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報恩》:「馬太效應」下的愛情,是愛情裡最卑微的相處方式

2020-12-24 瑾瑜與我

除了向你自己證明你自己,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你自己@瑾瑜與我

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救了一隻橫穿馬路的貓。晚上,貓國的貓王找到你,對你說:「你今天救的那隻貓是王子,作為報答,讓你成為貓王子的妻子。代價就是永遠當一隻貓,不能再變回人類。」如果是你,你願意嗎?

貓的報恩

這個故事就是今天所要解讀的同為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電影《貓的報恩》,2002年在日本上映,成為當年最賣座的電影,票房收入達64億6千萬日元,在豆瓣的評分達到8.1分。作為宮崎駿老師的另一部作品《側耳傾聽》的番外篇,把裡面的貓爵士也搬進了《貓的報恩》這部影片中。

導演森田宏幸在訪談裡說," 按照吉田玲子(原作者)的設定,自然而不矯飾,她純粹而積極的待人,接物,並不會心有算計的表達自己,即便她犯了不少的小錯誤,但是這些是人生的必然.而她仍然努力的向前,我認為這很美好,而這種感覺正是我想放進電影裡去的…"

《貓的報恩》它不是一部氣勢恢宏的作品。,而且以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抓住觀眾的心。不再是一個奇幻的讓人嚮往的世界,而是發生在一個普通的少女的身上。而這正是《貓的報恩》獨特的魅力,它讓人感覺似乎奇蹟是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樣,一種更加童真的善良。

關於一個少女找回自我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是一個有著少女心事的高中生小春,她對自己的一切都不滿意但又缺少自律。很像青春期時的我,愛美但又不自律,傻傻的想像班上那個好帥的男生會喜歡這個平凡的我。

所以,一看到這個電影的開頭,我就立刻被這個情景給代入了進去。讓我不禁猜想,這到底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是一個少女開始自律後光芒萬丈的故事?還是一個帥帥的少年最終發現了平凡女孩的可愛,最終愛上她的故事?

待慢慢看下來,才發現講的是小春救了一個貓王子,而後貓國來報恩的一個令人忍俊不禁卻又讓人深思的故事。

影片以小春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將善良的美好,成長的誘惑和自我的治癒向我們完美的表達出來。影片中對自我的喪失這一主題的詮釋,表達了人在愛情中,為愛改變自我是可取的,但喪失自我是最卑微的做法。

少女懵懂的心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主題內涵,角色隱喻兩個方面分析一下這部電影。在第三部分,結合劇情,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為愛改變自己是可取的,但為愛喪失自我是最卑微的做法

在這部影片中,小春愛上的並不是青春帥氣的貓王子,而是救她於水火之中的貓男爵。或許,也不能稱之為愛,只是面對如此英雄又睿智的男爵,心裡有著一絲傾慕之情吧。

單純年輕的小春

小春:單純年輕,對愛情抱有幻想,內心卻又有點自卑女主角小春應該和很多正處於青春期的女孩都很相似,很單純,對還未到來的愛情總是抱有幻想:另一半是自己的英雄,睿智又聰明,時常能救自己於水火之中。

當小春跟隨胖胖來到貓男爵的面前時,已然是喜歡的開始。 來到貓王國知道要嫁給貓王子,他一直在心中問自己「我要不要乾脆變成一隻貓好了,可以每天躺在天堂般的草地上打盹,看起來沒有任何煩惱。」更重要的的是,如果變成貓,還可以在王子和男爵中選一個作為愛人。但如果自己是人,和男爵就不可能了。

從小春的心理活動可以看出,小春之所以想變成貓,一是貪戀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二是喜歡上了貓伯爵,想變成貓和男爵生活在一起。

