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我》張曉剛 應許之光

2020-10-09 豆友219532831

原創by張亦霆 轉載自小超感覺不舒服 8月10日

兩年前,張曉剛在一次講座中談到了光,他講了自己怎樣畫光。

2015年的作品《重生1號:重生之門》:

一個俯臥的人身體上點著二十支蠟燭,窗外是瀰漫多變的雲,一對對蠟燭發出小小的粉色的光,在人體上像雙行路一樣

起伏的光,照亮著整個畫面。

張曉剛說,畫的過程中,他心裡迫不及待地想要畫那些光,但他必須等到所有的東西全畫完,最後才能去畫它。

「這個過程又期待,又煎熬,等終於開始畫光的時候,心裡非常痛快,終於發洩出來了,這種荒謬的感覺,對我來講很過癮。」

他說,藝術家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要畫出心理上有快感的東西,要有切膚之感。

倫勃朗的光,基裡科的光,雷東的光,分屬上帝,時間,心靈,在張曉剛的畫幅中,他還要表現一種痕跡之光,一種神秘的、有破壞性的,光源雖已不在但其斑跡留在某處仍有入侵的光。當然,如果不得不解釋的話。實際上,任何一種說法都不如畫出來的那麼真實。

那個講座是他給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做的。

這也是他的母校。

1977年恢復高考,川美去雲南招生,全省只有一個名額,選中了當時還是知青的張曉剛。

78年入學,走進學校大門,他看到那幢三層高的主樓,一下子覺得好神聖!

今天的學生也許不大容易體會得到了,一座樓有什麼神聖的,現在大家可能都是看著手機走進校門的吧。

張曉剛的老師是夏培耀,夏學的是羅馬尼亞畫派,與當時主流的蘇式畫派不大一樣。

這點差異在西方思潮還沒真正湧入時,已經開啟了一絲萌芽。

到了80年代,事情真正開始起變化。

張曉剛列舉當時影響他的書籍和音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梵谷傳》,《悲劇的誕生》,《百年孤獨》,《西方現代藝術史》,《禪與心理分析》,《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夢的解析》,《荒原狼》,蕭斯塔科維奇,拉赫瑪尼諾夫,平克弗羅伊德樂隊,卡朋特兄妹......

這些其實本來並沒有什麼必然理由放在一起的東西,在那個時代卻獨屬於中國的年輕人,像飢餓的人在一桌飯菜間最先吃到的那幾樣,它們帶來的滿足感就會是惟一的,並且印象深刻。

主流總是保守的,轉身緩慢是它的特性。

但美術是一個時代的眼神,人在夢醒後,總會先睜開眼睛,看清現實,自己處在什麼環境中,這是哪一天,我得做點什麼,在那一刻,人的意識也隨著雙眼而被喚醒,時代亦如是。

聽覺緊隨視覺,於是有了音樂。

後面是文學,更複雜的辨識行為。

因此藝術被稱做先鋒,總是走在前面,在早晨隨著第一道光線開始降臨的是它,在黃昏,最先消失的也是它。

因此在那個重啟的時代,詩歌與美術共同擁有了「星星」這個名稱,因為即使在黑夜它們也是光。

1981年畢業創作,張曉剛在阿壩畫了一組《草原組畫》,其中的《暴雨將至》被慄憲庭看好,發表在當時的《美術》雜誌上,這相當於寫小說的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了作品,但對於觀念仍很保守的主流來說,這樣的不隨大流不正面表現技巧和情感的畫仍得算作「負能量」。

張曉剛畢業後沒得到分配機會,自己回昆明找了家玻璃廠做工人去了。

後來被分到歌舞團做美工。

這十年間他的畫在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階段,但都屬於找方向階段,如同但丁迷失在大森林裡,前有狼後有虎,經過忘川,攀登向地下高聳的山,這個比喻是否貼切呢,迷者自知。

基本上,當我們知道某個人是藝術家的時候,都是由別人或媒體告訴我們的。而那個人,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個藝術家已經好久了。

