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的記憶中都有著一臺電視機,無論彩色還是黑色,都承載了那些快樂的過往。而金星電視機則是當時上海電視機中的翹楚,也是眾多上海人的共同回憶。金星牌彩電是原上海電視機廠(現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上廣電)的名牌產品,曾經有相當高的好評和知名度 。而這臺電視機最早便是來自於我們徐匯的斜土路。
斜土路在徐匯區境內長3794米,因自斜橋至土山灣,故以兩地名首字名為斜土路。
雖然斜土路的路名中有個「土」字,實際上一點不土氣,相當引領時尚。四十多年前,當黑白電視機剛剛在滬上居民家中嶄露頭角時,金星牌電視機就是位於斜土路1646號金星電視機廠生產的。當年,一臺金星電視機的價格約在225塊人民幣(那時多數職工月薪36塊),相當於一個職工六個月的工資。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灘上有許多企業在全國舉足輕重,金星電視機廠的前身金星金筆廠(簡稱「金星廠」)便屬於此類,其產品金星牌鋼筆享譽大江南北。金星筆廠建於1933年,廠址在原徐家匯路金同村,1947年遷至斜土路1646號。
金星廠於1970年開始試製全電晶體彩色、黑白電視機,當時是「以筆養機。」1978年全面轉產,成為電視機專業製造廠並改名為上海電視機一廠。上海電視一廠分兩個廠區,老廠區在本區東部,斜土路1646號,新廠區在本區西南部,田林路140號。1980年從國外引進一條彩色電視裝配流水線,生產彩色電視機。
想當初金星牌電視機是很緊俏的,光有鈔票不行,還要票子,才能扛一臺9寸的黑白電視機回家。誇張點講1張電視機票子比1臺電視機都貴。
上海電視一廠是機械電子工業部骨幹企業,是生產彩色、黑白電視機的專業工廠,產品使用金星牌商標。60年代,由胡林鶴等4位技術人員成立了電視機試製小組,於1970年2月試製成金星牌電晶體23釐米黑白電視機,從自製真空鍛模機開始,自製了大部分電晶體製造設備,並成立了電晶體車間,生產3DG6電晶體和TTL集成電路。同年6月底,試製成功國內第一臺C47輪換調頻制47釐米全電晶體單槍三束彩色電視機,填補了國內空白。
1972年5月,試製成功全電晶體40釐米B40—725型黑白電視機,並大批量生產。1974年研製成功的C47—312型彩色電視機,是全國第一代電子調諧三槍三束彩色電視機。1978年1月,B40—725型機在全國首屆黑白電視機質量評比中獲第一名。
1980年,該廠從日本引進年產20萬臺彩色電視機流水生產線及全套質量保證系統。經過近10年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產品實現了多元化,並形成了規模經濟,至1990年,彩色電視機年生產能力達100萬臺。
該廠不斷推進技術進步,產品採用國際標準的覆蓋率達100%,獲得國際IEC、UL、BS、ISO等標準的認可。裝備了能獨立完成國有標準規定的電視機電、光、聲、色性能指標測試設備,使產品質量穩步提高。1982年以來,該廠共有8個產品獲國家質量銀質獎,12個產品獲電子工業部優質品獎,20個產品獲上海市優質品獎和上海市名牌產品稱號。
1988年10月,在第二屆全國彩色電視機質量評比中,該廠參加評比的5個型號彩色電視機全部獲得一等獎,創行業新記錄。1989年,又有2個型號的51釐米彩色電視機在全國彩色電視機集中測試中名列榜首,其中C514型彩色電視機還獲得了外觀款式設計優秀獎。
直到2000年,金星彩電在上海的市場佔有率還佔據絕對優勢,金星彩電的產銷量在國內約排在第五、第六位,但在上海本地市場則排名第一。但是,面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金星雖然一直堅持「精品」路線,也不得加入到降價的行列中。
然而,規模不夠大的金星彩電,在行業利潤的日漸微薄的情況下,生存也日漸艱難。金星彩電的銷售額在其母公司上廣電的銷售收入中的比重不斷變小,佔廣電股份年銷售額的5%~6%,重要性也日漸下滑。
2003年上廣電正式停止了「金星」牌彩電的生產,不久,同樣是金星彩電的總經銷商上廣電也停止了該品牌彩電的銷售。這樣,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就此退出了中國彩電市場。
來源:東方網 騰訊財經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