英俊的男爵細膩又睿智

男爵:帥氣的外表下,有一顆睿智細膩的心貓男爵的形象是完美的,帥氣,睿智,同時又很細膩,滿足了小春對於白馬王子的幻想。正是因為他有能力救小春,才會讓小春對他產生情感。讓小春和他跳舞時,情不自禁的想:「要是我真的是一隻貓就好了,這樣我就可以和男爵在一起了。」

小春拒絕作為一隻貓去成為貓王國的王妃,就是等同於拒絕了作為一隻貓去愛男爵。而作為人,是永遠無法和貓男爵在一起的。

小春和貓男爵是處於不同的世界,不能因為愛男爵,就長出貓耳朵,貓尾巴,和貓一樣抓老鼠,愛吃魚。也不能因為愛男爵,就假裝開心地將這些並不喜歡的東西收下。這樣,小春就再也不是小春了。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愛情中,即使我愛你,我也不能為你而毫無條件的改變我自己。讓我變成我自己不喜歡的樣子,還要每天假裝開心的愛你。

可能有時候我們也會像小春一樣,在「他也喜歡我」的假象中迷失自我,忘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為了對方的喜好,而無限的改變自己。但這種改變永遠只是暫時的,如果你愛的人真的愛你,他會告訴你「做你自己就好。」

不要失去自我

人物隱喻:從片中的主要人物的隱喻來探究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現實世界的小春,代表的是真實的自我在現實世界中的小春,雖然總是迷迷糊糊,愛遲到,外表也不出眾。像許多青春期的女孩子一樣,嚮往帥氣的男朋友。但這恰恰是最真實的小春,雖然不甚完美,卻很可貴。

影片開頭,以小春的內心獨白開場。表明這個世界並不那麼完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煩惱,有可能你喜歡的人正在喜歡別人,日復一日的工作學習有些乏味單調。

但是,就因為這樣就可以變成一隻貓嗎?變成一隻完全不像自己的貓嗎?處於任何年齡階段的人可能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真實的自己並不是那麼美好,但你就要因此放棄自我,隨波逐流嗎?

現實世界裡的小春,是真實的小春

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貓王國,代表的是一個異己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被控制的,你無法擁有自己的時間和想法,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有香甜的魚,有柔軟的草坪,還有懶洋洋的太陽。不用思考任何問題,就這樣毫無追求的過完自己的一生。

從一開始詭異的音樂,清除野貓的氣焰囂張的貓保安。永遠笑嘻嘻,仿佛會讀心術一樣捕捉你的一念之差,便拿出來來脅迫你就範。以報恩為名,強行把小春帶入貓王國的國王,見小春不願如它所願便露出了真正的面目:不想做王子妃,那就做我的壓寨夫人吧。

宴席上一出出殺雞給猴看的戲碼,還有貓王國設置的機關,迷宮和高塔。這一切都是在告訴我們,失去了自我,這世界將會變得何其可怕。

小春剛被劫持到貓國的時候,還沒有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只是覺得貓國還不錯,又不用上學,不用思考問題,只要吃吃喝喝,躺著曬太陽就行了。

等到她看到在自己面前上演的一出出好戲,直到她慢慢長出了貓耳朵,手變成了貓爪子,才猛然驚醒,這不是我自己想要的一切。才終於意識到了危險,也明白了自己的底線。她不要變成一隻貓,她只要做她自己就好了。

貓國代表的是一個異己的世界

貓伯爵、胖胖、貓王子和貓侍女小美,代表的是清醒的自己,它們能掌控時間,掌控自己的人貓伯爵和胖胖雖同為貓,但它們的世界不同於貓王國的世界。它們有理性,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同樣的貓王子和貓侍女小雪,則是遵從內心的自由戀愛的隱喻。它們同樣是不會被權勢和地位所影響,能夠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和愛情。

影片中通過多重隱喻使觀眾能夠通過角色的對比,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了人性百態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不同的角色對應的是不同的對待人生的態度,將喪失自我後的惶恐和無措表現得淋漓盡致。

