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乘坐的大巴經過了幾個小鎮後,便在廣袤的平原上奔馳。車子不知開了多久,我忽然在原野那與天相接的遙遠盡頭看到了一座灰濛濛的小山,依稀可見山上建築的尖頂,雖然只是一個極小的灰影,但它卻在一片平緩的土地邊緣兀自聳立,好像海市蜃樓一般。
在30分鐘後,車子從小城蓬特爾松事上兩公裡長的堤壩,一直抵達聖米歇爾山的腳下。枯水季節的聖米歇爾山被包圍在一片流沙之中大海在幾乎看不見的遠方,並不是明信片裡水上孤島的樣子,可它的壯觀氣勢還是不愧於「奇蹟」的稱號。聖米歇爾山以建於其上獻給聖米歇爾大天使的教堂而得名。
教堂所在的山原名棟伯山,方圓僅一公裡,高也不過八十米左右,但由於面朝大海,背臨片平坦的原野,再加上獨特的潮汐現象,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在古時候這裡就是凱爾特人祭祀神靈的地方。公元708年,距離棟伯山二十公裡外的阿弗朗什主教先後三次夢見大天使聖米歇爾示意他為自己建造一座建築物,於是便有了聖米歇爾山上的第一座教堂和這個流傳至今的名字。
直到現在還能看到當時用來運送囚犯食物的巨大滑輪裝置直到1847年聖米歇爾山才作為文物開放給公眾,20世紀60年代末又有了新的修道院團體在此隱修。如今,山上修道院的展覽向人們還原了從8世紀到18世紀的一千 年間聖米歇爾山上的宗教建築是如何一點點加高增多的,直到現在所看到的修道院和教堂完全佔據了整座小丘,今天聖山的最高點已是原始的棟伯山的兩倍高。
從山腳到山上的修道院只有一條路,路兩旁號稱村莊的小房都是一家挨一家的店鋪和門面不大的博物館,有著濃重的商業氛圍,有人將這裡稱作是與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並列的第三大基督教聖地,只從這充滿世俗氣息的街景來看,並不是個神聖的所在。可是穿過修道院陰暗的大門,氣氛就完全不同了,身著淡藍色袍子的嬤嬤在門口檢票,穿過拱門便是依山勢而上的大階梯,一級級臺階夾在兩側高大得令人窒息的花崗巖牆壁間,灰色的石壁上點級著青綠色的苔蘚。在頂端的平臺上,可以眺望到來時的堤壩路,路旁緩緩流動的小河最終消失在山腳下的泥沙之中,而在更遠的前方,有座小島立在流沙之中,分不清再遠些是海水還是泥沙。
平臺旁邊就是修道院的附屬教堂,手舉天平和寶劍的聖米歇爾像在教堂的鐘樓頂端閃著金燦燦的光芒。在聖經新約的啟示錄中,聖米歇爾戰勝了象徵魔鬼的惡龍。聖米歇爾的形象總是令人感到敬畏,因為在最後的審判中,他將是對人們的靈魂給予判決的使者。我們走進教堂的時候,剛好趕上正午的彌撒,在馨香的白煙中修道士們一絲不苟地在眾多遊客面前完成每一個神聖的儀式。與他們簡樸的白色和淡藍色袍子相呼應的是,教堂的四壁幾乎沒有什麼雕琢的痕跡,石牆上的青苔都清晰可見。在這裡大家並不是用繁複的石刻和繽紛的油畫來讚頌上帝,所有人都是用一顆質樸而純粹的心來侍奉著神。
在教堂的左側有一條走廊,這條走廊是直接通到隱修院的開關是方的一個走廊,這段迴廊柱呈雙排錯開排列,中心環繞著一片綠地,雖然來來往往有不少遊客,但這一方綠色的庭院還是帶給人無盡的靜謐享受。據說這個內院能通達修道院中的很多場所,而按照導遊圖的指示,我們走進了緊挨著庭院的食堂。空闊的長方形大廳裡,兩側各擺了一排木桌,據說過去修士們就是在一個修道士誦讀的經文聲中靜默地在此用餐的。也不知道現如今這裡的修士們的生活又是如何呢?他們現在在哪裡用餐呢?
站在(聖米歇爾山)上俯瞰周圍的沙地,看到有些遊人完全不管告示上的勸告,在到處是淤泥的流沙上走來走去,他們都是穿著大雨靴有備而來的,真羨慕他們能夠看到聖米歇爾山背著陸地一面的風景。大緬說,這座建在平原盡頭的山上、宛若金字塔一樣的宗教建築好像《指環王》裡描繪的白城,是幻想,是神話。聖米歇爾山,不愧是「西方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