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窗風景 當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放映員在做什麼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專題:2017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觀看指南

東方網記者解敏、實習生汪偉秋6月22日報導:「看電影和放電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看電影是一個安安靜靜欣賞的過程。而放映電影則要站在所有人的背後,通過放映窗去觀察、監控,耳邊只有轟隆隆的機器聲。」上海影城六廳,是一個普通觀眾平日裡較少機會接觸的小廳。這一天,放映員林斌要在這裡為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看片專場放片,或許這之中就會誕生一部金爵獎獲獎影片。

電影節期間 每天只睡5小時

導演們在影院裡看片的時候,林斌全程都要靜候在黑暗、狹小的放映室裡。每隔十幾二十分鐘就要去看一下機器是否正常,如此循環。同時,他手邊的對講機也在不停地發出聲響,別的影廳裡同步放映著電影節的其他影片,有需要的時候,他就要立刻去協調。

今年,上海影城在電影節期間放映影片場次超過200場。放映員每天的工作都是從今天的前一天開始計時的,影片的拷貝和秘鑰要確保提前1-2天到達放映員手中,此後放映員要將影片拷貝和影片密鑰及時載入電影伺服器,並驗證其可用性。數位化放映的只要將影片文件下載到數字放映機裡就可以放映。但放映員的工作遠不止點擊、播放那麼簡單。

「這10天裡,我們影城9位放映員全部上崗,一天也不休息。當天正常放映約在11點結束,有的更晚。結束之後,還要檢測第二天要放的片子,解決當天放映中遺留的問題。而第二天一早7點就要到崗,開始當天第一部影片的試映,這也是一個電影放映員每天工作必經的工序。檢查好影片和聲音才能夠放給觀眾。

一旦檢測出問題,如果是影片本身的問題,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與電影節組委會溝通。而硬體問題則要靠硬體廠商的技術人員來解決。電影節期間,硬體供應商的技術人員每天都會在影院現場提供技術支持。林斌說,其實正式放映中出現狀況的概率很少,但數位化的東西永遠都有未知風險。死機的現象也是偶爾會發生的,一旦出現只能重啟機器。這時就需要跟觀眾說明,是設備問題,請大家諒解。

《阿凡達》帶來的衝擊

林斌回憶起自己的入行經歷時說,2005年當時只是因為影城放映員崗位缺人,他才從別的崗位上調了過來。對放映工作幾乎沒有了解,完全靠師傅一手一腳帶著摸索前行。入行12年,今年他拿到了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業電影放映員技能競賽的全國第一。

剛開始的時候每年電影節期間有很多片子還是用膠片播放的,那時候拼的是體力和技術。每部膠片電影的放映前都需要經過出庫、搬運、放映員檢查、裝膠片、換拷貝等一系列手工操作,流程繁瑣、成本也非常大。有些經典老片本身就存在膠片老化的問題,銀幕上還時不時會出現噪點、劃痕。放映時必須有人跟片看守,並注意散熱。

2009年,影片《阿凡達》的衝擊讓林斌至今記憶猶新。那年,一群「藍皮人」迅速刷新了世人對於3D和視效的認知,也開啟了電影產業的3D「瘋潮」。當時,由於3D《阿凡達》無法用傳統的膠片放映機放映,包括上海影城在內的國內電影院不想錯過商機,迅速更新了自身的放映設備。《阿凡達》熱潮催促著電影院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膠片放映到全面數字放映的轉型。從那時起,影城的數字機逐漸多了起來,在使用上也方便了很多。

電影的數位化,讓過去裝膠片、換拷貝的手藝操作,變成了如今指尖上的一個動作。近年來,先進的影院作業系統更是大幅削減了放映員的人力成本。以前兩個人才能幹的活,現在不僅一個人能搞定,而且在非電影節時段,一個人還能負責好幾個影廳。

  今天的放映員到底需要哪些技能

僅僅幾年的時間,林斌親歷了電影放映技術的幾輪改革,目送著一批老的電影放映從業者被淘汰。但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影院數量急速擴張,也導致了從業人員始終緊缺。針對電影放映人員的技能培訓其實很少,很多時候都要依靠自學和在工作中摸索。「我們這個行業吧,工資不高,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嘛你也看到了,願意幹的人真的不多。」

林斌說,把電影放好,並非簡單地機器調試,這是一項整體的服務,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這次在全國電影放映員技能大賽中與來自全國各地的58名電影放映員同場競技,最終拿下了第一,對他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比賽中,理論與實踐並重,注重新技術發展,涉及考評項目包括放映機故障排查和處理、播放伺服器故障排查和處理、放映機日常維護、播放伺服器日常操作與維護等,集中考驗了放映員的專業技能、臨場心理素質與日常工作習慣。