只不過,被知道與自知,卻是相反的兩樣事。

我們知道的他,是個結果,功成名就,處於某種完成時態。他對自己的認知卻是不斷的,永遠未完成,永遠需要再去認知。

1991年,張曉剛畫了一套名為「深淵集」的紙上作品,其實也是他的藝術手記,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常常感到對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家而言,他首先面臨的仍然是帶有遺傳性的苦難/矛盾/重複的荒誕感……註定的孤寂,迫使他對這一切進行不斷地抗爭和超越……離開這一點,抽象地追尋關於當代文化/藝術樣式等問題,常給人某種貧弱之感,難以擺脫西方中心文化意識的陰影。」

翌年,他去了德國看卡塞爾文獻展,每天背著麵包和水進入展館,看了三個月,發現當代藝術與他自己身處的中國語境是完全陌生的,以致於「一件也看不懂」。

整個90年代,是張曉剛尋獲自己的「金羊毛」的時代,他放棄了畫別人早已畫過的所謂表現,所謂立體,所謂象徵,無論什麼主義,而是畫自己這一代人的切膚之感,如果減掉一切不必要的負累,緊隨在一個人生命裡的還有什麼呢?那最沉重的輕是什麼?每個人都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答案一定非常多樣。

一直試圖接近靈魂的畫家在哪一筆落下時突然畫出了光?

這光的來源是什麼?

它的陰影投向哪裡?

答案可能在畫面之外的整個世界,如如不動,刻刻遷移,但卻像是畫面的一個局部,呈現出可以召喚永恆的結構。

今天的藝術學生大約不會像張曉剛那代人那樣,為了追求表現主義還是象徵主義或立體主義而苦惱了。

藝術生態已經變更,藝術的形式和話術都在所謂新與舊的妥協和權力對接中打滾,像一個商場一樣構成分散的集中,從外面看,藝術就像個大賣場,裡面則是名利場,有各種規則,各種心照不宣,各種存在,各種合理。

時代當然在變,並依然在變,永不停止,但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處境提出問題和尋找答案的需求沒有變。

儘管其實並沒有答案,更無所謂問題。

馬塞爾杜尚說的。

把人生當故事講的話,其實也簡單,因為本故事純屬非虛構,有啥說啥就行。

但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個人的故事是可以被說盡的,連他自己也做不到,必定有許多事物會被關進敘述的褶皺裡,在記憶的同時處於失憶狀態。

而要把這些被關閉的事物一一打開,一生的時間恐怕都不太夠用。

同樣在上次的講座中,張曉剛引用了米蘭昆德拉的話:記憶是遺忘的形式感。

在讀這個講座的記錄稿時,一幅幅地看張曉剛歷年的作品,看他談到個人,時代,記憶,失憶,光,線,漸漸能夠體會到一個求真的人可以精進到什麼程度。

紀錄片《時代我》跟拍了張曉剛一年多,很少有國內紀錄片做這樣費時費力的人物拍攝了。

鏡頭中是2019年,張曉剛獲得了費城藝術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在典禮上,他的表情溫厚平和,肢體語言中規中矩,符合他這個年齡的風度。

但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他女兒的畢業禮上,當他想靠近典禮臺卻被保安攔回,訕訕地找到人叢中一個合適的角度可以看到女兒的時候,眼睛是溼的,手指不知該往哪裡放,拿著手機拍照,隨著人們歡呼了起來,仿佛還是那個三十多歲的昆明青年,剛得了一個寶貝女兒時的樣子。

