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我們一起看電影的日子

2020-12-22 愚伯的自留地

文:清荷

圖:來自網絡

宅家的日子,我和老公每天重複著相同的節奏,各自抱著手機陶醉其中。有時我在蘋果平板上看電影,畫面是那麼的清晰,又沒有廣告,常常看的我忘了星辰,淡了歲月。看到精彩處不覺自言自語,或者和老公就電影內容發表下評論,但老公卻很少回應。

清冷的局面令我很是嚮往小時候看電影那個熱鬧的場面,那才叫看電影來,看到激動處,指手畫腳,又嚎又叫,唾沫星子濺出幾丈遠,嘰嘰喳喳一片。

小時候,莊上最常見的是唱大鼓說評書,彈揚琴演大戲。但我最喜歡看電影,那場面特熱鬧,尤其是跟著大人去外公社的大隊看電影。記得晚上去得最遠的地方是韓莊閘壩南邊一塊空地上看《地道戰》。

我最喜歡聽到廣播裡大隊書記的喊話:廣大社員同志們!廣大社員同志們!今晚咱大隊放電影,電影叫……每當這晚,人們早早喝過湯收拾好,左鄰右舍地吆喝著,扛著長凳的,肩挎椅子的,手裡掂著小馬扎的,也有空著手說到那裡站著看的。熙熙攘攘著走向學校,和別的村子走來的人打著招呼:喝過湯啦!來看電影啦!說著拉著湧向早已拉好影布的學校操場。

孩子們早早地拿起板凳,拉上放著蓆子、被子的平車在操場上撿最佳位置,布好了他們的"觀眾席"。還有的用腳劃個圓圈,放塊磚頭。去晚了的只能在看不清的遠處眺望,或者影布的背後看了。在影布背後看,進入視線的是反向的,讓人費一番思想才能理解。

電影放映前的那段時間,是晚來得找佔位置的最熱鬧的場景:「小二,你在哪裡?」人群裡有人揮舞著手應聲:「這裡這裡!」有人蹦跳著從那邊過來,從那邊過來……操場上人聲喧囂。

直到放映員把那一束白光射向影布,人們才自覺地安靜下來,專注地看向前方。這時常常會看到影布上出現一兩個放大的"小貓爪″,那是調皮的小孩子在放映機前故意來回晃動,炫耀自己。

那時電影的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就像現在的廣告,是播放一些農業知識,小孩子是不怎麼喜歡看的,等漸漸長大後,我才想到,這樣的"廣告″才是農村放電影的宗旨。第二部分是正片,這些正片是我們小孩子最嚮往的,例如《南徵北戰》《上甘嶺》等。但令人掃興的是正看得起勁時,放映員這邊來上幾句乂X請到XX地方去,有人找你,或者,ⅩX醫生,聽到後請立即到醫務室來一趟。打斷了隨著電影的播放產生的遐想。

我喜歡看電影,特別喜歡看戰鬥片《小兵張嘎》和《鐵道遊擊隊》啦!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把影片中正義的一方稱為"我們這邊的",而另一方統統稱為"日本鬼子那邊的"。我們會為這邊的勝利而歡呼,也會因那邊的偶爾取得的暫時勝利而大罵。

我們模仿著電影中吹衝鋒號響起"同志們,衝呀!」的樣子,在小狼的帶領下的啦啦隊也高叫著「衝呀!衝呀!」帶動了大部分小孩站起來右手高高舉起附合著衝呀,場面甚是感人。

其實,不光是我們小孩子,就連大人也很投入,剛剛上映的《白毛女》,在我們大隊連放了幾遍,每次播放時操場上都會擠滿很多人,一次在播放到黃世仁帶領著狗腿子追趕喜兒時,一群老大娘頓時義憤填膺,破口大罵。竟有一位情緒激動的大嬸拿起板凳罵著:"砸死你這個老東西!"說著就要砸向影布,幸虧被人制止。

當電影結束了,意興未盡的孩子坐在那裡捨不得離開。大人不得不拉起他「該走啦!你沒看見都出"完"字啦!」孩子才一步三回頭地跟著大人離開操場。月光下,有的小孩一手揉著瞌睡的眼、一手被大人牽在手中。有的大人,一手抱著熟睡的孩子,一手拿著板凳,也有人喊「xx上哪去了,別摸迷了。」……

