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思考與規劃-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1-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著眼於國家「雙一流」建設、研究型大學建設的背景,對藝術的本質屬性、文化藝術在國家形象與大國崛起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音樂舞蹈學自身特色與教學體系建設等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同時,中國音樂學院就如何建設研究型大學做出規劃,進一步明確「五院一地」的具體發展方向,將「中國樂派」的建設作為教育體系發展的根本內容,提出「8+1」「思政+X」的課程體系建設。

關鍵詞:中國音樂學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音樂與舞蹈學;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國樂派」

自2015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做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務院、教育部先後頒布了統籌推進大學分類發展的多項文件。2018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統籌推進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國家的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需要,在不斷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自身發展形成的一類大學形態。

2020年5月,中國音樂學院正式獲批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由此產生了新的藝術教育命題:藝術學院如何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國音樂學院作為國內「音樂與舞蹈學」一流建設單位,作為「中國樂派」的倡導建設單位,在中國音樂科研、教育方面居於引領的地位,更有責任對於研究型大學的建設提出觀點。文中,筆者首先論述藝術學科內涵的研究型特質,再述中國音樂學院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方面的具體措施,以求更為廣泛的交流。

音樂學科與研究型大學的相關思考

藝術院校,尤其是獨立設置的音樂學院是否可以作為研究型大學進行建設?我們要從藝術的本質入手,探討其中的深刻內涵。

1.音樂藝術的本質屬性

音樂藝術絕不是膚淺的「吹拉彈唱」,它是淨化人的心靈、塑造平凡而卓越人格的重要途徑。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提出「禮樂治國」,他認為「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孝經·廣要道》),音樂作為教化人心的手段。因此,他將「詩」「禮」「樂」作為人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必備文化,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樂」是人生修養的最後階段。古希臘時期的先哲們也在其論述中談到了音樂對於人、社會的影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都對此問題有大量論述,他們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功能,認為音樂可以淨化心靈,教化品性。因此,音樂藝術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產物,它不只是技法上的形式,它最本質的應是精神層面的內化與表達。「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1]

2.文化藝術本為「國家名片」

自古以來,文化符號就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獨特體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重要標誌,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積澱與內涵特徵的文化符號體系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具有高度影響力的象徵形式系統。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賈湖骨笛的出現,音樂文化更是逾越八千年。周代的《六代樂舞》鏘鏘鳴奏,先秦時期《詩經》《楚辭》詩意表達,隋唐時期「歌舞大曲」翩翩霓裳,宋元以來唱曲劇演普及繁榮。音樂藝術既代表了時代,更是不同時代國家的名片代言。音樂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這些獨一無二的音樂文化也同時鑄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體系。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時說:「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2]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全面參與世界的經濟文化建設。音樂作為中國名片,不僅能夠傳播華夏正聲「和而不同」的發展理念,更是讓世界關注「中國智慧」「中國話語」的重要方式。因此,以中國音樂元素為依託、以中國風格為基調、以中國音樂家為載體、以中國作品為表現的「中國樂派」,是全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

3.音樂學科同樣肩負大國崛起的使命

自1840年以來,中國文明經歷了重大轉型。世界先進的人文科技成果喚醒了沉睡多年的東方巨人,也使得古老中國捲入到「現代性」的進程之中。但在這一過程中,帶有強烈西方殖民主義思潮的文化席捲文明古國,華夏大地一度出現嚴重的文化危機與價值真空。俯瞰今朝,中國儼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身處經濟快軌的中國人必然會產生「文化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曾指出,「縱覽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3]縱觀古今中外,一個盛產藝術家的國度,將會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喜愛,同理,任何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無一不是在藝術方面擁有強大的實力。大國崛起,我們要通過本國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將自己的文化、價值觀等傳播和輻射到全世界,全面提升中國國民素質,彰顯大國文化軟實力。這是一種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主旨,以弘揚中國的時代精神、彰顯中國的民族氣概、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倡導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為目標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國崛起需要中國音樂重塑自信,中華文化需要中國音樂奮發有為,藝術教育需要中國音樂有所擔當。

