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賈麗
近期,鎳金屬超標的熱議,讓家用美容儀安全、健康問題來到輿論風口浪尖。美容儀鎳釋放的行業標準,行業生產、檢驗方面的標準狀況,以及安全性和功效性等方面,都是行業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
美容儀行業爆發式增長,也引來越來越多媒體和消費者的關注。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朱軍稱,七年前,以清潔類美容儀為代表的國外品牌進入中國為標誌,中國正式開啟了家用美容儀市場。「隨著我國居民人均消費能力的不斷增長,以及『顏值經濟』的加持,我國家用美容儀市場前景可觀。但行業標準有待統一。」
美容儀市場洗牌在即
據國際權威監測機構GFK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9月份家用美容儀同比增長20%以上,成為美健(個護)電器品類中的表現突出產品。同時,疫情催生眾多新型居家生活方式,加之宅經濟風口,電子美容儀品類呈逆勢爆發狀態。今年天貓統計數據也顯示,「雙11」期間,進口美容儀銷量增長930%。
2015年,隨著日本雅萌(YA-MAN)、ReFa、松下等國際品牌集中湧入中國市場,進口家用美容儀品牌在較短的時間內、用較快的速度把家用美容儀的這塊「蛋糕」做大了。
同時,美容儀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大批企業進入,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境內美容儀相關企業超8萬家,主要分布在廣東、山東、江蘇等地。而近年來年輕人對抗衰老項目的需求,更加催生美容儀市場增長潛力,預計2020年美容儀市場規模超60億元。
據記者觀察,作為新興發展品類,家用美容儀相關標準構建卻一直跟不上發展的需求。目前從標準層面看,無論中國還是國際上,家用美容儀標準是按照家電類目進行管理的,同時,中國乃至全球仍沒有出臺專門針對美容儀產品的材料安全相關國家標準,
近期,美容儀行業引發「鎳超標」之爭,正是由於中國乃至全球還未出臺專門針對美容儀產品的材料安全相關國家標準。全球對「鎳釋放」標準最為嚴格的國家及地區是歐盟,但其僅對穿刺皮膚和長期接觸皮膚的金屬物品有明確要求,如耳環、項鍊、手錶等,雖然不斷有新的產品納入該標準管理,但也沒有對美容儀品類進行明確規範。
參考化妝品行業的發展歷程,家用美容儀行業有可能會進一步走向科學化、醫學化,其中建立各類家用美容儀的安全生產和檢驗標準顯得尤為重要。2020年多行業面臨轉型,家用美容儀市場的優勝劣汰將是大勢所趨。
期待國家行業標準越來越健全
據悉,作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電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牽頭推出了針對家用美容儀的團體標準,目前正在爭取將此標準立項定位國家和行業標準。威凱檢測聯合了企業、醫院、檢測機構等多方共同參與團體標準制定,包括雅萌(碧捷(廣東)潔淨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多家單位。
該團體標準涵蓋了家用美容儀的4大方面:衛生安全的評價、產品性能評價、人體皮膚安全性評價及人體功效性評價,其中人體功效性評價為核心參考依據。
國家化妝品人體安全性和功效檢驗機構負責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賴維表示,「美容儀不同的功能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標來衡量」。
賴維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考察美容儀的功效性。第一、看該產品所採用的技術是否先進;第二、此技術在理論上是否能夠對人體皮膚產生有效作用;第三、是否有權威的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來支撐這種作用;第四、還要看其是否經過有公信力機構所施行了嚴謹、科學的臨床試驗,以證明其用在人體皮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
「品牌在進行營銷時,不能僅憑美妝博主去種草,甚至誇大宣傳、弄虛作假。」賴維教授認為,美容儀廠商作為行業一員,有義務聯合皮膚科專家或具有醫學背景的人士對消費者進行科普宣傳,幫助大家正確認識家用美容儀的安全性及適用方式。
北京市縱橫律師事務所付星利律師認為,目前我國針對美容儀參數的監管標準仍處於空白狀態,參照小家電標準僅是現階段權宜之計,「我們期待隨著市場的發展,國家行業標準越來越健全。只有行業標準健全了,市場才能成熟。」由於家用美容儀不屬於醫療器械,效果不要求臨床驗證,市面上家用美容儀質量良莠不齊;同時,有部分商家涉嫌虛假宣傳、誇大宣傳,易導致消費者實際體驗與誇大後的宣傳效果有差距。「好關鍵還是看口碑、效果以及受眾的認可度。
雅萌負責人表示,雅萌自進入中國以來,始終遵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站在保護消費者的角度,對用戶負責的態度,堅持對產品品質自我的高標準、嚴要求。即便目前國家對家用美容儀,還沒有專門的強制性檢測要求情況下。已經過大量的安全性測試,均為合格。雅萌已率先把當前在售的產品委託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中國計量協會(CMA)以及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資質)進行認證,並根據國內外標準進行了大量的安全性測試,確保產品為合格且品質安全的可靠產品後,才將產品推向市場。
她稱,「近期消費者比較關注的金屬釋放歐盟REACH標準的檢測,我們也早就領先於行業,主動將產品送檢,檢測結果均為合格。截至2020年,雅萌全系列產品人體功效和安全性試驗已完成近千樣本。」
如果消費者不慎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付星利律師建議,可通過直接向商家交涉、向市場監督管理局投訴、向消費者保護組織反映,或者進行民事訴訟、仲裁等方式維護自身權益。
(編輯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