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日限定必屬《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最新一期,種子選手遭遇鬥志昂揚的復活團,又幾乎承包了本周一和上周末的熱搜。總能看到關於姐姐們顛覆自我、解鎖新技能,練習室裡或溫馨或沙雕的有愛互動,甚至離別時的催淚大戲等多個話題在不斷刷屏。
《浪姐》被推上C位的原因不只在於敏感的女性年齡和在男權社會喊出的「三十而驪」口號,還因為這檔真人秀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女性群像劇,能對號入座、引發共情。
當30個女人匯聚一堂,人與人的社交距離,構成了人物圖譜的華彩。換句話說,嵌入距離外殼的情感內核,是《浪姐》這部30+女性綜藝傳遞的最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觀。
相比初見面相互寒暄時如同商業互吹的場面話,觀眾更喜歡五公復活組姐姐回歸後對「彩虹屁」的徹底瓦解。浮華褪去、真心浮出水面——儘管彼此間仍帶有一絲出於勝負欲的相互試探。
如今,姐姐們在節目裡要麼被綁定為惺惺相惜的命運共同體,要麼變成舞臺上可敬的競爭對手。在這張編織密實的人物關係網下,姐姐們的感情不是塑料友誼,而是志趣相投的心靈共振。
姐姐們表達情感的方式直接張揚,被鏡頭捕捉並經過剪輯渲染,激發了CP粉列文虎克般的戰鬥力。而CP,正是支撐這部女性情感劇的主幹。
CP感是門玄學,有些姐姐只要合體,就會發酵出奇妙的化學反應——甚至能掙脫正主單身或已婚的身份標籤束縛。粉絲們在花式嗑CP時,到底在high什麼?姐姐們對貼附在身上的各種CP,又抱有何種態度?
萬物皆可CP的「海王」修羅場?
《浪姐》第一期以寧靜視角腦補的《靜皇選妃記》,預示著節目預埋的這條宮鬥線將會有多個CP爆點。果不其然,但凡與氣場強大的寧靜合作過的姐姐,都被網友按頭組了CP。
寧靜和阿朵的「朵清靜」、寧靜和鬱可唯的「寧為鬱睡」、寧靜和王霏霏的「靜王霏」、寧靜和鄭希怡的「怡靜怡動」,都是微博的熱門CP超話。
有趣的是,作為業內大前輩的寧靜,因在節目裡擁有至高權杖,與其他姐姐組成的CP可裂變出姐妹情、母女情等多個類別。與資深實力唱將阿朵合體時,是並肩作戰、相輔相成的知己。與唱功出眾的後輩鬱可唯合作,是選曲時百依百順和推薦隊長時帶有養成色彩的母女情。與王霏霏這樣的專業前女團成員同隊時,則是我需要你助力打江山的「君臣情」。
衷心,是寧靜CP的關鍵詞——這是基於她在自帶的強大對抗性和深諳遊戲規則的妥協之間拉扯後展現出的性格對立面衍生來的。他人都拜倒在她強者風範的石榴裙下。
而《浪姐》的人氣王——萬茜,CP圖譜更加精彩。
被譽為「金瓜」的萬茜早已在姬圈擁有眾多擁躉,其攻氣十足的中性風成為百合CP的最佳底色。
不誇張的說,萬茜憑一己之力扛起了「浪姐」CP的半壁江山。她和張雨綺的「茜言萬雨」、和李斯丹妮的「千絲萬李」、和朱婧汐的「一萬頭朱」、和金莎的「茜金一諾」,都備受追捧。頗有一番鐵打的萬茜、流水的CP景象。
儘管她在採訪時否認自己是海王,但以她為中心發散開的夫妻向、母女(子)向、姐妹向、甚至是GL向的感情線,著實豐富。
霸氣總攻,是萬茜CP的關鍵詞。「姬圈天菜」的標籤具有模糊性別界限的優勢,CP排列組合的想像空間更大。萬茜既可以化身為在初舞臺候場主動擁抱張雨綺的「老公」,也可以跟李斯丹妮組成雙A,還可以是提起朱婧汐為自己寫歌滿臉驕傲的「母親」。
反觀《浪姐》裡另一位高人氣姐姐張雨綺,爽朗的直女本性糅合了少女的天真爛漫,富有層次分明的女性魅力。在某種程度上,她是如同楊超越式的存在——作為情緒偶像,她是秀綜可遇不可求的「爆梗王」,也是百搭CP的強力候選人。