漸漸地,熙熙攘攘的操場上只剩下辛苦的放映員同志亮著燈拾掇工具,當發動機停止了聲響,學校的操場上又恢復了安靜。

也有一種電影是放映員把光束投放到對面的牆壁上,我曾經在我們公社的禮堂裡看到過這種牆影。提起禮堂,我想起初三時我們第一次看《紅衣少女》就是在公社禮堂放映的。那時是免費的,好多學生,座無虛席。

那個時候,也有富裕人家在兒子結婚時在自己家門口放映電影的,更有為慶祝自己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在莊上放映的。我本家的侄子考上北京大學時在他家門口連放了三夜電影,以激勵後來人。

每個公社都有電影隊,在各大隊循環播放。每當鄰近大隊播放時,喜歡看電影的我們,第一時間便三五成群地邀在一起前去觀看。第二天向莊上的人炫耀,噴得雲裡霧裡,那種自豪感我深有體會,看到她們都聽的一楞一楞的,我也萌發出一種飄飄然的感覺。感覺自己成了中心人物,心裡甭提多高興啦!

那時去更遠些的地方看電影,我也會跟大孩子去的。但常常是因為消息不準泡了黃湯,回來的我們並沒有因為看不到而喪氣,我們稱這種電影叫"白跑戰役磨鞋底」。沒去的說我們看的「白跑累蛋」哈哈!

那次我跟大點的孩子們去鄰近一個公社看電影,誰知竟真的白跑一趟,來回十好幾裡地的路上,十幾個人為一部電影爭著,說著,高聲討論著,很快回到莊上。卻鬧出了一個笑話,一位和我們同樣遭遇的鄰莊上的人,光顧著和我們爭論來,經過他莊上時竟忘了回家,一直跟過來了。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電影也幾乎不再放映了。十幾年前我們村放電影宣傳片,除了幾個湊熱鬧的,可以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門可羅雀」,來顯示場面的冷清。用一些老人的話就是:想看啥手機裡都有,電視都不看啦,誰還稀罕電影?

