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問《封神三部曲》,這是不是中國神話宇宙的開啟?

2021-02-21 影視工業網

眾所周知,漫威宇宙的崛起,影響了近幾年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發展布局。關於中國的「神話宇宙」,近幾年在國內坊間也頻頻成為話題。而烏爾善導演,近日宣布將打造的東方奇幻巨製《封神三部曲》,作為中國首部採取三部連拍模式創作的電影作品,因其龐大的世界觀引人遐思。那這是不是中國的「神話宇宙」的開啟呢?

《封神三部曲》於2014年6月啟動開發,2016年9月起進入籌備階段,2017年2月起面向全球海選男女主演。影片計劃於2018年至2019年拍攝,暫定於2020年至2022年期間陸續公映,據出品方北京文化宣布,其製作投資量級也高達三十億。

除了製作時間、投資,參與該項目的幕後團隊也是非常「驚人」。由江志強出任監製、杜揚擔任製片人,曾幫助彼得·傑克遜打造《指環王》三部曲的好萊塢資深製片人巴裡·M·奧斯本出任製作顧問。編劇方面,曾與烏爾善導演合作《畫皮Ⅱ》的著名編劇冉平、冉甲男,將繼續執筆創作《封神三部曲》,並且還請來了劇作家蘆葦,以及李安導演多年的老搭檔詹姆士·沙姆斯出任劇本顧問。在視覺方面找來了:美術指導葉錦添、攝影指導王昱、特效指導道格拉斯·漢斯·史密斯。

「盤古開天地,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神話題材中國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容,但是縱觀中國神話題材電影,卻並沒有太多成功開發的案例。「西遊題材」已經被用到爛,存在過度開發的危險。其他開發如《封神傳奇》、《鍾馗》都面臨了敗北的尷尬境地。《封神三部曲》開發氣量足見其信心十足,那這將是一部怎樣的電影?為此我們對《封神三部曲》的編劇冉平、冉甲男以及劇本顧問蘆葦拋出了問題,嘗試解開《封神三部曲》的神秘面紗。在下面的訪談裡,你可以看到《封神三部曲》為什麼是三部曲,故事的製作定位是什麼,它和漫威宇宙的關係、區別是什麼。也可以看到《封神三部曲》的編劇團隊如何去書寫、改編一個典型的中國神話故事,以及編劇團隊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細節。

採、文:木西

《封神三部曲》導演烏爾善與編劇團隊

影視工業網:《封神三部曲》從故事的角度,為什麼要分為三部曲?

 

冉平:《封神演義》這本小說非常明顯的分成了三個基本結構,我們把這三個結構歸為三個核心事件:第一部分是妲己進宮,紂王無道,眾叛親離,諸侯反出朝歌;第二部分是三十六路伐西岐;第三部分就是武王伐紂。

《封神三部曲》據此構建了典型的三部曲結構,用三部電影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每一部電影也包含相對完整的故事階段。這和漫威的系列電影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好萊塢的系列電影是先拍一部,然後這部電影自成一個系統,當這個電影成功之後,再去找一個中心事件做第二部,在這個模式下,故事是可以無限做下去的。《封神三部曲》其實是一個完整的長片,講述的是一個故事,人物的發展在故事裡是貫穿的。

再一個解釋就是體量的問題,《封神演義》的故事改編成電視劇、網劇都比較容易,因為《封神演義》相比其他經典小說比如《三國演義》,不那麼經典和精煉,它的敘事比較繁雜,很豐富、很世俗,這種敘事改編成電影非常難。

再一個,當今去改編一部電影,一定是要用現在的工業技術去講一個地道的中國故事。用《封神演義》做藍本的話,就是要完全把故事戲劇化。在這種體量下,一部電影是做不到的。只拍一部電影,很容易做成一個花哨的小品。原小說是一個傳統的章回敘事,截一節編個故事,或幾個人物連起來編個故事,都無法滿足實現工業化,這樣在改編上就不值得。如果把它渾然一體,既有傳統的雜亂、豐富的世俗,又有強烈西方敘事戲劇性的結合,那我們面對的情況就是一條船運不過河,必須得造三條船同時運,這才有可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所以《封神三部曲》是內容和工作方式決定了,也是在現代電影的工業化的模式下值得去這麼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是三個故事一起寫,一起完成三部的梗概,再一起完成三部的故事大綱,然後再去一起寫三部的分場,只是在拍攝的時候需要分成三部完成。

小說《封神演義》

影視工業網:《封神三部曲》的故事定位以及主題是什麼?