很多工作在被機器替代,技術的改革讓電影放映的操作含量下降了,但對放映員的個人素質要求卻越來越高。作為一個電影放映員,要保證每一場電影放映的質量是好的,必須有能力判斷影院的影像顏色是不是對的,聲音有沒有問題,如果產生問題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判斷問題出在哪裡。

快到中午吃飯時間,同事給林斌捎來一個外賣盒飯。作為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主會場,上海影城的放映強度可想而知。林斌說,從他2005年開始幹放映員這份工作至今,已經習慣了每年的「電影節高壓季」時間。來不及與記者多聊幾句,很快下一場影片又要開始了。

相關焦點

  • 農村電影放映員的半個世紀情緣
    庫爾班·尼亞孜是齊滿鎮電影放映員,從1971年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以來,五十年如一日,累計放映電影2萬場次,受益群眾400萬人次。小時候,因為農村文化產品稀缺,電影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文化產品。為了看電影,很多人常常連晚飯都來不及吃,夏天身上被蚊子咬得都是疙瘩也無所謂。「赤腳跑幾十公裡去看電影也是經常的事。
  • 少年時,我們一起看電影的日子
    但我最喜歡看電影,那場面特熱鬧,尤其是跟著大人去外公社的大隊看電影。記得晚上去得最遠的地方是韓莊閘壩南邊一塊空地上看《地道戰》。我最喜歡聽到廣播裡大隊書記的喊話:廣大社員同志們!廣大社員同志們!今晚咱大隊放電影,電影叫……每當這晚,人們早早喝過湯收拾好,左鄰右舍地吆喝著,扛著長凳的,肩挎椅子的,手裡掂著小馬扎的,也有空著手說到那裡站著看的。
  • 在部隊我是放映員
    ,後來我才知道,調我來學習是假,真正的目的就是調我到宣傳股當放映員,我還在新兵連訓練的時候,呂清來股長就來考察過我,只是那個時候我還是個新兵,我還清楚的記得,呂股長對我說,你多大了,我說,二十歲了,隨後呂股長又說,還年輕。
  • 電影放映員為何是「農村八大員」?張藝謀《一秒鐘》都向其致敬
    圖註:上世紀的露天電影院在電影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很少有人有機會去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睹電影的風採。在當時要成為電影放映員,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根正苗紅,其次要多才多藝;有些電影還要放映員在旁邊念旁白,做解釋,幫助老百姓更好的理解電影。這種由電影放映員和電影共同構成的露天電影院,也成為了中國人獨有的共同記憶。
  • 打破常規,以「偷窺」的形式來看這部電影《後窗》(中)
    在看過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後窗》之後,我仍然有「揮之不去的恐懼」。(由於分為上中下篇,若有小夥伴沒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觀看第一篇的文章哦~)順便說一下,這部電影還討論了新舊婚姻觀念。即使沒有說清楚,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也已經清楚地解釋過,傑弗裡斯是一個冒險的人,他不願意做任何事,但只能因為受傷而在家休息,這是故事發生的先決條件。此外,電視在那個時代沒有普及也是一個前提。如果有電視的話,就不會介意處理附近發生的事情了。
  • 沒有電影院的日子,放映員的工資都快拿不到了
    老方坐在那裡,看著什麼時候走字幕,什麼時候開場燈。把所有的流程都調好。看著一切準備就緒,畫面的顏色、字幕都正常了,下一場電影又要開始了。他必須趕緊跑到下一場電影的放映廳機房。好不容易所有的影廳都放上片子了,他還要巡廳,「就是每個廳進去,再看兩三分鐘。」一個人在好幾個廳之間,來回穿梭,跑來跑去。在電影院這些年,老方幾乎每一部電影都看過。
  • 後窗放映 057 | 相依相惜的麥路人
    2019年來,我們力爭為文藝影迷帶了精準的選片與最大的福利,希望您能喜歡。我們呈現的「菜單」請看文末。你有多久沒有在影院看一部純正香港風味的電影了?我想了又想,真的很久了。      從「後窗看電影」到「後窗放映」,從1998年到2013年再到今天,從線上到線下,主旨未變,只是為同一個房間多開一扇新的窗子,以期使它更加明亮。
  • 旁白 | 柒姑娘x希區柯克《後窗》:以電影窺視電影
    他嘗試用電影喚醒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希區柯克,就像走進一個瀰漫著窒息般黑色氛圍的房間。《後窗》有意思之處在於,它巧妙運用電影去揭示了電影是什麼。一直以來電影是以電影作為畫框、以電影作為窗口兩種觀點來進行闡釋的。二者主要區別在於對電影取鏡所產生的遮擋關係的理解:畫框是封閉的,窗戶是開放的。人的眼球觀察到的世界是立體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影像(在己影像)。
  • 電影放映員的消失
    這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我們是否會遺忘這種缺席的介入?我們今天與銀幕的關係是否會喚起我們對放映員這一職位的記憶? 或只是徒有其名?分析其職業記憶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了解當代的現狀。「電影的歷史從不是線性的,更多的是在交叉,展開,反覆,殘留中發展。如同我們使用搭扣或是虛擬電路。
