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找到了,克服惰性和意志力消退的方法:微習慣(《微習慣》讀後分享)

2021-02-26 逸爸生活家

老顧與您一起

修身,成為一位優秀的家長。讓孩子心悅誠服地跟隨我們前行,讓孩子與快樂同行,並自然而然地強大,迎接加速發展的未來世界。

讀書與旅行→修正思維→改善行為

 

今日修身——習慣形成

 

 

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我非常關心的話題。一方面,從小沒人教我如何養成好習慣(被嘮叨聲包圍著的成長氛圍,如何養成好習慣?嘮叨是最沒用的!我有機會都會抨擊嘮叨,因為身邊還有無數無用的嘮叨存在,在嘮叨主體沒能意識到嘮叨其實不是愛時,被嘮叨者暫且只能認為是愛,這確實也是「愛的表達方式」——祝婦女節快樂~^^);另一方面,我在琢磨如何讓女兒養成一些好習慣。

 

好習慣是如此重要,幾乎所有成功人士都有幾個好習慣融入其生活:堅持健身、堅持閱讀、每年定期旅行度假放鬆身心、每天運用靜默給大腦充電等

即便不想在事業上有所提升,好的習慣也能讓你我的生活井井有條,充滿色彩。

美國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行為中大約有45%源於習慣。所以長期來看,好習慣受益終身,壞習慣貽害無窮。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養成好習慣?之前看了幾本時間管理的書,有所收穫。然而,就方法論而言,我最推崇《微習慣》,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的學習心得。

 

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

 

這位作者不是什麼學者,就是一名普通的美國人(史蒂芬·蓋斯Stephen Guise),愛運動,愛閱讀,愛寫作,愛思考。但他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有惰性,常常制定計劃後三分鐘熱度,無法執行導致半途而廢。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應該很多吧?

 

自從作者發現了微習慣這個方法後,脫胎換骨。他的靈感來源於伏地挺身,作者想開啟一個每日做伏地挺身的計劃,可太懶了,一天一百個太難堅持了。於是他就改為「每日一個」計劃,這就是他形成微習慣理論的起點,而且他把這個理論徹底運用到實踐中,最後也完成了《微習慣》這本書,如何?很勵志吧!

 

聽起來有點荒唐?每天一個?管什麼用?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第一個伏地挺身就是這「足下第一步」。作者首先解釋了什麼是微習慣:微習慣體系的基礎在於「微步驟」,那些「小得不可思議的一小步」,運用少量的意志力強迫自己做一件事情。做一個伏地挺身不需要大量意志力,內心的牴觸就會減輕。於是我們會收穫慣性,這個慣性是形成習慣的核心。

 

是不是有點妙?每日執行微任務時,常常能超額完成,如此一來不會有任何挫敗感,一直保持積極心態。不要小看了這個心理暗示,作者從心理學層面論證了負面情緒是執行計劃非常大的絆腳石。此外,習慣養成另外一個阻力是生活壓力,遇到壓力時,人無法輕易做出決定,意志力會減弱,隨後就把原先的計劃拋到九霄雲外,恢復到自己認為最慵懶最舒服的狀態,一個個美好的計劃就是這麼「胎死腹中」的。

 

21天習慣法則?

作者在書中否定了市面上最流行的21天習慣法則。「21天」謬論可能源自一位整形外科醫生麥克斯維爾·馬爾茨。據說,馬爾茨醫生發現接受截肢手術的患者需要大約21天來適應肢體殘缺的事實,因此,他認為21天使人們適應任何生活變化所需的時間長度。

是不是都被忽悠了?作者引用了《歐洲心理學雜誌》上的論點,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平均為66天,但不同行為所需的時間相差很大。

 

無論多少天能形成一個習慣,有一點觀點是心理學界公認的:人的意志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被消磨掉。因此,微習慣的優勢在於讓我們保持無窮盡的意志力。

 

但作者沒有否定意志力在微習慣養成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他否定「動力」是保持習慣的重要元素一說,他認為,堅信必須有動力才能行動是一種毀滅習慣。因為,動力最大的敵人是「熱情遞減法則」。這個邏輯就如同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吃第五塊披薩時的愉悅度要低於吃第四塊,以此類推。自己想想,確實如此。以前我試過背英語詞典,動力是等我把整本詞典都背出來了,那看英語小說就無敵了。可這樣的熱情堅持了幾天就消散了,而且還時不時被各種優秀的美劇、好笑的娛樂節目勾引。再比如.算了不說了,太多這樣半途而廢的計劃,你們懂的。

