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看完,張偉麗一期最佳。與其說這是一個人物的訪談,不如說它是一部電影,講述一個故事,在我們已知了結局之時講述背後的故事,背後的張偉麗是那麼普通的一個為夢想奮鬥的女性,有堅持有爆發力也有失落沮喪和頹敗的時刻,加在今年的疫情和全球特殊的輿論環境下,故事就激發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其次是雙鋼的部分,都是做藝術的當代知名人物,但鏡頭的切入點完全不同。陳其鋼是從他兒子的意外去世切入,比起去講他如何成為一個知名的作曲家如何成為了08年奧運開幕式音樂總監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鏡頭更著重於講他兒子的去世給他作為一個父親對帶兒子對待年輕人、作為作曲家對待自己的音樂、以及作為一個不再年輕的人對待自己的健康與生命的轉變。我們都可以看到他的眼睛裡不再有那麼犀利的東西,反而有一種走過人生的大徹大悟以及對已有遺憾的惋惜和學會坦然接受。張曉剛其實更有意思,他一出場就打破了大眾對於藝術家有才華無處施展一輩子窮困潦倒的刻板印象,反而以代表一長串數字的身份符號出現,讓大家更想看到在這個時代,能掙到錢的藝術家是什麼樣的。張曉剛本身,其實是一個能看到懂能看到透身邊人和事的人。他沒有預料到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了之後他也不飄。也不僅僅是不飄而已,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內心支撐他的作品、支撐他源源不斷的靈感、支撐起他的成功和支撐他成功之後的坦然的內在邏輯是什麼,這也是從頭到尾十分有看點的點。
相較之下,其他幾期也不是說不好看,只是帶給我的驚喜沒有那麼多。對於袁老,很明顯鏡頭是想通過跟拍看到袁老超出大家期待的那一面,只可惜沒有。在特定環境下長大的那一輩人啊,愛國的情感為人民造福的精神深入骨髓,也是有了那一輩人的艱苦奮鬥我們才有了這個時代的開放與自由,由衷的敬意respect. 舒淇看似講的是自己的故事,講的是那個小女孩的故事,但其實舒淇的經歷是很多那個年代港星人生經歷的縮影。在大熒幕上的美麗與風情,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自信、渴望被拯救以及自我拯救,這些都是他們的時代印記。吳亦凡則代表流量時代,但他也的確不是第一個接受如此跟拍與採訪的流量小生。雖然我是吳亦凡的顏粉,但不得不說,他這次的採訪有一種「認了」的味道。流量時代飯圈的興起與資本的介入作為新時代的「異象」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資本的近乎強迫性的營銷、自家粉絲的無限吹捧招致圈外的部分「誤解」和路人緣的下跌,idol急需的自我解釋和大眾的好奇心碰撞出了需求,引得無數媒體人爭相預約報導idol的自我訪談,但最後的結局除了idol重複演繹「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啊」無力的解釋,就是一句「你們都不懂我」的自我哀嘆,引得粉絲垂憐而大眾卻做鳥獸散。wyf這次的訪談也沒超出這個桎梏。「我沒什麼可說的了」看似認了,實則感覺像是他自己其實都不夠懂他自己,作為觀眾的我自然是得不到什麼更為新鮮的信息。
王景春,看得出想表達什麼,但是淺了一點。電影本來就是商業行為,排片和票房息息相關,票房某種程度上也是衡量一個演員一個導演成功的標準,這個相信從業人員都清楚。與其說他是在微博發問為什麼不給不同類型影片更多機會,景春更多的是想表達自己的疑惑——文藝片如何才能更多走進觀眾的視野?文藝片本身是脫俗的,而走進觀眾視野本身又是一種營銷,是一種入世的行為,這是一個diploma,但其實片子沒有對其做更多的討論是有一點缺憾的。看著心酸的王景春讓我趕緊翻出來加入「想看」很久的地久天長出來一觀。
鄧亞萍一集講的也更多是她在達到人生巔峰之後的重啟人生路,和陳其鋼的重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有一點點到為止對一些話題的討論不夠上深刻。她走的還是奧運冠軍退役之後蠻常走的路子——讀書,然後投身全民健身/相應項目的全民推廣/相應項目的中國後備軍訓練的路子,但還是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讀書對於她的一個改變。接受自己走下坡路但也不斷追求超越的精神很挺適合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