4.音樂與舞蹈學的學科研究特色與發展不足

第一,作為國家智庫,音樂教育缺乏體系和措施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充分重視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國音樂學院自2019年開始,籌備並建設中國音樂理論(國家智庫)研究院。然而,在國家智庫人才培養方面,依然缺乏系統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措施。我們深知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艱難,當下形成的理論體系(包括音樂學、作曲和表演藝術)還有很大完善的空間。此外,依然缺乏世界一流的教材、教學曲目,藝術教學的系統化、標準化也不夠。建設並發揮國家智庫作用,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二,作為多學科共進發展的音樂學科

「音樂與舞蹈學」作為學科分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內涵不是簡單的「吹拉彈唱」。「音樂與舞蹈學」中的「音樂學」「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包羅了眾多學科的內容,共享多學科的發展成果。音樂學探究音樂的核心問題,其中涉及了歷史學、哲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醫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各個學科內容。作曲及相關學科則需要借鑑建築學、物理學、數學、哲學、美術學等多學科知識。因此,音樂的學科發展本身就具備科學研究的要件,更得益於多學科交叉互動的成果。中國音樂學院在學科綜合與新學科產生方面也肩負著引領者的責任。

第三,藝術管理與音樂教育發展的困境

長期以來,音樂藝術教育的專業標準不在系統的學科文本中,而是在教授的頭腦中。由於教師認知和水平不同,使得我們的標準並不統一。一對一、口口相傳的教育模式還停留在「農耕世紀」的「小作坊」時期上,不利於藝術教育的發展。此外,以往重要的音樂基礎及技術理論課程僅在指揮和作曲專業中開設,這一點也不利於音樂學科學生的專業基礎教育。「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凸顯。

中國的音樂教育,自西周時期,就已經建立了系統的樂教體系,而至秦漢時期,樂教的育人功能逐步過渡到「樂府」以「藝」為核心的技能訓練。可以說,在中國樂教歷史中,「人」體系與「藝」體系是相存而互為消長。音樂教育以「藝」為基礎,但最終要發揮培養「人」的功能。[4]中國音樂學院作為藝術教育的領航者,是「中國樂派」的實踐基地。在新時期,中國音樂學院提出構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作為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明確重點立足於人才培養,全面建設集中國音樂理論、中國音樂創作、中國音樂表演為一體的多層次教學體系,培養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的雙方面發展。

中國音樂學院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措施

我們充分看到了音樂學科中研究的深刻學理意義和長遠的學科發展價值。作為國家重要的高等音樂學府,中國音樂學院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1.建設「五院一地」,形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理論保障

中國音樂學院「十四五」建設開篇在即,國家一流學科建設第二個周期以及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舉措是形成「五院一地」。

「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院」作為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智庫」中心,將承擔國家文化建設的重大理論研究與規劃,關注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歷史與未來等重大命題,研究制定中國音樂學院戰略發展的核心舉措。「中國樂派研究院」關注中國文化復興的歷史命題,傳承中國八千餘年的藝術血統,恢復百年來中國積貧積弱所喪失的文化自主,聯通歷史與未來,助力中國音樂從文化自覺步向文化自信。「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以中國聲樂研究為研究平臺,帶動中國器樂、中國音樂創作、中國音樂理論的全面發展,在創作、表演、研究、管理等方面接軌國際一流水平,服務中國乃至全球音樂文化發展。「研究生院」是學科項目研究及培養的重要承載機構。中國音樂學院全面實行「課題制博士招生」,以科研課題為目標,培養高水平研究人才。「教育學院」秉承培養「獨秀藝術之巔,綻放百姓人家」的未來音樂傳承者的教育理念,是中國音樂學院服務社會音樂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音樂研究基地建設」是全校科研整合平臺,作為全國音樂研究的重要基地,是科研成果重要的產出機構。