冉甲男:烏爾善導演有很強的訴求,他想做中國的神話英雄史詩,去講一個從來沒人講過的關於中國善惡主題的故事。我們是帶著這個目的去重新梳理《封神演義》這本小說,再對所有的人物和人物關係做一個取捨,然後帶著這個目的去結合故事。我們至少要把傳奇性做出來,這是我們的目標。

冉平:其實傳統的章回敘事也是「類型」,這個「類型」是指遊戲性等等。但是現在大家所認同的類型是西方的三幕劇,當然這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問題是這兩個類型怎麼去結合。類型化是《封神三部曲》毫無疑問要走的道路、目標,但是怎麼能做到這個類型中國人很喜歡,特別適合中國故事,又很有趣、生動、豐富,這和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類型片是有本質的差別的。

主題借用導演的話來說,現在那麼多魔幻的故事,但大部分的魔幻故事講的是愛情,沒有真正講過道德、善惡,這和西方不一樣。而《封神三部曲》是一個專門講善惡的故事,講的是作為一個人,一個中國的英雄在善惡上如何去做選擇。《封神三部曲》會貫穿這一個大的主題,但在每一部戲裡都有不同的進展。

編劇冉平

影視工業網:從故事的角度,《封神三部曲》如何考慮商業化?

蘆葦:《封神演義》首先是很精彩的小說,我們希望把小說裡的優點在影片裡面展現,同時把負面縮小化或者剔除掉。總而言之,做這個電影,從劇作的角度,我們在感知上都是要講一個中國的、傳統的、經典的故事,這才是我們主要的任務,把故事講漂亮了,講好看了,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冉甲男:其實最好的故事一定是街頭巷議的,《封神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這些故事最初都是街頭巷議,最後他們得到了文人的收集,被編成書。什麼故事能夠被大家街頭巷議,口口相傳?這就要回到故事最初的核心,就是這個故事能夠被大家記住,並且大家願意去傳遞它。在不斷的傳遞過程中,最核心的東西不會變,而且所有人一聽就能理解到它在講什麼,這種故事就是好故事。故事能夠流傳,實際上就是因為娛樂性,換一個詞就是商業性。商業性不是壞的東西,商業性不是媚俗,是人對故事的需求,故事可以安撫我們。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我們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讓觀眾在這個故事裡找到安撫、投射或者是共鳴。越多的人有這種感受,那證明這個故事的普世性越強,那它就是好故事。

《封神三部曲》裡,我們只是把這個普世性現代化,變成電影這種手段。就像過去有大鼓書、折子戲,而電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手段。我們只要再把我們的時代精神和需求,以及工業化手段放進去,這就是現代化。

冉平:我們這麼大規模去改寫這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出品方看重了這個作品自然攜帶的商業因素,商業在這個故事裡已經深入其中了,我們只要把商業因素充分的發揮出來,讓電影更好看,這個是主要任務。而不是把它做成個人作品,去追求個人的藝術表達。

劇本顧問蘆葦

影視工業網:作為神話故事,《封神三部曲》故事的真實性如何建立?

冉平:《封神演義》是講述道教的故事,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所以道教是非常世俗的。中國傳統上的神都是帶傳奇性的,不太具有西方神那樣極高的超越性,大部分還停留在功能神階段,有的負責送子,有的負責姻緣,而且每個神都有原形,是歷史人物。大家相信它,這是一種文化定式、心理,跟西方的超級英雄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要回到中國的文化定式上來做,去符合觀眾的文化心理。

對於我們來說,人肯定是最重要的,把神當作人來寫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中國人的神,就是人修煉成的,只不過是人掌握了某種超能力,或者獲得了什麼樣的寶物,被崇拜成神。神和人彼此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幫助,但是他們的關係、系統一定要展現出來,所以說我們要講一個地道的中國故事,只有這樣,當中國人去看到這個傳統的時候,一眼就會明白。對於我們來說,假如說有難處的話,就是如何能讓外國人也能看清楚,感興趣。

