程中,蘇秀等老一輩的老師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劉彬由衷地說。
去年夏天,當上海電視臺的調令和美國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同時到達他手裡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儘管我搞了七年的中文專業,放棄了很可惜,我那當教師的父母也極力勸阻我,但我覺得中文專業和配音也是有相通之處的,且有助於配音。因此當我做了二十年的演員夢終於實現時,我是決不會放棄的,也許那是上帝的安排。」劉彬風趣地說。
自1980年開始,劉彬先後為《姿三四郎》中的津崎公平、《血的鎖鏈》裡的荻野老師、《違禁者》中的弗裡茲、《瑪麗安娜》裡的賈森等角色配過音。劉彬的聲音比較厚實,給人的感覺較深沉。因此他配的角色大多數是「硬派小生」。
亨特是一個外表瀟灑、幽默、內心倔強、愛憎分明的警探。劉彬為亨特這一人物定下的基調是「外松內緊」。剛開始配時,他的聲音「緊」有餘而「松」不足,缺乏鬆弛、幽默的感覺。為了貼近亨特,尋找感覺,他配音時常常和亨特一樣,歪著腦袋說話,手裡有意識地拿個小硬幣或小棒棒之類的道具玩弄著,以此使自己的形體放鬆,從而達到語言的鬆弛。
劉彬配音有個習慣,不喜歡拿著本子邊看邊配。由於當過教師,他背臺詞特別快,因此,他常常是背熟了臺詞才開始配音的。這樣配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角色。
也許你認為配音演員的工作是二度創作,只要配音時對好口形就行,其實不然。單單一句「那是上帝的安排」劉彬就為此設計了三種語言處理方式:當亨特破案順利成功時,他就用洋洋自得的語調;當亨特破案遭到挫折時,劉彬則用自我解嘲的語氣說出;但當亨特和罪犯正面交鋒時,劉彬就從唇齒間一字字迸出「那是上帝的安排」,言語中飽含著「走著瞧」之意。
劉彬的嗓音不像喬榛、童自榮那樣有特色,使人聽其聲便知其人,但為他塑造各種人物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局限於某一類人物的塑造,這也是劉彬的願望:「作為專業配音演員 ,我的業務水平還須不斷提高,我不能只滿足於配硬派小生的角色,我正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使自己的戲路更開闊些。」
這就是劉彬,自信而又不斷進取的劉彬。
[特此鳴謝《上海電視》編輯部和原作者肖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