2.建設「中國樂派」,作為音樂教育體系發展核心內容

近代西學東漸的潮流中,西方音樂教育體系逐步成為中國音樂教育的主流。但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探索和追尋始終沒有停歇。在周恩來總理倡議下,於1964年創辦了中國音樂學院,為集中人力、物力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提供了有力的保證。現在看,成果豐碩,但距離我們的目標仍有距離。至今還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包括音樂學、作曲和表演藝術);缺乏足夠的合格教材、曲目和系統的教學經驗。[5] 近年來,響應時代的呼喚以及音樂學科發展的使命擔當,中國音樂學院提出構建「中國樂派」課程體系,作為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明確重點立足於人才培養,全面建設中國音樂理論、中國音樂創作、中國音樂表演為一體的多層次教學體系,為進一步構建完善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打下基礎。

建設「中國樂派」不只是作品的積累,更存在於「潤物細無聲」的音樂教育之中。音樂與舞蹈學科遵循藝術學科的獨特性,並非簡單類比於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音樂學科以人類的文明精髓,依託抽象的音響,其基於自然現象,反映精神風貌,更是反映時代的窗口。因此,「中國樂派」課程體系尊重藝術規律、教育規律,在中西教育體系的基礎之上,建立符合中國未來發展的音樂教育體系,不僅要進入世界藝術學科的一流前列,而且要實現跨越發展,引領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

3.發展以中國聲樂為引領,多專業共進的學科群

中國聲樂為中國音樂學院一級學科音樂與舞蹈學之一流建設學科方向,以中國音樂理論、中國音樂創作與中國音樂表演為支撐,從而推動中國音樂學院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中國聲樂包含中國歌唱藝術教學、歌唱藝術實踐、歌曲歌劇創作、歌唱藝術理論研究,是繼義大利、法國、德國、俄羅斯聲樂學派之後,重要的東方聲樂藝術學派。以「中國聲樂學派」的建設推動中國音樂理論全方位發展。聚焦「中國聲樂」,聯合優勢學科,吸引優秀人才,進行重大課題攻關,逐步完善科研成果轉化。在課程結構、師資隊伍、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保持前列,推動中國音樂理論研究在聲樂表演研究、歌劇研究、聲樂史研究等領域的引領式發展。 

以中國聲樂表演作為牽引,推進當代音樂創作。通過中國優秀藝術歌曲和歌劇的創作,實現以創作促教學,以教學、展演反饋創作,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立足中國音樂的創作人才。以中國聲樂藝術實踐帶動中國音樂表演學科整體提升。繼承中國聲樂、中國器樂的傳統優勢,完善中國音樂表演體系,豐富中國音樂表演內涵,帶動包括中國器樂、中國風格鋼琴、管弦樂的跨越式發展。

4.打造「8+1」「思政+X」課程體系

「8+1」課程群、「思政+X」課程群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為樂」與「為人」緊密結合,對於培養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中國音樂高層次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8+1」,即學科基礎課—「音樂理論基礎、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配器、旋律學、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專業主課」,是學校通過多年努力和探索制定的,是為了更好地為本科生夯實理論基礎的根本標準。其中,中國音樂學院將在「8+1」「X」必修課等方面設立帶頭人,搭建教學團隊,並將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鼓勵一線教師積極參與競選團隊帶頭人。我們要求在以往學科的積累之上,全面進行課程內涵化建設,構建精品課程體系。

「思政+X」是國家規定思想政治類課程以及應用性人文教育的課程。其中,「思政」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 和「形勢與政策」。「X」是全面人文素養課程,是音樂專業學生的「基礎底蘊」,力圖在藝術學基礎上逐步加入哲學、歷史學、教育學、管理學、工學等方面的課程,形成「大人文」「大社科」「大自科」的選修體系。課程在英語、體育、第二課堂等基礎上,加入如「藝術概論」「國學入門」「中國古典文學精讀」「西方文學精讀」等,提升藝術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讓學科更加豐滿,學術標準更加明晰、準確。     