宅家的日子,於我來講,是個懷舊的日子,那種無憂無慮,滿腔熱血為祖國的時光是那麼令人回味,它激勵著我在生活中堅強,奮發。

相關焦點

  • ◆速遞【《愛我就陪我看電影》製作特輯 吳鎮宇等眾星回憶《一起看電影的日子》】
    五一檔全明星愛情喜劇《愛我就陪我看電影》片方發布一款《一起看電影的日子》製作特輯,明星與觀眾溫情追憶看電影的故事。吳鎮宇:以前是爸爸帶自己看電影,現在是自己帶費曼看從路人甲到金馬影帝,電影是吳鎮宇生命的一部分。小時候父親帶著自己看電影,現在是自己帶著費曼看,三代人因看電影有了共同的記憶。吳鎮宇還說起小時候和妹妹一起看《再見、螢火蟲》,講兄妹感情的電影讓自己和妹妹哭著扭作一團。作為內地的文藝女王,談到讓自己流淚的電影時,餘男感慨,看電影這麼多年,好電影太多了,很多電影都讓自己感動。
  • 當我們看電影時,我們到底在看什麼?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人們為什麼喜歡走進一間暗室去看電影,當我們看電影時,我們到底在看什麼?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在最初被發明的時候就被發現具有超越時空影響人類心靈的能力。電影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借鑑了很多心理學理論和技術來提升影片的影響力。
  • 當年那些看電影的日子,你還記得嗎?
    然而,喜歡看電影的人們,照樣可以宅在家裡打開電視看電影。如此這般,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歲月裡,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上個世紀60年代,我出生在浙西農村,大半輩子都生活在農村,以前農村的文化生活十分單調,看電影真是一件難得而又奢侈的喜事。因而,我和廣大農村人一樣,對早期看過的電影記憶尤深。
  • 且行且珍惜,珍惜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花開花謝幾時有,年年歲月總逢春,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無情死的早,人生活著無趣,歲月過的壓抑,一起走過的日子,朋友相陪的日子,一起走過的日子,兄弟一起玩耍的日子,只是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彼此不在交往的圈子裡,或許很少聯繫,但依舊想你,那歲月的風景裡,留下你我的足跡,一起走過的日子
  • 南安這家影院要拆了,還記得和TA一起看電影的日子嗎?
    1987年,雷舜水承包了碼頭影劇院,與當時影劇院裡的其他6個人一起上班。    「當時學生是半價,我們經常拿著學生證買票看電影。因此在童年、少年時期,我看了很多部電影。」碼頭人黃田藝說。    「那時,我們還會將當天播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的內容簡介印出來,發給學生老師,也會把海報貼在影劇院的宣傳欄。」雷舜水非常熱愛這份工作,每一份電影海報都保存下來。
  • 《回憶》影評: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愛過的日子
    《回憶》影評: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愛過的日子晚上,他品嘗了美味的湯,享受了法國喜劇的紀念品。放鬆的節奏和法語的清新。這個故事並不複雜。23歲的男主角羅曼,剛剛從學校畢業,在巴黎一家酒店找到了兩份當夜班的工作,與同齡男子合租一套公寓。羅曼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小說家,生活是悠閒而自由的。
  • 《少年的你》在我們面對霸凌時,第一次就要學會反抗
    我說沒事,爬樹時被樹枝颳了,後來又摔了一下。姥姥沒有細究,只是問我疼得厲不厲害,要不要看醫生去,我說不用。打那以後,姥姥村裡的小女生,同齡的都不跟我玩了,她們說我太兇狠!不玩就不玩,我自己玩,我和小男生玩,也是那個時候,我開始愛上玩彈弓,玩玻璃球,舞刀弄棒,除了沒呲尿和泥巴,別的我幾乎都和他們玩過,包括一起捅蜂窩,下河摸魚蝦。
  • 看電影,兒時的快樂時光
    於是大家放下手中的活計,跟我們一樣,早早地吃過晚飯,準備好晚上的衣物,火把(我們那裡的火把是竹製品,是篾匠撕篾後所剩的廢料,被紮成小臂粗細,涼幹易燃,是作火把的極好材料,連油都省了)。如果誰家有手電筒,那也是一個了不起的現代化裝備,不過一般都掌握在大人手裡,(要讓小孩拿去玩,估計電影還沒放完就沒電了)。在夜幕降臨的時候,一家家人拖老帶幼,終於匯集在一起,向村小學出發。
  • 渡十娘|2020,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當一腳踏出車廂時,我堅定的心志是:絕不帶走一片雲彩!我不曾想像過會親歷人類在這一年裡穿過時光隧道至暗而驚悚的一程。箇中的悲傷辛酸,豈能用語言表達出一二。我們有倖存活並見證,要感謝上蒼的垂愛,也當為爭取世道未來的安穩儘自己的綿薄之力。這一年裡,最真得驕傲的事情就是和女友們一起辦起了公眾號「渡十娘」。