張雨綺和李斯丹妮組成的「綺趣蛋」,對應的是御姐和小狼狗的人設。張雨綺和黃聖依的「綺開得聖」,是齊心協力奪取勝利的戰友情。張雨綺和金晨的「晨雨落雁」,則是女子力爆發呵護妹妹的姐妹情。
剛柔並濟,是張雨綺CP的關鍵詞。萬般風情的性格色彩雖鑄就了一人千面,但囿於女性的性別框架又無法最大化延伸CP觸角,限制了感情網的輻射半徑。不過,她卻掌握一套自如切換攻受角色的技法,與中性風姐姐合體和與甜美系姐姐合體,呈現出兩副面孔。
而當浪姐人氣三強寧靜、萬茜、張雨綺產生交集,又會擦出微妙火花。擔任隊長的張雨綺在選擇三公加分曲目時對寧靜使用「美人計」,「暴風雨前的寧靜」CP由此誕生。寧靜和萬茜在五公前心照不宣的雙選環節,是「茜茜靜聽」的萬年同框。
但論姐姐緣,最好的要數「團寵」李斯丹妮,在節目內外虜獲了一批30+女藝人的芳心。節目中她和萬茜、張雨綺之間盤根錯節的感情線,終於在上周播出的五公個人戰迎來頂峰。三人的首次同隊,各方CP粉瘋狂挖糖,還有網友調侃這是「茜裡走蛋綺」的大三角修羅場。
在萬物皆可CP的時代,姐姐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小動作,都是CP粉顱內高潮的助燃劑。金瓜、金花、海王,這些看似刻板的標籤,卻因為有了付諸行動的具象主體,而讓CP線變得清晰,也在無形中加速著浪姐CP大亂燉的進程。
浪姐CP,為何那麼好嗑?
雖說粉絲在打著「她」旗號的各類娛樂消費品裡嗑CP的內驅力都是情感投射,但細化來看卻對應著迥異的心理機制。
如果在劇集領域把女性受眾的年齡段和審美喜好相匹配,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大群體:15-29歲偏愛甜寵劇、青春劇;20-39歲偏愛成長劇、話題劇、家庭劇,其中20-29歲區間有一定重合。
而《浪姐》的受眾畫像正是以20-39歲的女性為主,意味著甜寵、成長、話題、家庭等元素的雜糅,是這檔30+女性綜藝叩開觀眾心門的鑰匙。
其實,節目組也的確是這麼做的。通過鋪陳多條人物線和故事線,完成了勵志女性成長記+女性職場教科書+女性情感實錄的三大敘事功能。熬出一碗心靈雞湯,灌進每個女性觀眾的口中,讓她們或尋得心理慰藉,又或得以答疑解惑。
回歸粉絲嗑CP的語境,無不是被戳中了痛點、擊中了G點。
張雨綺在二公夜聊開導李斯丹妮要敢於跟公司提要求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儼然一副職場劇裡前輩對後輩的敦敦教誨。張雨綺在飯桌上向一旁的李斯丹妮撒嬌倒酒,上演的又是活脫脫的甜寵戲碼。
張萌在微博表白黃聖依,從「依簾幽萌」CP進階為好朋友,是兩人默契合作至四公的革命友誼升華,令人動容。張萌對前期被淘汰的孟佳說,她對舞蹈的熱愛讓自己很感動,體現的則是在同理心下對女性為事業努力奮鬥的感同身受與高度認同。這些都是女性劇裡的高光時刻。
擁有雌雄同體個人特質的李斯丹妮,滿足了CP粉在甜寵劇、成長劇裡分別對異性和同性的美好幻想。
她分裂出狼狗、奶狗、萌妹、中二女孩四種有趣靈魂。用前兩個偏男性化的身份收割迷妹,並討姐姐歡心,貢獻出許多加了粉絲濾鏡的CP名場面,譬如萬茜餵她吃泡芙的「翻車現場」喜提熱搜。
同時又把後兩個討喜的女性化形象藉助自己曾患抑鬱症的背景,反襯出苦澀生活磨礪中難得保留的純真,引起女性受眾關於涅槃重生的勵志共情。
對比李斯丹妮和浪姐「人氣三強」寧靜、萬茜、張雨綺的百度指數用戶畫像,會發現她的女粉佔比明顯領先,從側面印證了「人間扳手」的名號。
另一個扮演著絕妙角色的,是伊能靜——她是浪姐這部家庭劇的主心骨。網友稱她「能媽」,節目中多處能看到她對隊友的操心和照顧。
伊能靜一邊給聲帶受損的白冰找藥,並告知她如何服用、怎樣保護喉嚨。另一邊又傳授金莎戀愛妙招,還掛著慈母笑看著五公選隊、投奔其他陣營的張含韻。
一對對以伊能靜為核心的母女CP,上演的不就是女兒在職場打拼陷入困境,然後母親伸出援手的暖心一幕嗎?