藝術學科的發展從來不是單維度、單一學科的發展,其綜合性與多元性早已成為共知。音樂藝術是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跨學科發展共進的重要學科。因此,藝術學科在學科發展及學術研究方面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音樂學院在奔向研究型大學的路途中依然前途可期。科學定位音樂學科的價值,明確音樂高等教育的目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擔當。學校在2017年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校;2020年,躋身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行列,這些是對中國音樂學院乃至音樂學科的研究屬性的再次認可,也是中國音樂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時代發展的需要。(作者王黎光,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參考文獻:

[1]姚傑.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71.

[2]葉小文.改革開放再出發是中華民族的再出發[N].人民政協報,2019-01-10(3).

[3]王蒙.著眼民族復興偉業 推進文化發展繁榮[N].人民日報,2016-09-19(7).

[4][5]劉沛,謝嘉幸.中國音樂學院·建校50周年紀念文集音樂教育卷[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112,13.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中國音樂學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大會舉行
    作為唯一獲批的北京市屬藝術院校,中國音樂學院開啟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新徵程,以「五院一地」——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院、中國樂派研究院、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教育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音樂研究基地建設為契機,築牢學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理論研究基礎,加強國家智庫建設,為服務好國家重大戰略和北京「四個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 中國音樂學院「五院一地」授牌 助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12月12日,中國音樂學院舉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大會。會上,「五院一地」正式授牌。記者了解到,「五院一地」分別為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院、中國樂派研究院、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教育學院、中國音樂研究基地,是中國音樂學院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舉措之一。中國音樂學院」五院一地「授牌成立。學院供圖。
  • 中國音樂學院「五院一地」授牌儀式舉行
    12月12日,中國音樂學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大會暨「五院一地」授牌儀式在學校國音堂音樂廳舉行。中國音樂學院於1964年創建,素有「中國音樂家的搖籃」「中國音樂的殿堂」的美譽,2017年成為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20年5月獲批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 中國音樂學院進行「五院一地」正式授牌
    王黎光以「中國音樂學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思考與規劃」為題作主旨發言。他首先從音樂藝術本質屬性、文化藝術本為國家名片、音樂學科肩負大國崛起使命、音樂與舞蹈學學科研究特色與發展不足四方面闡述了對音樂學科與研究型大學的相關思考。
  • 北工商被確定北京市重點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院士介紹說,70年前,北京工商大學誕生在京華大地,21年前,北京輕工業學院和北京商學院合併,機械工業管理幹部學院併入,一所具有商科、輕工和食品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奮勇崛起。70年來,該校始終堅守「工以開物、商以富邦」的初心與使命,不斷提升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水平,為國家、首都及行業發展育英才、作貢獻。
  • 南科大將分三階段實現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目標
    南科大校長薛其坤透露,根據發展規劃,南科大將分三個階段實現建設「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目標——到2025年,特色學科達到先進水平,建成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力爭進入國家一流高校建設行列;到2035年,建成與創新型國家、先行示範區相匹配的創新型大學,努力躋身中國高校第一方陣
  • 以做中國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探路者為願景,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
    再單靠引入外來人才,已不能滿足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需要,要搶佔戰略性新興產業先機,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這一創新「源頭活水」必不可少。2005年10月20日,一份長達15000字的《創辦深圳科技大學研究報告》遞至市領導案頭。一定要辦大學,深圳市的決策者很快統一了思想。
  • 中國音樂學院將舉辦一系列音樂藝術活動
    中國音樂學院將舉辦一系列音樂藝術活動 ——「劉德海音樂藝術周」「中國樂派交響樂團中國樂派作品系列展演活動」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光明網訊中國自古被稱為「禮樂之邦