掌控自己的人生,就是掌控自己的時間

藉由《貓的報恩》,談談電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貓的報恩》雖師出報恩,但故事的深意遠遠不止在報恩這件事情上,這部電影更多的是關於成長的意義。

正如貓爵士所說: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掌控自己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過生活,但不要隨波逐流。在那些輕而易舉的事情前迷失了自己,而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放棄了體驗一切的機會。

愛情是美好的,但不是生活的一切

一,愛情是美好的,但不是生活的一切

當我們青春萌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嚮往甜甜的愛情,甚至我們可能會覺得愛情是生活的一切。

沉浸在愛情中的人可能會覺得很幸福,但愛情是很奇怪的東西,積極的愛情會讓你變得越來越好。但消極的愛情,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也有可能給你帶來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為對方全盤改變自己的愛情更會剝奪你的自主權,讓你變得不像自己。

就像小春一樣,為了想和貓伯爵在一起,想就這樣變成貓。但她忽略了:愛情即使再美好,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當小春一邊和帥氣的貓男爵跳著舞一邊想著「這種感覺從來沒有過!或許這樣下去當只貓也不壞」云云,不知不覺間她慢慢陷入了那個名為「安樂」恐怖的深淵

即使你是真的王子,而我也無法做你的王子妃,因為我並不是一隻貓。如果你要我變成一隻貓來愛你,我也就不再單純的愛你,因為我失去了自己,那個真實的愛你的自己。化作貓的我,只能是為了佔據你的愛而存在的一個幻象,它虛無縹緲且無枝可依,早晚會化為泡影。而且再難覓其蹤跡。

小春對男爵的愛是懵懂的

鄭爽在一次採訪中透露了說到了自己20歲的時候,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情了。她覺得自己的愛情就是生活的全部,其他的全都排在後面。

那個時候的鄭爽一直都在追求愛情,以至於忽略了很多其他的東西。拍完《一起去看流星雨》之後就和張翰在一起了,因為不自信,去整容,想讓對方更愛自己一點,結果也不曾讓對方更喜歡自己。

經歷過生活的洗禮之後,鄭爽明白工作其實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只有通過提升自己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一個人的愛情生活即使再豐富多彩,生命裡也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值得我們駐足珍惜,譬如親情,譬如友情,譬如自己高質量的生活。

居裡夫人曾說:「如果一個人把生活興趣全部建立在愛情那樣暴風雨般的感情衝動上,那是會令人失望的。」

愛情應是生活的錦上添花,而不是僅此而已。

男爵,我也許已經喜歡上你了

二,在愛情裡,我們的改變應該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迎合對方的喜好而改變

戀愛心理學中有一個「馬太效應」: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 馬太效應在戀愛中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多為自己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貓伯爵優秀嗎?優秀,睿智,細膩,但它不屬於小春的世界。無論小春變得有多像貓,終究不是真正的小春。

在貓國裡,永遠是和風細雨,永遠是太陽高照,永遠是歌舞昇平。但是那不是真實的世界,有煩惱,有痛苦的世界才是真實的,愛情亦如是。

「我們要學會為另一半改變自己,讓相處更和諧」這句話我們都常常聽說,但是很多人都說掌握不了那個度,很容易就變成了迎合對方。

薄伽丘有句名言:「真正的愛情能夠鼓舞人,喚醒他內心沉睡著的力量和潛藏著的才能。」

一份愛情的好壞,關鍵在於這份愛情給雙方帶來的是正面成長還是消極以待。

法國著名小說家喬治·桑曾說:「 那種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們升華並賦予我們力量的愛情,才能算是一種高尚的熱情;而使我們自私自利,膽小怯弱,使我們流於盲目本能的下流行為的愛情,應該算是一種邪惡的熱情。」

