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017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觀看指南
東方網記者解敏、實習生汪偉秋6月22日報導:「看電影和放電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看電影是一個安安靜靜欣賞的過程。而放映電影則要站在所有人的背後,通過放映窗去觀察、監控,耳邊只有轟隆隆的機器聲。」上海影城六廳,是一個普通觀眾平日裡較少機會接觸的小廳。這一天,放映員林斌要在這裡為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看片專場放片,或許這之中就會誕生一部金爵獎獲獎影片。
電影節期間 每天只睡5小時
導演們在影院裡看片的時候,林斌全程都要靜候在黑暗、狹小的放映室裡。每隔十幾二十分鐘就要去看一下機器是否正常,如此循環。同時,他手邊的對講機也在不停地發出聲響,別的影廳裡同步放映著電影節的其他影片,有需要的時候,他就要立刻去協調。
今年,上海影城在電影節期間放映影片場次超過200場。放映員每天的工作都是從今天的前一天開始計時的,影片的拷貝和秘鑰要確保提前1-2天到達放映員手中,此後放映員要將影片拷貝和影片密鑰及時載入電影伺服器,並驗證其可用性。數位化放映的只要將影片文件下載到數字放映機裡就可以放映。但放映員的工作遠不止點擊、播放那麼簡單。
「這10天裡,我們影城9位放映員全部上崗,一天也不休息。當天正常放映約在11點結束,有的更晚。結束之後,還要檢測第二天要放的片子,解決當天放映中遺留的問題。而第二天一早7點就要到崗,開始當天第一部影片的試映,這也是一個電影放映員每天工作必經的工序。檢查好影片和聲音才能夠放給觀眾。
一旦檢測出問題,如果是影片本身的問題,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與電影節組委會溝通。而硬體問題則要靠硬體廠商的技術人員來解決。電影節期間,硬體供應商的技術人員每天都會在影院現場提供技術支持。林斌說,其實正式放映中出現狀況的概率很少,但數位化的東西永遠都有未知風險。死機的現象也是偶爾會發生的,一旦出現只能重啟機器。這時就需要跟觀眾說明,是設備問題,請大家諒解。
《阿凡達》帶來的衝擊
林斌回憶起自己的入行經歷時說,2005年當時只是因為影城放映員崗位缺人,他才從別的崗位上調了過來。對放映工作幾乎沒有了解,完全靠師傅一手一腳帶著摸索前行。入行12年,今年他拿到了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業電影放映員技能競賽的全國第一。
剛開始的時候每年電影節期間有很多片子還是用膠片播放的,那時候拼的是體力和技術。每部膠片電影的放映前都需要經過出庫、搬運、放映員檢查、裝膠片、換拷貝等一系列手工操作,流程繁瑣、成本也非常大。有些經典老片本身就存在膠片老化的問題,銀幕上還時不時會出現噪點、劃痕。放映時必須有人跟片看守,並注意散熱。
2009年,影片《阿凡達》的衝擊讓林斌至今記憶猶新。那年,一群「藍皮人」迅速刷新了世人對於3D和視效的認知,也開啟了電影產業的3D「瘋潮」。當時,由於3D《阿凡達》無法用傳統的膠片放映機放映,包括上海影城在內的國內電影院不想錯過商機,迅速更新了自身的放映設備。《阿凡達》熱潮催促著電影院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膠片放映到全面數字放映的轉型。從那時起,影城的數字機逐漸多了起來,在使用上也方便了很多。
電影的數位化,讓過去裝膠片、換拷貝的手藝操作,變成了如今指尖上的一個動作。近年來,先進的影院作業系統更是大幅削減了放映員的人力成本。以前兩個人才能幹的活,現在不僅一個人能搞定,而且在非電影節時段,一個人還能負責好幾個影廳。
今天的放映員到底需要哪些技能
僅僅幾年的時間,林斌親歷了電影放映技術的幾輪改革,目送著一批老的電影放映從業者被淘汰。但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影院數量急速擴張,也導致了從業人員始終緊缺。針對電影放映人員的技能培訓其實很少,很多時候都要依靠自學和在工作中摸索。「我們這個行業吧,工資不高,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嘛你也看到了,願意幹的人真的不多。」
林斌說,把電影放好,並非簡單地機器調試,這是一項整體的服務,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這次在全國電影放映員技能大賽中與來自全國各地的58名電影放映員同場競技,最終拿下了第一,對他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比賽中,理論與實踐並重,注重新技術發展,涉及考評項目包括放映機故障排查和處理、播放伺服器故障排查和處理、放映機日常維護、播放伺服器日常操作與維護等,集中考驗了放映員的專業技能、臨場心理素質與日常工作習慣。
很多工作在被機器替代,技術的改革讓電影放映的操作含量下降了,但對放映員的個人素質要求卻越來越高。作為一個電影放映員,要保證每一場電影放映的質量是好的,必須有能力判斷影院的影像顏色是不是對的,聲音有沒有問題,如果產生問題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判斷問題出在哪裡。
快到中午吃飯時間,同事給林斌捎來一個外賣盒飯。作為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主會場,上海影城的放映強度可想而知。林斌說,從他2005年開始幹放映員這份工作至今,已經習慣了每年的「電影節高壓季」時間。來不及與記者多聊幾句,很快下一場影片又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