 

 

微習慣可以拓展舒適區

 

 

每個人有個心理舒適區(comfort zone),把它想像成一個圓。躺在圓圈內非常舒服,圓圈外就是你想達到的目標,比如瘦身成功、一年讀完50本書、學會英語、學會打高爾夫球……。之前很多計劃會讓我們立刻跳出舒適區,在健身房拼命鍛鍊,氣喘籲籲,勉強擠出時間想一口氣讀掉上百頁的書,或者苦讀英語幾周,當意志力被消磨掉時,我們會十分想念那個舒適區。接著,意料中的事發生了,不知哪天我們就走到了意志的臨界點,再次跳回舒適區。而微習慣策略,就是走到圓圈的邊緣,然後向外邁出一小步。這是一個相對不舒適的地方,但因為你知道走一步就可以回到舒適區,所以差別不會很明顯。可是,當我們繼續向圓圈外走時,你的潛意識就會逐步適應,隨之圓圈就會被拓寬,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為,每天做一個伏地挺身、每天讀2頁書、每天讀幾句英語,全都不會抗拒,因為完成它們不會消耗我們的意志力,反而會有成就感。關鍵的關鍵就是將我們的行為更長久的持續下去,這是形成習慣,讓大腦接受行為改變最有效的方式,否則我們的大腦會抗拒突然的變化。

 

 

作者給出8個具體的步驟:

 

1.    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

 

列出你想做的事(作者建議不要同時進行4個以上的微計劃,否則還是會違背微習慣的原則:少量且靈活,不要變成負擔)

核心:把任務分割至「小的不可思議的一步」。作者風趣的說:如果當我們看到自己制定的每日微小計劃忍不住笑出聲來,就說明已經抓住微習慣的核心了。

 

2.    挖掘微習慣的內在價值,且深度挖掘。不斷向自己提問

 

作者舉例:我想寫作。為什麼?

因為我熱愛寫作。為什麼?

因為這種表達想法、講故事的方式是我最喜歡的。我能通過寫作和人們建立起聯繫並幫助他們。為什麼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這些事情讓我感覺特別有活力、特別幸福。

 

但價值不能是外在壓力所致的

舉例:

我想每天6點起床。為什麼?

因為成功人士好像都是這麼做的,而且賴床很丟人。為什麼?

因為我感覺,熬夜並在6點後起床是不被社會主流觀念認可的行為。

 

 

3.    納入日程

 

傳統的計劃或許都需要我們一整塊時間。而微習慣佔用時間很少,非常靈活,可以靈活地利用碎片時間完成。

 

4.    建立回報機制,給自己獎勵

 

回報機制對於習慣養成非常重要。因為大腦會提示我們,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回報在哪裡? 你看現在很多網際網路產品都運用了這個遊戲中的回報機制:比如QQ有積分排名,很多人就會充值拉升排名,但仔細想想這排名有啥實質用處嗎?似乎沒有,但這就是人的心理需求。

 

我們人類跑步會出現愉悅感,有科學依據,因為跑步後大腦能產生內啡肽,是一種讓人愉悅的物質。這時候很多人會出來反駁了,我跑步很痛苦好不好,哪來的愉悅感?!親,那種愉悅感的產生只有長期習慣跑步的人才能獲得,他哪天不跑才會覺得痛苦。所以,微習慣的起步階段,我們要給自己人為找些回報。作者運用大笑的形式回報自己。可能你會說這算啥回報?腦子進水了吧?可人家就是這麼做了,也奏效,要不現在世界上為什麼成立很多大笑俱樂部呢?似乎確實有效啊!當然我們可以為自己找些獎勵方式。

 

5.    記錄和追蹤完成情況

 

作者的方法很簡單,掛一個日曆在床前,每天睡前完成了就打鉤。作者在起初實施階段,有一天差點忘了,然後他在床上就完成了一次伏地挺身,隨後大笑起來,滿足地進入夢鄉。

當然,還有其他方式,利用手機上的軟體記錄等。

 

6.    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每日做一個伏地挺身,試著超過1個伏地挺身,那就每天都有成就感,

 

7.    服從計劃,擺脫高期待值

 

作者建議,既然制定了小得不可能被打敗的計劃,那開始時就悠著點。每日一個伏地挺身,就要堅定貫徹,不要把目標抬高,這會引起心理變化,違背微習慣讓人沒有牴觸心的原則。

 

8.    留意習慣養成的標誌

 

比如:

沒有牴觸心理;

行動時無須考慮,不糾結;

不再擔心自己不能堅持;