愛情應該是讓彼此過得更好,而不是過於

愛情同樣是一個得到與失去並存的過程,不計得失,安然處之

有些感情是註定無法長久擁有的,其實也不一定非要開花結果。即便是真的在生活獲得了象徵性的結果,但也可能會改變,消退甚至變壞。對於曾經有過的悸動,不如帶著一份欣賞和感恩去看待。

小春和男爵在患難中產生的微妙情感,美妙得就像晴朗的天空中微微吹過的秋風一樣。雖然沒有好的結果,但總算也不留遺憾了。

愛情之所以美妙,在於過程中的相扶與共。

就像巴魯和希達在找尋天空之城的過程中衍生出的患難之情;賑早見琥珀川和千尋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的相知相惜;月島雯和天澤聖司在追尋夢想過程中的相互鼓勵。也許最後都會暫時或永久的分開,但過程總歸是耐人回味的。

當代人面臨的愛情問題,可能會關乎房子,車子,錢款,是否能融入對方的家庭?價值觀是否相同?也許還有突如其來的家庭和工作變故,甚至是身體病痛或者無法言說的困難,可能所有的一切都和當初理想的愛情有所偏差。但我們無可辯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也收穫了一份美好的愛情,一份對於情感的體驗,學會了如何愛人,也學會了如何被別人愛。

而這部電影仿佛是在告訴我們,這樣的困惑是我們愛情成長的必經階段。小春最後的大徹大悟,也是我們每個人懵懂後必經的階段。看似突如其來,實則處處真實的成長之理。

愛情應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僅此而已

結語:

在吉卜力工作室和宮崎駿老師合作的電影裡,賑早見琥珀川和千尋,小春和男爵,琪琪和蜻蜓,還有巴魯和希達等等,他們的愛情故事永遠不會像歐美的童話故事那般,男女主角要激烈與命運抗爭,要誓死捍衛愛情,要甚至要拼盡全力如吸血鬼穿越數百年回到你身邊。如此這般,歷經千辛萬苦,王子與公主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宮崎駿不這樣講故事,男孩女孩,可能也並沒有最終在一起。而是那原本懵懂的少年少女,因有愛而找到自我。這就是吉卜力的童話,也是現實世界存在的美。

影片讓我們相信愛情的美好,也明白堅持自我的重要。正如電影中有一句臺詞:「你應該要學著做你自己,面對真實的自我,只要做到這一點你就什麼都不用懼怕。」

我是,左手帶娃,右手寫作,專注情感與育兒。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交流。

如果你是小春,你會想像貓一樣每天沒有煩惱的生活還是繼續現在的生活呢?