其實,粉絲嗑綜藝CP和嗑劇集CP投入的情感別無二致。只是藝術表現形式越接地氣且以女性為觀察樣本,這份真情實感便會幾何級放大。這也是為何《浪姐》不到收官那刻,新CP仍會層出不窮的原因。浪姐CP承載的,不只是表象上的娛樂大眾,還有諸多女性情感議題的探討。
組CP,高調配合or低調避嫌?
《浪姐》有一條隱蔽的娛樂圈階層鄙視鏈,製片人>演員>歌手>愛豆,對應的是30位姐姐在節目裡話語權的分級。
然而隨著節目一路發展,打破階層壁壘的現象露出苗頭。但這個質變的信號,並非依靠原有身份標籤的轉變來實現階層進階,而是姐姐們在原有領域是不是真的紅了。
據統計,《浪姐》播出至今,新增商務代言最多的是萬茜,新增時尚資源最多的是李斯丹妮。一些品牌方也瞄準了節目裡互動感較好的多位姐姐以小分隊形式為產品造勢,比如YSL香水找來在《浪姐》裡組隊三次的萬茜、李斯丹妮、黃齡做推廣。
不可否認,一些姐姐通過節目的確翻紅了。大眾認可的,除了她們在唱跳領域的進步,還有女性人格魅力的展現。組CP,無疑是產生1+1>2效果的捷徑。
在一些女性受眾眼中,《浪姐》的某個剖面,如同一部以GL為軸串起的情感劇,其充斥著的人工糖精,卻暗藏著越界的危險因子。其實,姐姐們之間的互動都屬於合理範疇,可加上CP濾鏡後被解讀成難以言喻的「曖昧」。由諸多變數醞釀的擦槍走火,極易反噬正主。
因在節目裡跟李斯丹妮互動頻繁的萬茜遭到網黑,彼此不得不在公開場合刻意避嫌,三公之後在微博再無交集,採訪時連對方名字都是「敏感詞」。甚至節目組在剪輯時強化了兩人的母子線,扭轉CP方向。
冷處理的方式讓CP粉只能夾縫找糖,這和追劇時「嗑CP一時爽,拆CP火葬場」的甜虐感覺高度一致。
正主避嫌的壓力,一方面還來自唯粉。尤其當段位不等的姐姐組CP時,《浪姐》的娛樂圈階層鄙視鏈會愈加凸顯,這也成為飯圈混戰的論據。上位圈姐姐的粉絲和下位圈姐姐的粉絲互相嗆聲對方在吸血,陷入無止盡的羅生門。
對某些CP粉跳出圈地自high的界線、舞到正主前,姐姐們的態度也是天差地別,有人視而不見,有人積極回應。
有十幾年深厚友誼的孟佳、王霏霏,幾乎把「佳霏貓」打上公屏,再續前緣的姐妹情深戲碼張力十足。在一公合作《大碗寬面》的孟佳、張含韻則組成「佳韻天成」,在上周五公個人戰正面對峙前,兩人在臺上擁抱撒糖。
金莎此前更是親自下場,官方蓋章「茜金一諾」,給CP粉注入二次創作的動力。但一些路人粉對這種戳破CP朦朧美窗戶紙的行為,並不買帳。
說到底,任何一件娛樂消費品都離不開買方賣方的交易市場,《浪姐》也不例外。節目製作方打造了一座女性天平,左邊是引人關注的姐姐,右邊是代表市場的女性受眾(包括粉絲)。
當天平一端的姐姐藉助節目槓桿受益時,如何保持平衡需要多方維繫。寵粉或虐粉,不過是當事人在權衡利弊後的最佳選擇,無形中也給《浪姐》這部30+女性情感劇書寫了跌宕起伏的情節。
結語
在周一加更的五公賽前晚宴,姐姐們終於又能圍坐在一塊,時而看著那些考古視頻笑作一團,時而發表充滿女性智慧的人生感悟。那一刻,鏡頭記錄下了屬於她們的美麗。
《浪姐》錄製以來,姐姐們共處100多天。如萬茜所言,這些朝夕相處的日子加固了她們的情誼,凝聚成團魂,這份體驗極其寶貴。
而今節目進入倒計時,我們最初對姐姐們扯頭花的刻奇已然落空。她們在節目設置的重重關卡下主動投入自我迭代的巨浪,彼此間朋友與對手的微妙情感在一場場激戰中調和升華。在《浪姐》這趟夏日限定逆旅,姐姐們的收穫絕對比付出要多得多。
身為女性主義浪潮的「弄潮兒」,參加節目的30位姐姐,尤其是走到最後的姐姐,必然要承受外界更為嚴苛的審視。但令人欣慰的是,屬於30+女性的自信和魅力被重拾,她們為自己撐起了明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