冉甲男:另一個層面來說,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講人的故事,只是一些故事我們給披上了神仙的外衣。舉例子來說,一個小孩他得了白血病,沒有錢需要募捐,有天突然他非常熱愛的大明星來到病房去看他,忽然醫藥費的問題,以及所面臨的其他問題都被解決了,這像不像《封神演義》裡來了一個12金仙點了道金光?這些故事其實是很像的,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這種感受,神永遠在,他只是一種感受。他們的真實性是建立在我們對中國神世俗化的方面,我們到現在依然有這個感受,所以我們要把他們的真實性建立在日常的感受上。

當然,我們不能讓觀眾看到一個沒有看過的故事,這樣就不叫「故事了」。我們花了完全重新寫一個故事的努力和工作量,在細節和事件上去做改編,我們要重新提煉觀眾的熟悉感,把它嵌入到《封神》這部電影裡。其實編劇的工作從來都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工作,一開始就是有條框的,那就是必須符合電影觀賞的習慣。《封神》是大家一個熟悉的題材,我們不能去破壞觀眾的熟悉感,我們要重建熟悉感,依託熟悉感,然後還要去建立新鮮感。

編劇冉甲男

影視工業網:《封神演義》裡的法術、系統如何去展現?

冉甲男:法術其實就是克服了時間、空間、力量、速度,在《封神演義》裡全是這種法術,他們克服時間就獲得了長生,克服空間可以從此地到彼地。在《封神三部曲》裡,每個神仙的法術體系都是有來歷的,但是我們要回到傳統文化,不能用科學的世界觀去解釋這一切,只是儘量和科學不產生認知上的衝突。舉例來說,《奇異博士》裡面用手畫一個圈就可以空間穿越,電影沒有去用科學解釋為什麼,但是觀眾很清楚這是空間穿越。法術的邏輯無非就是空間穿越、時間壓縮、變形,電影只是讓觀眾看到法術的過程,觀眾其實很多時候想要看到的也是這個過程,我們要做就是這些。

冉平:我們最終表現的重點不是這個,一定還是人以及人的情感。所有的展現肯定不是單獨的展示法術,不會像展示超人之間的鬥爭一樣,這種展示肯定是需要有,但是我們要根據人物、根據劇情的發展去展示,而且這種展示要超過原著。因為在原著書寫的時代,想像人類能夠飛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小說並不是很科學和完善。法力是怎麼來的?需要怎麼修煉?以及拿什麼修煉?修煉之後能打敗什麼,又會有哪些致命的弱點?這都要用現代人的觀賞和習慣重新建立,不然就不能滿足現代觀眾。現在的觀眾觀影經驗非常豐富,如果按照原書就會顯得比較土、比較老,反而沒有了想像力,所以要做很多的創造和翻新。比如說剛才講穿越時空,這種力量從哪來?我們都要做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跟人物、故事的聯繫都要建立起來。

《封神三部曲》海報

影視工業網:《封神三部曲》對於年輕觀眾的吸引力是什麼?

冉平:有兩種東西最能引起別人興趣,寫作也是有兩種東西最容易寫好。一種是距離自身很近的,這種是因為非常了解。再一種就是遠古的,這種很遙遠、很陌生,但不要認為它遠、陌生就會有隔閡,距離感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好奇,並且這種距離會給創造者提供了很大的創作空間。

《封神演義》是明朝寫商周的事情,商周是奠定了中華文明禮教的基礎階段,也是「中國」最像「中國」的時候。現在很多人對商周文化非常感興趣,我們只要用現代的方式去表現出來,觀眾就一定感興趣。所以我們也希望,不管在視覺上還是故事上,都給觀眾更多更新鮮的事情。

 

冉甲男: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當代的故事,因為故事裡所有的情感、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現代的,只是穿了古裝的衣服而已。「封神」和現在對某個明星給予很高的希望,其實是一樣的心裡訴求,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手段和方式而已。通常來說,不管發生多少年,人的情感訴求變化不大。現在我們依舊是要愛,要獲得支持、包容,要有朋友、家人。對待這種情感,人過了兩千年也是一樣,這是共通的。