傳統以記憶的形式留存下來,並重新成為下一代人創新的素材,如是接續下去,這是黑格爾的意思。

如果願意,畫家們可以畫出任何這個世界上有的或沒有的東西,想到的或想不到的東西,但事實上,畫家們能畫的並不多。他們只能畫他們真正想畫的。

那次講座最後結束時,面對隔著40年距離的學生,張曉剛說,人的本質是孤獨的,但從沒有孤立的人。

越能感受到人的本質,便永遠不會孤獨。因為所有孤獨的人都在一起,與光同塵。

圖片來源紀錄片《時代我》及網絡

相關焦點

  • 張揚的電影《向日葵》和前衛畫家張曉剛
    >
  • 《時代我》「家庭不堪一擊,血緣牢不可破」張曉剛金句記錄
    太喜歡張曉剛這期啦!很多內容都可以細細品味呢!把說得很好的內容截圖啦,發上來記錄一下先上我很喜歡的片尾小漫畫二、人類是有局限的、時代是有局限的、個人更有局限我們是不可能跨越時代的,我們只能在這個時代的邊緣做到最好
  • 張曉剛: 藝術包容著一切,既無痛苦,也無歡樂
    :從一個特定時代中所產生的,而又超越了時代的政治、行為乃至美學標準,潛入私密的個人心理空間,與其產生或割裂或和諧的複雜關係。也許黑山羊不僅是先知、神明的聯想,也是張曉剛自我感受的一種鏡像。一個孤獨地佇立在高處,以超越時代的視角看世事沉浮的人,雖見日薄西山,卻深知日升日落僅是永恆的輪迴。因此他的作品也並非完全停滯在某一個時代,而是從一個時代中尋找一世與萬世、人性與社會性之間持久的、不可割裂的聯繫。 藝術賦予了他這樣的視角。他認為藝術是神聖的,宗教一般的存在。
  • 「Hi人物」張曉剛 四年之後
    除了我之外也還有其他的媒體記者來到這裡,我們的採訪持續了半個小時, 我問他這次新展覽會有一些改變嗎,張曉剛回答說:「我從來不追求新,所謂的變不是我的擅長。但這批展覽東西還和過去的不太一樣,成熟不成熟不重要,呈現我現在的狀態最重要的。」
  • 張曉剛:我們生活在充滿「悖謬」的世界裡
    ,在合美術館的展覽中,我們用了十件帶有回顧性質的、比較老的原作配合文獻,來總結我與時代的關係、我與藝術的關係,從旁觀的視角來觀察張曉剛。我希望展覽是從視覺的角度去呈現,而不是跟著文獻本身去走,當觀眾來看展覽時,怎樣讓他通過這些視覺感受到時代的氛圍,怎樣讓他走到任何一個展廳都能感受到幾十年的變化,這是我比較看重的」。
  • 【信心生活的秘訣】我們要行走在神的光和應許中
    那個福氣就在於神的子民能行走在他的光中,並且終日因他的名而歡樂。他們的分乃是不受攪擾的交通,以及從不間斷的喜樂。即使在舊約裡的聖徒也往往有喜樂的經歷,但卻無法繼續不斷。在舊約時代是無法獲得那種經歷的,唯獨新約才能把它賜給我們。 在每一個正常的家庭裡,你會發現父親以他的兒女為樂,兒女也因著父親的同在而歡喜,在地上快樂家庭的標記,說出天上的父對他子民的應許,也是他所樂於完成的工作。
  • 「與時代同行」見證時代變遷 張曉剛 何多苓 周春芽等十五位藝術大...
    封面新聞記者獲悉,1月29日晚7點,成都博物館主辦,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將正式揭幕,和「好雨時節「一樣,這場展覽同樣也是以見證四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主要敘事線索。展覽集結了15位西南地區的重要藝術家,包括高小華、何多苓、羅中立、龐茂琨、王川、葉永青、周春芽、張曉剛等,展示的82幅(組)作品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區40多年來藝術及社會發展的縮影。
  • 神所應許之地
    (申命記 11:11-12 和合本)    親愛的天父,我們滿心感謝讚美你,感謝你帶領我們平安度過2020年,雖說,在2020年,我們經歷了各樣的環境,但一切的環境都在你的許可之中,你乃是藉著這樣的環境造就我們,當我們進入2021年,新的一年,更願意把新的一年,交在你手中,但我們更堅信你的應許,因為你應許我們說「從歲首到年終,你的眼目就時常看顧那地並那地所居住的民。
  • 應許之地在哪裡?
    17 約書亞對約瑟家,就是以法蓮和瑪拿西人,說:「你是族大人多並且強盛,不可僅有一鬮之地。18 山地也要歸你,雖是樹林你也可以砍伐,靠近之地必歸你。迦南人雖有鐵車,雖是強盛,你也能把他們趕出去。」18: 1 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2 以色列人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
  • 認識你真好:進入應許之地
    這段經文講到的是以色列民離開埃及之後,他們進入到的不是應許之地,而是先到了曠野,曠野跟應許之地有很大的差別,應許之地是我們所說的『流奶與蜜之地』。以色列民的期待是,離開為奴之地就可以馬上進入到流奶與蜜之地。但是他們祖祖輩輩都是奴隸,以至於他們的骨子裡都是奴隸的概念,他們很難走出轄制的環境。
  • 應許之後裔——亞伯拉罕的故事(2)
    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那一片土地,一直是猶太人和伊斯蘭世界爭奪的焦點,猶太人堅信那是上帝賜給他們祖先亞伯拉罕的「應許之地」,他們世世代代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這片土地的執著。經歷了多年的散居流浪,直到1948年猶太人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建立了以色列國,建國之初,周邊的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發動戰爭,企圖阻止以色列復國,但以色列人毫不退縮,誓死捍衛對這片土地的擁有權,並且奇蹟般地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 神的應許之一