  • 2049年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南方日報訊 (記者/孫穎)12月20日,南方科技大學舉行建校十周年慶祝大會。中科院院士、南科大校長薛其坤總結稱,十年辦學,南科大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等八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未來,南科大將分三個階段實現建設「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目標。
  • 2020中國高水平大學排名,上海大學、青島黃海學院等位列第一
    報告顯示,上海大學、青島黃海學院、湖北師範大學文理學院雄居校友會2020中國高水平大學排名、2020中國高水平民辦大學排名和2020中國高水平獨立學院排名榜首。青島黃海學院問鼎2020中國高水平民辦大學排名冠軍,安陽學院挺進5強中國四星級民辦大學(4★),是中國高水平民辦大學,是中國綜合實力較強、辦學水平較高的民辦大學。
  • 南科大:2049年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12月20日,南方科技大學舉行建校十周年慶祝大會。中科院院士、南科大校長薛其坤總結稱,十年辦學,南科大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等八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未來,南科大將分三個階段實現建設「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目標。  據介紹,南科大打造了一支國際化、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寄語2020屆全體畢業生!
    在中國音樂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上,王黎光院長深情寄語2020屆「國音寶寶」,在雲端向2020屆全體畢業生致以最真誠的問候和最美好的祝願。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致2020屆全體畢業生親愛的2020屆中國音樂學院全體畢業生:大家好!
  • 籌建西寧大學:以獨立學院轉設為基礎,投資估算23億
    5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發布了《西寧大學籌建方案》。預計學校建設在西寧市城北區,海湖大道北延段生物園區,建設工程項目投資估計約23億元。本次西寧大學的建設項目將由青海省人民政府舉辦,是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和應用研究型理工類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 最優師資培養領軍人才
    現在中國有2500多所不同類型的大學,研究型大學的數量應該在100所左右,「211」高校應該逐漸向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努力,「985」高校應該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努力,這才符合中國的實際。其它高校應該突出特色,培養特色人才。當然,隨著教育的發展、高校數量的增加,研究型大學的比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適度增加,但在現階段,高速擴張的條件還不成熟。
  • 廣東省將迎來15所高水平新大學,遍布廣東各地!
    一、大灣區大學地址:東莞市濱海灣新區廣東省在建大學中備受關注的一所,大灣區大學,是一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教育合作背景下,廣東省2019年規劃籌建的綜合大學、高水平研究型大學。2020年8月,深圳音樂學院計劃開工建設,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建運營。深圳音樂學院選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國際大學園區內,緊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深圳音樂學院計劃將於2021年啟動招生,辦學初期,每年招收本科生200人、研究生30人、博士生10人。
  • 2020中國藝術類大學排名:中央美術學院排第1,北京電影學院第8
    2020中國藝術類大學排名: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均為「世界高水平大學」中央美術學院,誕生於1918年,初名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學府,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開端。
  • 劉德海音樂藝術周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中國音樂學院素有「中國音樂家的搖籃」「中國音樂的殿堂」的美譽,自1964年建校以來,始終肩負著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任務與使命。進入新時代,學校提出「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辦學理念,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已經發展成為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全球音樂教育聯盟秘書處學校。
  • 上海大學「光影中國」開講 著名作曲家分享音樂的想像力
    本網訊 (記者 程媛媛)1月6日晚,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光影中國」德藝雙馨講壇第五期如約而至,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居文沛圍繞著「音樂的想像力」這一核心主題,分享了自己對影視配樂的思考和寶貴經驗,令師生們受益匪淺。 本期講壇由上海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孫寧與居文沛進行對話訪談。
  • 中國雙非大學綜合實力排名,南方科技大學第一!
    中國大學排名(主榜)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前身是中國最好大學排名。自2015年首次發布以來,以專業、客觀、透明的優勢贏得了高等教育領域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中國大學排名領先品牌。
  • 學院開展教育教學思想大學習大討論活動
    ,以實際行動助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本科各年級研討會結合問卷調研情況重點就學風建設、學生規劃、校園生活等方面展開,學生黨員代表研討會就如何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如何發揮黨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及建設優良學風展開,研究生代表研討會就黨員聯繫宿舍制度、縱向交流、發展及規劃、校園建設等方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