  • 吳忠的露天電影放映員
    12月3日上午10時天空中又飄起了雪花位於青銅峽市小壩鎮新林村村部的放映廳61歲的張洪福正調試放映機他的前面,近百雙聚精會神的眼睛齊刷刷盯著四五米開外的熒幕上面正播放著電影《紅海行動》「我當了45年放映員
  • 活動回顧|環球影城探索「小黑屋」裡的秘密,成為一名小小放映員
    影院神秘「小黑屋」裡有什麼秘密呢?
  • 不是偷窺,我在破案,希區柯克懸疑經典《後窗》回顧
    《後窗》是希區柯克1954年拍攝的一部懸疑驚悚片,在他所有作品中也屬上乘之作。全片場景比較單一,只是一間公寓的一個房間,擴展的場景也只是由這個房間後窗看出去的一片視野。好多人說《後窗》所表現的其實是觀眾和電影的關係,看電影也是一種偷窺,就像男主角透過窗戶觀察鄰居的生活一樣,觀眾看電影其實就是一個偷窺的過程,只不過男主角偷窺的媒介是後窗,我們是通過屏幕。
  • 《後窗》當你在凝望深淵的同時,深淵也在凝望著你
    大家好, 我是帶你們看電影的,樹懶看看~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後窗》,這部電影是希區柯克晚期的一個代表作品。這部電影名為《後窗》蘊意著窗雖緊閉,打開後窗,將會見到另一個被我們所忽視的世界。形象的挖掘出每個人內心深處對他人進行窺探的心理,通過對人物心理細緻入微的刻畫,通過諷刺性的幽默和巧妙的設計,劇情的帶動感很強,事實上本片的主角同我們一樣都是電影的觀看者,是他用他的視覺來牽動我們的內心。
  • 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為一個農村電影放映員辦起一場電影節
    曾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的國家一級演員嶽紅、在《遵義會議》飾演「周恩來」的特型演員劉勁、中國內地女演員林妙可……9月25日,一大波明星聚到浙江省嘉興市海寧許村鎮一個不曾讓人知曉的村子來,參加一場以農村電影放映員徐九斤名字命名的
  • 從《後窗》「看」的藝術中,試析文學創作中的「代入感」
    不過,在我看來,希胖的電影還是有一個共同點的:無論是《驚魂記》,還是《西北偏北》,抑或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後窗》,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關鍵主題——「看」的力量!而今天,我們就從《後窗》「看」的藝術中,來談談文學創作中的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環節——代入感。01,什麼是「看」的藝術?什麼是代入感?希區柯克曾經說過:「是人都愛偷窺,這是我們的天性!」
  • 電影放映員:80年代的鐵飯碗,一人工資全家吃飽,如今風光不再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也延伸了一些當時的鐵飯碗工作,電影放映員便是其中一個崗位。電影放映員在我們現在看來根本就不存在了,伴隨著當前社會網際網路的興起,我們可以隨手通過智能產品觀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影片、電視。除非去電影院看電影才有可能出現電影放映員,電影放映員在現在來說就是社會比較底層的一個工作,談不上鐵飯碗之說。
  • 後窗放映 077 | 野性之外,更有靈性.
    2019年來,我們力爭為文藝影迷帶了精準的選片與最大的福利,希望您能喜歡。我們呈現的「菜單」請看文末。在2019年的「海上影展」上,我選擇了孫傲謙導演的《少年與海》將作為影展的壓軸閉幕片,它曾入圍第24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提名第3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影展之最單元最受歡迎影片。
  • 後窗放映 083 | 三吉彩花要與你跳舞啦
    眾所周知,【後窗放映】在南京,最初的BBS論壇也是南京的「西祠胡同」。
  • 【放映員】堅守在惠民電影放映一線37年的放映員趙代亮
    這位老人名叫趙代亮,他不僅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大夫,還是一位有著37年放映經驗的電影放映員。趙代亮出生於1962年,奉節縣康樂鎮土坎村人,14歲那年因一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與電影結緣,經過努力,他從影迷變成了放映員,他常發感慨說:「是電影讓他的人生更多彩更幸福更圓滿。」趙代亮5歲時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變形,肌肉萎縮,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 看電影,兒時的快樂時光
    那時候人們都很窮,又沒有通電。人們的娛樂活動很單調,除了收音機之外,最讓人興奮的就是村裡放電影了。特別是我們這些小孩,簡直把它當成了頭等大事,要是不小心錯過了,說不上有多麼懊惱了。那時候每個鄉有一臺放映機,配一名放映員。全鄉二十多個村,按順序逐村放映,農忙時節或天氣不好的時候不放。所以每個村要一兩個月甚至更久才能輪到放一場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