    我要加增你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又要將這些地都賜給你的後裔,並且地上萬國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28:14「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4、應許有立約為證來8:6「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 所謂「應許之地」,是賜福還是詛咒?
    應許之地大約是聖經當中所提出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觀念之一了,猶太人正是以此為依據佔據了迦南,也就是後來的巴勒斯坦地區。在整個故事當中,中心人物就是亞伯蘭(後來改名為亞伯拉罕)。聖經的這段記載完全是為猶太人的入侵提供合法性的二、所謂應許之地上帝將迦南賜給亞伯蘭的故事後來演化出了一個英文諺語,就是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當年美國人搞西部大開發
  • 《時代我》關於時代我隨便聊聊
    張曉剛其實更有意思,他一出場就打破了大眾對於藝術家有才華無處施展一輩子窮困潦倒的刻板印象,反而以代表一長串數字的身份符號出現,讓大家更想看到在這個時代,能掙到錢的藝術家是什麼樣的。張曉剛本身,其實是一個能看到懂能看到透身邊人和事的人。他沒有預料到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了之後他也不飄。
  • 雙語:歐巴馬回憶錄《應許之地》剛出版就成了暢銷書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卸任後的首部作品《應許之地》,於11月17日在全球各地以25種語言同時出版。《應許之地》一經出售就登上圖書暢銷榜榜首。Barack Obama is well on his way to becoming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year.美國前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即將成為年度暢銷書作家。
  • 薦書|求異:從應許之地到創業國度
    《求異:從應許之地到創業國度》一書幾乎涵蓋了以色列的各方面信息資源,全方位深度解讀以色列崛起之謎,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為企業家和創業者回答N個價值千萬的關鍵問題。打開書的第一句話就吸引了我,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我們應該以別人想不到的方式進行思考」。此書作者賀雄飛,研究猶太文化20多年,先後六次探訪以色列,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中文研猶私人圖書館。
  • 166-憑信心承受更大的應許
    但是弟兄姊妹,得救和重生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當中是一起的,你幹嘛把它分得那麼清楚。比如說現在站在你面前的這個任教,是他的靈站在你面前,還是他的魂站在你面前,還是他的體站在你面前。用得著分的這麼清楚嗎?對我來講,我站在你面前代表著我的靈魂體全都在你面前。
  • 【屬靈祝福】免費領取2016年大禮包:十句先知性應許經文/墨西哥
    詩 119:105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今天我們將和你分享一份特別的禮物大禮包—由以薩迦恩典傳媒的先知性代禱團隊禱告領受的十句有關2016年的先知性應許經文!而所有的應許在基督裡都是「是的是的」!哈利路亞!願神的話語帶領你的家庭/事工/事業工作/人際關係等走進更豐盛的應許之地! 首先:神從永恆裡用話語創造了世界和時間,也創造了我們!在時間裡,我們正在活在神的話語所預言的世代!
  • 【每日早禱】小事一樁,吃了它-進入豐盛的應許之地/約瑟
    民14:7-10 對以色列全會眾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但全會眾說,拿石頭打死他們二人。忽然,耶和華的榮光在會幕中向以色列眾人顯現。他們斷不得看見我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
  • 持定神給的應許,憑信心恆久忍耐
    希6:13當初 神應許亞伯拉罕的時候、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就指著自己起誓、說、6:14 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 6:15 這樣、亞伯拉罕既恆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