所有人最有英雄情結的時候都是20歲左右,就像王小波說的「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我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是所有年輕人的感覺。其實《封神三部曲》裡將來出現的最主要的主人公就是年輕人,年輕人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他想要改變世界的願望,還有為這個願望作出不惜一切代價的行動,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最有豪情的就是在那個年齡,因為他無所畏懼。所以故事跟這個年代、跟年輕人是一樣的,他們在心靈上是溝通的。

劇本顧問詹姆士·沙姆斯

影視工業網:編劇團隊的工作方法、流程是什麼?劇本顧問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冉平:要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件道具、每一個情緒的轉換、每一個法術都非常具體清楚的描述出來,落到紙上。因為這個故事需要法術、神幻、傳奇,同時又要傳統。這就需要編劇團隊事先有充分的了解、準備,不能天馬行空的去想像。想像力要建立在有根據、有思考的基礎上,這樣「想像力」才是「想像力」,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想像力都是廉價的。要有根據、有思考,這就需要編劇對資料非常了解,在了解的情況下去想像出體態、姿勢、語言方式等。所以,我們要去全國各地考察,要看各地的博物館,要找到古代的原型,在這個基礎上面做變化。

冉甲男:編劇的具體流程是在最早期的階段,大家會對文化展開討論。在劇本正式開寫之前,劇組先開了一個大會,邀請了北大、社科院的教授,根據議定的主題進行討論,比如商周之變。大家先各自探討對故事各個角度的理解,然後編劇團隊再去整理出一個方向和方案,之後再次開會,這樣大概經歷了半年的時間。

經過這個過程之後,編劇工作就進行到了梗概階段。寫過梗概之後,會請蘆葦老師、詹姆士·沙姆斯老師參與分析和討論,然後還會請一些網絡寫手進行評測。根據反饋再進行一次修改,然後事情再往下推進。等到梗概階段沒有問題後,編劇工作就到了大綱階段,再通過同樣的方法進行到下一步。其實《封神三部曲》在所有階段基本上沒有走過彎路,改編來說比較順暢,在大方向上始終沒有發生過顛覆性的修改。

蘆葦:劇本在某種意義上什麼都有,尤其像《封神演義》這樣具有民族想像力的一個經典小說,非常豐厚,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把小說的內容都變成電影的講述語言,這是編劇團隊所面臨並一定要解決的任務。我主要是參與討論,其實是根據寫過的劇本,對每一稿做一個分析判斷,然後再找出它存在的問題,把問題放到桌面上,和編劇共同去面對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使劇本完整化、優質化,這是我的任務。


