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趁著好不容易攢了一周才有的閒暇,踏著清涼的微風走進電影院,就著爆米花欣賞一場或爆燃或纏綿或恐怖或催淚的視覺盛宴,成了很多人消遣周末時光的習慣。那麼,爆米花這個東東,怎麼就成了看電影的標配食物呢?為啥沒人嗑瓜子、吃熱狗、啃雞爪……?
這個問題我們要追溯到電影剛出現的時候,也就是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倆在巴黎的卡普辛路咖啡館,公映了他們自己攝製的一批紀實短片,標誌著電影正式誕生。此後,電影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歐洲各大城市街頭。
那時候的電影,客戶定位是高端人群——也就是有錢人才能入場觀看的。怎麼保證只有有錢人才能進去看呢?很簡單:票價高,一般人買不起。你要真喝上幾個月西北風攢筆錢進去看一次,那就當我沒說。
既然進來看電影的都是有頭面的,那當然要有紳士的行為。所以,在電影院裡吃東西是不被允許的,先不說食物渣滓有可能弄髒地毯,也不說食物香味會不會讓鄰座紳士口水直流,單就你吃東西時那咯吱咯吱的聲音都有可能讓彬彬有禮的紳士們憋不住揍你一頓的衝動。
然而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離電影誕生正好過了三十年時,到了經濟大蕭條時期。歐美的經濟衰退導致電影票價一落千丈,普通大眾都有了進入電影院觀影的機會。眼光敏銳的小販們抓住了電影院人流量大的機遇開始販賣爆米花,便宜的價格和噴香的味道瞬間讓爆米花成為了觀眾經常性偷偷帶入影院的零食。
這麼一來電影院當然不幹了!老闆心想勞資都把票價降成白菜價了,你們還偷偷往裡帶吃的?不行!於是影院門口掛起了禁止攜帶食物進場的警告標誌,入場前服務生還要檢查觀眾的大衣口袋,凡是攜帶爆米花的一律沒收……
問題解決了嗎?當然沒有!越來越多的人用越來越多不可思議的辦法把爆米花帶進了電影院。直到此時影院老闆才靈機一動恍然大悟:這麼大塊肥肉送到嘴裡來了咱竟然不知道吃,咋會傻到這程度?隨著老闆們大腿一拍,影院大廳就都租給了賣爆米花的小販。小販們有地兒賣爆米花了,觀眾們有爆米花吃了,影院多了一筆進帳,三贏的局面形成了。
鑑於觀眾們對爆米花高漲的熱情,影院老闆們終於發現其實是可以不需要小販的,三贏的局面當然沒有雙贏的局面好。於是他們把小販踢出了大廳,改為自己售賣爆米花。習慣了電影配爆米花的觀眾們,慢慢將其發展成了一種觀影文化,看電影不來點兒爆米花就像吃油潑麵不放辣椒一樣沒了味道。
二十世紀初期,電影傳入中國,爆米花文化也隨著電影一起傳了進來。時至今日,大家在觀影時仍然會選擇帶上一桶爆米花,坐在銀幕下一邊咀嚼著噴香的爆米花,一邊隨著主角的際遇或歡喜或悲傷或激動或沉寂……
最後,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看電影為啥吃爆米花,卻沒人嗑瓜子、吃熱狗、啃雞爪?好吧,既然你如此執著,那我也就執著地簡單分析一下:嗑瓜子會產生瓜子皮汙染環境,所以影院肯定是不會允許的;吃熱狗三兩口就嚼完了,而且味道太大會影響到其他觀眾,影院也不願意;至於啃雞爪嘛……你去電影院啃一個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