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員感到擔憂,未來人類或看不到鯨魚
前段時間,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一支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南海地區鯨類動物生存狀況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了該研究團隊在南海地區的科考結果以及對鯨類動物生存情況的分析,最後還提出了改善鯨類動物生存狀況的方法。那麼南海地區的鯨魚們如今情況如何?為什麼它們的種群數量會不斷減少?
南海的鯨魚們如今情況如何?
中科院深海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於2019年就開始在南海地區對鯨類動物進行科考活動,根據研究論文的敘述,該研究團隊發現了不少鯨類群體,其中包括了抹香鯨和喙鯨。有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中國首次在南海地區發現大量的鯨類群體,同時這也是國際歷史上的第一次。
但與發現鯨類群體的喜悅相比,鯨群的整體情況讓研究人員感到擔憂,因為鯨群中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是幼年個體。可能有朋友會認為,年幼的群體代表著種群發展的生命力,那麼成年個體都去哪了呢?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時間產生的疑惑,也就是說南海地區鯨類動物的生存狀況實際上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樂觀,大多數種群數量都在逐年遞減。
為何鯨類動物的種群數量出現逐年減少的現象?
導致南海地區鯨類種群數量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來看人類活動因素的幹擾最為明顯。
第一,南海地區依然存在著非法的捕鯨活動,這直接對鯨魚種群數量造成打擊。
第二,南海地區個別地區的過度漁業活動導致了該地區的鯨類出現食物資源短缺的情況,久而久之鯨魚種群數量也會下降。
第三,即使漁民捕魚的對象不是鯨類動物,但他們驅使的捕魚船會成為導致誤傷鯨類動物的工具,例如有些鯨魚直接就撞上了漁船的發動機。除此之外,一些自然因素也是導致鯨類數量減少的原因,這些在如今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是不可避免的。
鯨落的出現真的只是良好生態的表現嗎?
前段時間我國科考隊同樣在南海有重大發現,即首次發現了長度大約為3米的鯨落。經過那段時間網絡媒體的科普,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鯨落其實就是鯨魚死去後沉入海底,它的身體成為了深海生物的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鯨魚的遺體上形成了新的生態系統。
那麼鯨落的出現真的體現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嗎?筆者認為恰恰相反,試想一下如果那些沉入海底的鯨魚並不是在自然條件下死亡的,那這種現象是多麼可怕。
筆者認為,保護南海地區鯨類動物,需要這麼做
要保護南海地區的鯨類動物,國家和個人都要共同出力,攜手合作。首先是國家層面,南海地區各國家應在保護南海生態環境上達成共識,這是制定一切保護措施的前提條件。其次是個人層面,漁民應該意識到鯨類動物的生存狀況,改變捕魚方式和時間,給鯨類動物更多生存的空間。
參考資料:
澎湃網 6月12日 《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南海鯨類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