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遺失的皇權

2021-01-21 微僻故事

在中國有一件象徵著權利和榮耀的至寶,歷代皇帝趨之若鶩,若是哪位敢自稱皇帝卻沒有它,人們便後笑稱「白板皇帝」,然而就是這樣一件至尊寶卻因年代久遠,顛沛流離,散落人間,它就是封建社會最高權利的象徵——傳國玉璽。



如此一件聖物,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多次遺失,幾經沉浮,今天,VP君就帶著大夥捋一捋命運多舛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材質為玉,這玉便是當年藺相如鬥智鬥勇,誓死保護,而後完璧歸趙的和氏璧。傳說它奇美無比,毫無瑕疵,人間極品。


即便當年藺相如以死守護,但最後還是歸了統一六國的大秦,秦國相李斯受秦始皇之命,命匠人將此玉製成傳國玉璽,並篆刻篆體——「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於玉璽之下,意為秦始皇是上天任命的,天授皇權。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坐龍舟去洞庭湖遊玩,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怕是海中妖獸作祟,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平安回宮,從此,開啟了傳國玉璽的遺失命運。



八年後,有人又將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又回到秦始皇手裡。


秦始皇在傳國玉璽上刻「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妄圖秦朝一統萬年,世代永續,然而事與願違,秦朝的暴政斷送了他的命運。


秦始皇彌留之際,讓趙高擬詔書,立大兒子扶蘇為皇帝,然而趙高考慮到自己因焚書坑儒等事與生性正直、仁厚的扶蘇不和,假擬詔書,傳位秦始皇的二兒子胡亥。


趙高把胡亥叫過來說,把事情原原本本一說,並掏出傳國玉璽,胡亥早就想當皇上了,哪受得了這樣的誘惑,當即同意,只是害怕丞相李斯不同意。


趙高找到李斯,又將實情和盤託出,李斯先是義正言辭,拒不配合,趙高微微一笑:「好,你隨便,反正扶蘇當了皇上,焚書坑儒的事兒,有你的好日子,你這丞相我看也是做到頭了。」


就這樣,三人一拍即合,當即另擬一封假詔書,賜死扶蘇。


傳國玉璽傳到了胡亥的手裡,然而好景不長,趙高對皇帝之位窺探已久,最終命令弟弟闖入宮中殺了胡亥,妄圖自立為王,可群臣不服,趙高也不幹責眾,只得挑選了一位自認為能控制的皇帝——子嬰上位。


子嬰這個被逼的皇帝在就職的前一天仍然拒不當皇上,趙高手託傳國玉璽逼他就範,其實,子嬰對趙高早已恨之入骨,藉機一寶劍殺死了趙高。


積貧積弱的秦朝已經是牆倒眾人推,無力挽回,三世子嬰很快被沛公劉邦拿下,傳國玉璽被漢朝代代相傳。


西漢末年,出現了一個新朝,皇帝叫王莽,這也是我們都知道的王莽篡位,當時小皇帝年幼,王莽輔政,輔著輔著就想正了,他就去找小皇帝他媽要傳國玉璽,太后大怒,但又無可奈何,把傳國玉璽地上一摔:「滾!你們帶著傳國玉璽滾吧!」


篡位者王莽


玉哪經得起這樣一仍,登時,碎了一角,王莽甚是惋惜,命人用黃金彌補缺角,所以傳國玉璽又名金鑲玉璽。


王莽是個傑出的人才,然而他推行的很多新政,都不得民心和權貴心,上下都得罪,加之天災不斷,新朝滅亡。



東漢末年分三國。袁紹召集各路諸侯誅殺董卓,董卓火燒洛陽城逃走,作為先鋒官的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一口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似乎有一種魔力,這是一種誘發人們心底對權利嚮往的魔力,孫堅也不例外,拿到傳國玉璽,他就急切想回老家,重整隊伍,袁紹聽聞他有傳國玉璽,就逼問他是不是真的,孫堅矢口否認,而且發毒誓,如若私藏傳國玉璽就死於亂箭之下,撒謊的孫堅很「幸運」,後來真的死於萬箭穿心。


孫堅死後,傳國玉璽到了其弟孫策的手裡,孫策勢單不敢自立,便攜傳國玉璽投於袁術門下。後來孫策羽翼豐滿,想自立,但又怕袁術不願意,就獻上傳國玉璽。


貪心不足、高傲自負的袁術果然大喜過望,登基稱帝,然而這招來的不是四方臣服,卻是殺身之禍。


袁術死後,傳國玉璽重歸漢室手中,但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到了曹操手中。


公元220年,曹丕想稱帝,就逼迫漢朝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讓位,建立曹魏,命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意思告訴世人,這位子不是我搶的,是漢朝幹不下去了,讓給我這個賢人的,幹了件令人貽笑大方的貓蓋屎的事兒。


放著!我來!