相關焦點

  • 《貓的報恩》:「馬太效應」下的愛情,是愛情裡最卑微的相處方式
    作為宮崎駿老師的另一部作品《側耳傾聽》的番外篇,把裡面的貓爵士也搬進了《貓的報恩》這部影片中。導演森田宏幸在訪談裡說,&34;《貓的報恩》它不是一部氣勢恢宏的作品。,而且以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抓住觀眾的心。不再是一個奇幻的讓人嚮往的世界,而是發生在一個普通的少女的身上。
  • 狐妖媚,貓報恩,《美人皮》裡的這隻貓妖讀懂了人間的愛情
    自古以來,媚,妖,美都習慣以狐狸來比喻,不論是妲己,還是魅惑君主的貴妃,這些妖的真身都是狐族;但在這部電影裡,貓終於也美了一回,這裡這個愛上凡人,報恩凡人的妖是一隻貓,都說貓是有靈性的,九條命,多次變身鏡頭更是直接特效成貓臉人身,讓人看得一驚,正在家裡擼貓的小夥伴們千萬別害怕。
  • 貓的報恩
    嘎哈說,別看他平常非常膽小,受欺負,但只要吃飯的時候他就變了個貓似的,吃得特別快,還會發出護食的聲音。但你只要把食物從嘴邊拿走,他就又恢復慫樣,另外它睡覺會打呼,小小的身子,但是呼嚕聲特別大的那種 。·  正  ·  文  ·  來  ·  啦  ·今天上海陰,似乎一天中的早晨是最容易影響心情的。
  • 什麼才是愛情最合理的方式,要不要做感情裡薛丁格的貓
    03要不要做感情裡薛丁格的貓「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實驗。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的放射性物質。在感情裡,你以為這隻「貓」很可憐,正在面臨生死的考驗,其實最可憐的是做實驗的人,他們不知道結果,只能一直在等待,在猜忌,做很多假設性的推斷。只要盒子沒有打開,就一直等下去。一旦打開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那該多麼的殘忍。那你是否還要做感情裡那隻薛丁格的貓呢?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愛情裡,不要讓自己那麼卑微.
    愛情,讓人幸福。但有的愛情,也會讓人變得卑微。愛情需要兩個人勢均力敵,一旦愛得不均衡、不對等,愛得更多的那一方,就有可能在付出和期待回應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卑微。可愛情,不需要卑微的討好。一旦在愛情裡變得卑微,就是失去愛情的開始。
  • 《有翡》:周翡的成就,絕不僅僅是馬太效應這麼簡單
    她的好運一部分是因馬太效應發揮了作用,一部分是憑她自己的俠膽義膽聚攏來的人脈資源。世紀 60年代,著名的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首次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個很殘酷的效應,由於累積和機會的作怪,才使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周翡有一個四十八寨大當家的母親。
  • 關於愛情的8個心理學知識
    掌握別人的心理,有助於自己在愛情中如魚得水,收穫愛情。關於愛情的8個心理學知識,你要儘早了解。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投入越多,在對方眼裡就是一種討好。在感情裡,討好對方不僅會失去自我,還會讓對方高高在上,不把你放在心上,因為他知道你非他不可。
  • 愛情裡的「棄貓效應。」
    你聽說過「棄貓效應」這個詞嗎?被丟棄過的貓咪,再被人撿回家,會乖得不得了,因為它害怕被再次丟棄。這被稱之為「棄貓效應」。青春年少的時候,我也談過一次特別卑微的戀愛。那次他同意留下了,可我發現我再也沒法像之前那樣跟他相處,在我們的這段關係裡,我變得越來越卑微,說話做事也越來越小心謹慎,我害怕自己哪裡一句話不對了他就會不開心,就會不要我了。其實感情到了這一步,已經沒救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很愛他,捨不得離開他,不能接受他終有一天會離開的事實。
  • 朱丹和周一圍的愛情裡,到底誰更卑微?
    對於這對夫妻的感情生活,網友評價最多的就是他們的相處模式,吃瓜群眾好像一定要搞清楚,他們倆之間到底誰更「卑微」?朱丹自詡自己是「智慧的女人」,看到老公給臺階就懂得順勢而下,但很多人卻認為這是周一圍的「權力控制」,是他對朱丹的「命令」,就連李誕也忍不住感嘆「朱丹太卑微了」。
  • 馬太效應與借錢邏輯