商務合作:17710343057

相關焦點

  • 《封神三部曲》明年上映 打造中國神話史詩大片
    《哪吒》最大亮點在於結尾處的彩蛋——《姜子牙》的預告,這部動畫電影將於 2020 年上映,雖然看著與《哪吒》毫無關聯,但是姜子牙和哪吒這兩個人物都同屬於《封神演義》的角色,以這種方式曝光像是在暗示著「封神宇宙」的開啟。
  • 《封神三部曲》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像?
    轉自新華網 文/楊靜烏爾善導演的《封神三部曲》先導預告片出爐,再次引發人們對於「中國神話宇宙」的想像。《封神演義》小說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與人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相比,它落在文字上的故事並沒有那麼精彩。但電影進入商業大片時代,《封神演義》卻從電影改編角度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姜子牙》定檔、《封神三部曲》官宣,神話電影能否再創票房奇蹟?
    多年來,以此為題材的衍生電視劇非常多,比如各個版本的《封神榜》、《封神演義》;而電影作品只有寥寥幾部,眾星雲集的《封神傳奇》和《哪吒》知名度最高。 《姜子牙》和《封神三部曲》將從各自的維度,打開別樣的封神宇宙。
  • 國產動畫「封神宇宙」或將開啟?
    ,鵝叔不由感慨——神話果然是需要神話來締造的。這種深藏功與名的操作,是預示著明代許仲琳創作的大IP《封神演義》將全面開掛嗎? 網友們早就據此腦補了一出「封神電影宇宙」計劃,鵝叔也覺著,專屬於國產動畫界的「封神宇宙」是時候該開啟了。
  • 神話電影《封神三部曲》曝光角色海報
    神話電影《封神三部曲》今天發布角色海報,這組海報主打黑白風,凸顯了封神大戰的慘烈。
  • 北京文化攜《封神三部曲》,譜寫波瀾壯闊的中國神話故事
    由北京文化出品的《封神三部曲》導演烏爾善曾這樣解讀:&34;。《封神三部曲》的誕生本身就是對中國電影工業化的一次試水,這部超大體量製作的國產電影,從籌備啟動到製作環節裡的每一個嘗試,都是對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起到了巨大的意義。
  • 《封神三部曲》神話世界的重構
    說到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不可不提。它把中國文化裡的神鬼魔仙與王朝統治結合,生動講述了各路神仙鬼怪的起源。天、地、人三界打成一片,只為恢復人間正道。小說的故事設定在商朝末年,暴君紂王沉迷酒色,武王率眾討伐,建立周朝,歷史確實如此,但小說虛構了闡教和截教兩股常人之外的勢力,分屬周、商兩個陣營,令雙方的徵戰,充滿奇幻色彩。
  • 《封神三部曲》神話世界的重構
    轉自《看電影》雜誌 文/三科唐中國神話故事裡的天電影創作當然也會考慮到時代審美的需求,但僅僅做到這並不夠,它更要把視覺風格與人物、故事統一起來,創造出具有內在吸引力的神話世界美學和價值體系。封神三部曲》,是由《尋龍訣》的導演烏爾善執導,創作之初的目標就是三部連拍,打造一個完整自洽的中國神話體系。
  • 烏爾善:《封神三部曲》不拍超級英雄 而是神話史詩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自2014年8月《鬼吹燈之尋龍訣》公映之後,導演烏爾善便放下一切現有的「撈金」良機,扛起了一個投資總額達30億的大項目——《封神三部曲》。今年五月的最後一天,北京文化公布了這一項目的相關信息,《封神》將以「三部曲」模式進行開發製作,影片將於2018年正式開機,計劃於2020年至2022年上映。
  • 導演烏爾善拍《封神三部曲》打造中國版《指環王》
    去年八月,在《封神三部曲》於青島東方影都開拍以前,中國還沒有電影表演專用的馬匹,但這並沒有難倒《封神三部曲》的製作團隊。他們在全球範圍內搜尋到了這些最好的馬匹,用最短的時間建起了馬場。同時,還聘請了好萊塢頂尖的馴馬師訓練馬匹,完成了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 北京文化探索中國古典奇幻IP,打造神話史詩電影《封神三部曲》
    由北京文化出品的《封神三部曲》就取材自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講述了一場三千多年前人、仙、妖之間曠日持久的神話故事。其實早在北京文化《封神三部曲》的項目啟動之前,就有無數影視作品嘗試過中國古典奇幻名著的內容了,北京文化董事長兼總裁宋歌此前曾表示《封神三部曲》將是一部可以對標好萊塢漫威的本土超級英雄電影。這就說明了中國古典奇幻IP的熱度是影視圈從不過時的現象,而從影片改編的難度上來看,更是西方國家很難復刻的靈感源泉。
  • 封神三部曲 電影