三家歸晉,隋滅晉,唐滅隋,傳國玉璽代代相傳,沒有在戰亂中流離失所。


後唐覆滅,最後一位皇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疼哭自焚,至此,傳國玉璽徹底失蹤!!!


後來,宋、元、明時期,都在市井間傳出過傳國玉璽,但都未知真假,也有說在北宋哲宗時發現過,而且當時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真傳國玉璽,但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




傳國玉璽歷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就這樣,沒有傳到現在,我們沒有機會再見傳國玉璽,然而越是消失了的美好,越令人嚮往,我們無從得見,卻令我們更嚮往之,也許真的看見傳國玉璽,並沒有傳說的這麼好,倒是倒了我們的胃口,不如就此,讓我們慢慢品味、遐想...



相關焦點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玉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6、十分喜歡玉璽上這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帝都是受命於天,代表著也追求著「壽」「永」「昌」,那麼我們這些凡人還有什麼好苦惱那?做一個選擇就去努力吧!
  • 傳國玉璽 | 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當和氏璧遇上皇權秦朝一統,將這塊和氏璧雕成一塊玉璽,並命李斯在上邊題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開啟了和氏璧的權力生涯——從此以後,它就是皇權的象徵,荏苒千年。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
    中國共有494位皇帝擁有「璽」在中國古代,璽之寓意為受命於天,至尊無上;世代基業,興隆昌盛。據史書記載,「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也。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始稱皇帝,初制寶璽,到清末溥儀退位,歷經2000多年,中國歷史上共有494位皇帝,都把璽作為皇權和國家威嚴的象徵。傳國璽的篆字奧秘「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始末
    目前最常見的說法是,在秦始皇的命令下,李斯將這塊璧改成傳國璽,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此後這方傳國璽被歷代王朝視為權力正統的象徵物,一直傳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然後不知所終。但是,和氏璧與傳國璽,說的是同一件東西嗎?史書稱和氏璧出自荊山,但此後千餘年中,荊山再無產玉的記錄。
  • 一人一城裂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綜合這三個部分,才可以理解我所說的這個裂變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在高中,我是一個理科班的考生。高考結束,出高考分填高考志願。我是604分(高考總分750分),在湖南省21萬考生中,理科全省排名4337名。今天有時候我會開玩笑地說:我這個分數和排名,如果在日本應該可以考東京大學或京都大學吧。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秦始皇把和氏璧定為傳國璽,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希望代代相傳,沒想到在秦二世手裡就亡了國。劉邦進鹹陽後。子嬰獻上和氏璧交給劉邦。到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奪位。當時的皇帝劉嬰才兩歲,傳國璽由漢孝元太后代管。據《漢書・元後傳》記載,當王莽讓弟弟王舜向漢孝元太后索要時,漢孝元太后破口大罵,說著漢孝元太后憤怒地將傳國玉璽摔在地上,國寶被摔得缺了一個角。
  • 封禪與東巡,秦始皇那荒唐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而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到泰山之巔,昭告天地,頌揚大秦的功德,以示自己才是真正受命於天的真命天子。這一舉動,被稱為「封禪」。所謂封禪的資格,必須是要受命於天的天子,齊桓公雖為齊國國君,但畢竟還是周天子的臣子。其次,即便是天子,也必須是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才能舉行封禪。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秦王政也成為始皇帝,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始皇帝製作了一方國璽,上刻李斯親筆書寫的八個蟲鳥篆文「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以此來宣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帝的地位為神所授含義。而用於國璽製作的原料,相傳就是那塊稀世之寶----和氏璧。
  • 「莫失莫忘 仙壽恆昌」與「 不離不棄 芳齡永繼」這一對兒是文中定論,而它們與「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有沒有內在聯繫值得探討
    有人把「傳國璽」上的「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做對比,順著這條線百度搜索下來,感覺還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傳國璽: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 全戰三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1.4受命於天DLC最實用mod推薦)
    1月17日CA對全戰三國進行了史詩級的更新,添加了受命於天和陶謙派系玩法的DLC以及1.4版本的更新,內容包含張角、張寶、張梁,漢帝、劉寵等諸多全新的派系,玩法更多,雖對部分歷史人物例如貂蟬、郭嘉、荀彧等等進行了獨立立繪和模型的重製,但是其他大部分文臣武將並沒有得到優化,無法滿足我們這些鍾愛於「匡扶漢室」的玩家的味口。
  • 自詡受命於天,未必既壽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