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長的一天(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的攝影師採用幾處非常完美的特寫,展現了1945年4月至8月間日本的自然美景,絢爛的櫻花、參天的樹木、蓬勃生長的花草。這與當時感到大廈將傾的日本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天皇裕仁是一位生物學家,一邊要面研究天主創造的極為美善的萬物,一邊卻要應對即將登陸的盟軍。
天主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五:四十五)。在1945年的春天,天主一如既往地、慷慨地使櫻花在日本綻放。然而此時的日本卻是哀鴻遍野:盟軍的飛機炸毀東京一半的建築,「珍珠港事件」的指揮機構--日本海軍省被炸毀;物資匱乏,連天皇夫婦的餐桌上也只剩下蔬菜粥;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的兒子在中國被擊斃,他想把女兒的婚禮辦得隆重些「衝喜」,然而還沒等操辦,日本的帝國飯店因空襲而被迫關閉。
中國古人的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從明治四年至到昭和二十年的日本,就是一個「應之以亂」之邦。我贊成一種史學觀點,最起碼從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的對外戰爭實際上是以陸軍下級軍官為代表的屌絲階層,為了圓自己的「日本夢」,而展開的一系列冒險活動。
眾所周知,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先後打敗了亞洲的老大帝國--滿清,在滿洲打跑了北極熊--羅剎,一戰期間因為押寶押對了一舉進入列強俱樂部。如此大國崛起,讓日本人信心爆表。
如果我們看一下反映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影視劇,如老夫小時候看的《阿信》,就會感覺到當時的日本無論在經濟上、文化上、還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上照歐、美國家還差一大截子。屌絲階層的上升渠道實際上很狹窄。
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日本屌絲選擇了一條不尋常的路線,不停地發動對外戰爭,在戰場上圓自己一個夢:戰死,是為國捐軀,無上光榮。不死,自然會加官進爵。於是從下層軍官牽制著上層官僚發動一次次軍事冒險,魔鬼在高山上勾勒出的「世上的一切國度及其榮華(瑪:四:十八)」,仿佛近在咫尺。
然而,最終捅了馬蜂窩,珍珠港事件使日本這個泥足巨人與美帝國這個極具潛力的後起之秀一對一單挑了,下場便是 《日本最長的一天》中渲染的那種氣氛,美國打上門來了。更不利的因素是,一個盟友希特勒自殺,另一個盟友蘇俄撕毀《日蘇友好條約》,連同美國一同進攻海外日軍。
兵臨城下,是戰是和?以陸軍中下級軍官為代表的人當然不希望講和,因為繳槍投降意味著他們夢想的破滅。他們始終惦記著埃及的肉鍋。
「埃及的肉鍋」這個典故講述以色列的先民們因流落埃及而被法老當成奴隸,待之極岢甚至已經開始種族滅絕。好在天主仁慈,興起大先知梅瑟(又譯「摩西」)引領他們逃出生天,走向福地。然而在行軍的時候糧秣稍有不濟就抱怨道:「巴不得我們在埃及國坐在肉鍋旁,有食物吃飽的時候,死在上主的手中!你們領我們到這曠野裡來,是想叫這全會眾餓死啊!」(出:十六:三)
日本的軍國主義體系就是日本屌絲的「埃及肉鍋」,那裡寄託著他們的夢想。所以在盟軍即將打上門來的時候,他們還叫囂著要用「二千萬神風敢死隊」、「一億玉碎」來保衛日本國體,請注意不是保衛日本國土,是以天皇為元首的「國體」。
然而,以首相鈴木貫太郎為代表的高層人物知道糧秣不濟、武器落後,堅持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條,但面對氣勢洶洶的日本軍部,這話又不敢說,只能請求「聖斷」,懇求天皇以軍隊統帥的身份命令大家放下武器。
天皇也不傻,眼看著美國每投放一顆原子彈,就摧毀日本一座城市,如此下去,沒幾天日本就寸草不生了,祖宗傳給他的江山社稷就會蕩然無存了,也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美英中蘇四大盟國投降。然而,陸軍省的下層軍官此時連「聖斷」也不想聽,在8月15日凌晨發動政變,襲擊皇宮,所幸被鎮壓下去,但近衛軍團長被刺。
8月15日12時,天皇的終戰詔書終於被播放,日本結束了戰爭。與此同時,主戰派的陸軍大臣阿南大將切腹自殺。
油畫、日本向四大盟國投降
「埃及的肉鍋」被砸翻以後,日本並沒有「國將不國」。歷史告訴我們,二十世紀上版葉,日本欲通過武力徵服世界,但遭到慘敗。戰後,日本人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保障人權,他們的工業產品被賣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國民經濟運行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這才是走出埃及、進入福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