    《封神三部曲》預計2020年1月15日關機 每年上映一部 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在「金雞獎」開幕論壇透露,《封神三部曲》預計在2020年1月15日關機,明年暑期上映第一部。
  • 繼漫威宇宙以後 國人自己的神話宇宙要誕生了?
    這些彩蛋都讓人浮想聯翩,再加上《大聖歸來》與《哪吒之魔童降世》進行了聯動,兩大國漫聯合,同樣為神話題材,幾乎還無違和感。於是,腦洞大開的網友們就想到,國外有漫威宇宙,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由封神宇宙呢?對於國漫愛好者來說,小爆哥我聽到這個腦洞的時候馬上就來勁了。根據目前的消息來看,在 2020 年將會推出封神系列電影《姜子牙之一戰封神》。
  • 北京文化用電影工業化標準打造中國神話史詩大片《封神三部曲》
    「封神」故事作為我國古老的民間傳說,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據悉《封神三部曲》由烏爾善導演執導。雖然「封神」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了,但像《封神三部曲》這樣耗時十年之久、用超強的制宣發陣容加持的「封神故事」還是史無前例的。
  • 北京文化新作《封神三部曲》必將締造中國神話
    《封神三部曲》作為華語電影史上首次嘗試多部連拍的作品,是中國電影在類型化敘事上的一次拓荒,將以世界語言講述中國人的故事,終於,中國製造也將有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了。從2012年宣布《封神三部曲》的拍攝計劃到2022年計劃第三部的上映,十年時間磨一劍是向來貫徹&34;之理的烏爾善導演的一個龐大計劃,由北京文化出品,宋歌擔任出品人的《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計劃將於今年暑假上映。
  • 《哪吒》開啟「封神宇宙」?如此龐大的計劃,至少需要十年布局
    今日下午,《哪吒》票房突破12億,位列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第三。哪吒太牛了!醜萌的哪吒扛起「國漫崛起」的大旗,也引發了無數觀眾的猜想——我們能擁有自己的「封神宇宙」嗎?就連人民日報都為這一想法打call:一句「孫悟空、二郎神、姜子牙值得大拍特拍,如果能開啟封神宇宙,誰看漫威」是鼓勵,是期待,更是對中國故事和中國動畫滿滿的自信和底氣。
  • 東方奇幻史詩鉅制《封神三部曲》開啟華語電影新篇章
    影片改編自中國明代話本小說名著《封神演義》,力圖以契合當代文化語境的全新視角和世界性的敘事語言,演繹這個承載國人深厚價值觀念和文化信仰的史詩神話。烏爾善導演認為,《封神演義》龐大的故事體量,為其電影化改編帶來了極大挑戰,選擇以「三部曲」這一經典敘事形式進行改編,是在分析了原著的框架結構和敘事特色之後確定的方案,希望以此呈現這部鴻篇巨製的神話原貌。
  • 《封神三部曲》烏爾善十年堅持,換中國電影市場一劑強心針
    30億投資《封神三部曲》能否力挽狂瀾」此刻,《封神三部曲》如期推進的消息,不僅僅是對封神影迷的福利,也是給了整個中國電影行業一個信心,一份信念。 為什麼是封神三部曲?有了這樣的證言,行業媒體與觀眾對《封神三部曲》的期待就更高了。連手工作坊都能做出浩瀚的科幻宇宙,那被贊為工業化標杆的還不得做出一個超越漫威宇宙的超級封神宇宙? 何況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粹,從《山海經》到《封神演義》再到《三體》,中國人從來不缺想像力,缺的只是視覺化呈現的正確打開方式。
  • 電影《封神三部曲》新預告視效震撼 電影工業化成就神話史詩
    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大片《封神三部曲》宣布定檔2021暑期,首次曝光的神獸特效場面,也證明了影片「電影工業化標杆」的製作水準。  神話史詩初露真容 《封神三部曲》視效震撼  為完成《封神三部曲》這些數字角色,劇組在數位技術上邀請到國際一流團隊,同時還需要美學上的藝術創作去補充。封神劇組的工作方法是,由中國的概念設計主創對數字角色、數字生物在美學上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然後要求視效技術人員在技術上去實現。中國的概念藝術家做好概念設計、概念雕塑,把一些數字的資料做數據化之後,再交給視效團隊做最複雜的數字角色的創作。
  • 《指環王》三部曲製片人鼎力加盟,助力《封神三部曲》開啟奇幻新篇章
    烏爾善導演表示,自少年時代起,《封神演義》中的瑰麗想像和跌宕故事便令他深深著迷。2001年,他首次有了將其拍攝成電影的想法,經過思考和醞釀,直到2012年才對外透露這一創作計劃。此後又經過多年的商議和策劃,才最終確定下改編思路和創作方向,可以說是以「十年磨一劍」的創作態度來打造這部史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