  • 閃亮的日子,我們的日子
    尚未佩妥劍,轉眼便江湖,願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印象中,畢業季的時間很長,長得該有的儀式感都可以有;畢業季也來得很快,猝不及防地讓我們不能好好說再見。師哥師姐們答辯通過後,師父在師門群中發了祝賀的消息,隨後師父便感嘆到今年也沒機會拍合影了。是啊,這個畢業季真的很特殊,也很讓人難以忘懷。
  • 你們有過全班一起看電影的經歷嗎?
    本文由豆瓣用戶@董思成win  授權發布丨原標題:鵝們有全班在一起看電影的經歷嗎?
  • 豐縣記憶:少年時,留在我們生命裡的歌
    那時候最流行的是《水手》,常常他們在課間的時候,不知道是誰起個頭,他們就一起合唱起來。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問,至少我們還有夢。王強,劉峰,王常虹,王偉剛,王慧君,陳廣華,你們都好吧。電視裡偶爾會看到各種節目,也會聽到各種讓人記憶深刻的歌。
  • 《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你不曾聽過的譚詠麟
    一起聽聽。 1997年,譚詠麟沒有推出一張全新專輯,但這卻並不是說這一年的他碌碌無為,相反,這一年他為他的演藝生涯寫下了濃濃一筆,也為香港樂壇留下了兩張優秀的翻唱專輯:《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和《我們一起唱過的歌》。
  • 鮮衣怒馬少年時
    鮮衣怒馬少年時1900 候玉美 老師趙豔萍「青春不應該是插在花瓶裡的靜物,而應該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而舞的韻律。"青春是鋒芒畢露的傲骨,是意氣風發的少年,也是鮮衣怒馬的少年時光。在這過去的日子裡,我們在烈日炎炎下練習跑操,雖然年少輕狂,但我們學著與同伴配合,全神貫注,身心投入,生怕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使同列的同學丟掉鞋子或摔個跟頭,那時我們懂得為他人著想。北京21日遊和三天集訓中,我們在「相信被摔」中學會了相信和心疼隊友,在「沉默規則」中學會合作和熟知,在「我說你做」中,我們懂得了承擔責任……那意氣風發的少年,正值鮮衣怒馬,不可一世的年紀。
  • 爆米花這個東東,怎麼就成了看電影時的標配食物?
    那麼,爆米花這個東東,怎麼就成了看電影的標配食物呢?為啥沒人嗑瓜子、吃熱狗、啃雞爪……? 所以,在電影院裡吃東西是不被允許的,先不說食物渣滓有可能弄髒地毯,也不說食物香味會不會讓鄰座紳士口水直流,單就你吃東西時那咯吱咯吱的聲音都有可能讓彬彬有禮的紳士們憋不住揍你一頓的衝動。
  • 名偵探柯南:少年時期的平次與和葉看電影,一個睡覺一個激動
    文:傾輕雪/傾醬動漫集不負初心,方得始終愛動漫~傾醬又一次不定時上線更新啦,這期的內容,來繼續為《名偵探柯南》打call,來與傾醬一起共同欣賞
  • 上世紀40年代中,耿飈去看電影時,看見有兩個特務在尾隨他
    上世紀40年代中,耿飈去看電影時,看見有兩個特務在尾隨他,果斷買了三張電影票,然後走到特務面前道:「我這裡剛好有兩張電影票,一起去看電影吧!」 這可把這兩位特務給嚇蒙了,只能結果電影票,然後陪笑道:「首長,別見怪啊,軍令如山,我們也沒有辦法。」
  • 楊丞琳與男友人關係親密,一起吃飯還相約看電影,引網友熱議
    近日,楊丞琳在社交平臺更新了動態,曬出了與友人的合照,並且配文「今天和金老師一起吃了晚餐,吃的非常撐」,從文案中可以看出兩人是一起出去吃飯了,並且從字裡行間能看出來,兩人吃的很開心。對此楊丞琳感到十分無奈,只能說下周再約著一起去看電影。楊丞琳的動態發出沒多久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看來網友對楊丞琳的關注度還是很高的。因為楊丞琳與她提到的金老師是兩個人單獨出去吃飯,所以有部分網友覺得楊丞琳這樣似乎不太好。由於工作原因,楊丞琳與老公李榮浩分隔兩地,已經就上百天的時間沒有見面了。
  • 想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第幾天
    有人說雖然電影在哪裡看都行,也並一定非得要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是我們看到真的只是電影而已嗎?去電影院看電影分明有一種儀式感,在電影院喝的飲料,吃的爆米花,以及觀影之後去餐廳順便吃飯,再吃點甜品……這是一個完整的「套餐」。電影院帶給我們帶來多少樂趣?是簡單又相對廉價的娛樂項目,還是「白日夢遊記」,或者情懷?
  • 1994年:上帝看電影的一年
    正因為如此,所以電影界的人士們都想在電影誕生100年華誕時拍一部優秀的電影致敬,而1995年電影獎項的評定基本都是考慮前一年的電影,於是電影史上最輝煌的一年爆發在了1994年。那時電影特效還沒有大行其道,導演們更加注重講好一個故事的細節把控。對人性的探尋以及對細膩情感的駕馭,讓這些雅俗共賞的經典作品,在今天看來仍然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