 

 

微習慣,會讓我思維有所改變。看似荒唐的想法,但其實是幫助很多人的克服了人性的弱點:惰性、意志力容易被消磨等。總之,我已經開始實施我的微習慣、微計劃了。相信它能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也會將這個思維方式傳授給家人和身邊的朋友。

 

很認同一位亞馬遜讀者的評論:以前,我就像生活在一個籠子裡,所有我覺得有趣的東西都在籠外,我怎麼都碰不到它們。微習慣策略給了我打開這個籠子的鑰匙。

 

的確,現在面對平時覺得外行但感興趣的領域,有信心去嘗試探索、學習了。對,運用微習慣策略,慢慢滲透,累積成就感,日積月累!頓時想到了李笑來的理念:相信積累的力量!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啊!

 

所謂的起跑線是家長們的學習意識學習型家長歡迎加本人微信gsfiori

邀請您進群,我們一起交流進步

相關焦點

  • 《微習慣》|大腦這個小夥伴好逸惡勞,我用微習慣悄悄收服了它
    他從1天做1個伏地挺身,1天讀1頁書,1天寫50個字開始+最終成了一個運動愛好者,並且開始了閱讀和寫作,寫出了《微習慣》這本書。01 我們往往還沒有開始就放棄了,而微習慣幫你輕鬆開始。而所謂萬事開頭難,行動前的阻力是最大的,當你邁開了第一步的時候,你無疑會為克服了這個阻力,克服了當時的恐懼而變得興奮,並且繼續行動下去。所以說只要開始了,那麼最難的那一點已經跨過去了,接下來只需要繼續堅持就可以了。02 對於我們的行動,大腦到底是怎麼支配的?
  • 《微習慣》這本書教你養成堅持的習慣,簡單到不能失敗
    堅持強迫自己閱讀一段時間之後,我已經變得主動去閱讀了,不需要任何人的提醒和監督,我都能變得很自律的去閱讀。三、堅持不下去是什麼原因?堅持不下去有可能是因為目標太大了,很消耗意志力,所以堅持不下去。微習慣的作者說,把目標化成最小的步驟去堅持每天行動,就會養成習慣。那如何才能養成堅持的習慣呢?
  • 《微習慣》讓我們打破失敗魔咒,走向新的人生徵程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總會在年初給自己立很多的Flag,比如減重10斤,閱讀24本書,學一門新的語言等。時間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當初的Flag倒了一地。有的人還在「堅持-放棄-堅持-放棄」的循環裡糾結著,有人甚至開始自我懷疑,這麼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我的人生很難獲得成功。如果有一種方法能夠讓你實現每年的Flag,你會願意了解並嘗試一下嗎?
  • 20個「微習慣」:留在舒適區,也能讓生活煥然一新
    其實,生活中有一些不必你走出舒適區也能做出的改進,我們可以稱之為「微習慣」,這些小的行為不會給你帶來負擔,但長期下來能讓你的生活有很大改觀。本文譯自Medium,作者Amardeep Parmar,原標題為 20 Realistic Micro-Habits To Live Better Every Day,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 用主動閱讀法和分析閱讀法把一本書變薄
    讀薄一本書,就是提煉的過程,讀厚一本書,就是加進去自己的理解和收穫。今天,我嘗試用莫提默艾德勒教讀者的兩個方法,來把一本很厚的書先變薄。先用艾德勒的主動閱讀的基礎閱讀四問法讓《濃縮睡眠法》這本書薄得通透,然後用分析閱讀第一階段的四個規則,來理解《濃縮睡眠法》這本書在談些什麼。一. 主動閱讀法的4個基本問題法1. 整體看,這本書在說什麼?
  • 惰性從何而來
    聽了這麼多年,我依然對此深信不疑。可是問題是,更多的身邊人會告訴我:人這一輩子能夠將興趣與工作統一的人少之又少,所以還是做好工作,興趣也就是輔助性的東西,閒暇之餘可以玩玩。我不是一個超級現實主義者,但是這些年的感觸和他們一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惰性,其次來源於沒有動力源泉。
  • 【289】遲來的小D和我2020年總結+展望2021年~
    ,前陣子夜以繼日地忙我自己的考試,終於暫時告一段落,考試雖已結束,學習才剛開始。【240】一路感受並成長:好奇心、初遇瓶頸、堅持、進步了~【238】聊一聊小D關于堅持和成就感的一些小故事【237】換個方法來引導孩子思考學習:小D關於遊戲卡片的市場調查報告的故事!【227】小D說:媽媽,我考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