    馬太效應源自《聖經》中一則小故事,說的是窮者恆窮富者愈富的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經濟學解讀是資本喜歡向富集的一端扎堆,越有錢的,越是說明他的投資理財等財富處理的正確性。其造成的社會影響就是馬太效應,富者恆富。那麼對窮者而言,其思想和行動,都會受到現實局限,往往陷入過度節儉的思維怪圈,消費量和消費水平,都選擇最次的,讓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來彌補經濟上的拮据感,生活落差感越發增大自身能力不信任感。
  • 警惕愛情裡的「暈輪效應」
    這種不斷衝動迷戀的背後,其實印證了一個心理學定律-暈輪效應。本文接下來要談的,是《八駿圖》中關於感情裡容易出現的的「暈輪效應」,以及在愛情中,我們如何避免暈輪效應所帶來的愛情「盲區」。03暈輪效應對我們愛情的警示1.你的眼界越寬,就愛的越真話劇《戀愛的犀牛》裡,馬路是一名犀牛飼養員,他偏執的愛著美麗性感的明明,然而明明僅僅把他當做另一個人的影子,一直拒絕馬路。
  • 【一可看片兒】《貓的報恩》
    貓的報恩《貓的報恩》(貓の恩返し)是吉卜力工作室2002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故事改編自漫畫家柊葵的漫畫。想的美,貓主子豈是卑微愚蠢的地球人能當的。不可思議的奇幻故事開始了~小春在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不顧危險,救下了一隻橫穿馬路的貓咪。那隻被小春所救的貓咪,竟然會以人類的姿態行走說話。它不但向小春表達了謝意,並保證會報答她的恩情。
  • 愛情中藏著的那些心理學,你是哪一種?
    有人說愛情觀就是自己在愛情中的底線和原則。每個人對於愛情都有著自己的一種思考方式,但是無論你是哪一種,都代表了你的某一種心理學。在每個人的社會狀態中,愛情其實包含著最多的心理學知識。很多你以為的潛意識,其實都不過是心理學的一種表現。知乎中就有這樣一個話題:有哪些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
  • 凡勃倫效應證明:愛情,聯繫多了,也就淡了
    這正是愛情中的凡勃倫效應——愛情,聯繫多了,也就淡了。什麼是凡勃倫效應?在購買商品時,消費者會因為商品的價格偏高而認為它的質量較好,從而增強了購買的欲望。對於價格較低的商品,並不會因為它的低廉而多看幾眼。
  • 《道德經》和《聖經》裡都出現的一句話,馬太效應的正反饋成功學
    馬太效應 《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個就是馬太效應。 身邊的馬太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種情況,只要獲得一點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進而能夠擁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
  • 《貓的報恩》:從三個層面解讀「報恩」的含義及影片的現實意義
    影片的誕生是因為有一個主題樂園找上宮崎駿所屬的「吉卜力工作室」,想製作一部關於「貓」的主題短片,於是宮崎駿就有了把《側耳傾聽》中的貓男爵放進去的構想。在一個放學的傍晚,高中生小春在路邊救下一隻小貓,從此開始了一個名為「報恩」的故事。
  • 愛情效應
    劇名:愛情效應類型:愛情,校園集數:3集語種:泰語泰劇愛情效應是根據泰國網絡小說《The Effect》改編而成。Keng是這所學校裡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大帥哥,不僅學習厲害各方面都非常優秀。Shin是一個不善於交談的大一新生,經常最好的朋友Pramote待在一起。
  • 《步步驚心》「一心向九爺報恩」的玉檀,愛得卑微,結局意難平
    而結局最令人心疼的當屬若曦的好友玉檀,她由演員葉青飾演,出身卑微,經歷坎坷,一心向九爺報恩,愛得卑微,最後被成為皇上的四爺處以蒸刑,還給若曦留下了一封親筆信。卑微的身世,讓還是個孩子的她毫無選擇,只能選擇奮力一搏。原本腹黑又狠心的九爺,看到了眼前驚人的這一幕,也不免心生憐憫之心,於是幫了玉檀一把,讓她還叮嚀玉檀注意看好那一張銀票。但號稱「毒蛇老九」的九阿哥並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機關算盡,冷血無情,雖然厚待了玉檀,卻也是看中了她的價值。
  • 為什麼宮崎駿電影大都有貓?側耳傾聽和貓的報恩裡的貓是一樣的嗎
    第二,據說這隻貓是唐代使者帶回的,所以養貓的人都是當時的貴族。貓也是高貴氣質的象徵。第三,日本人認為貓特有的懶散、悠閒的氣質可以給日常的高壓生活帶來舒適。加上宮老人本人也很喜歡貓,所以作品中貓的出現率很高。吉卜力工作室裡有一個貓王同時出現在《側耳傾聽》和《貓的報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