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件象徵著權利和榮耀的至寶,歷代皇帝趨之若鶩,若是哪位敢自稱皇帝卻沒有它,人們便後笑稱「白板皇帝」,然而就是這樣一件至尊寶卻因年代久遠,顛沛流離,散落人間,它就是封建社會最高權利的象徵——傳國玉璽。
如此一件聖物,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多次遺失,幾經沉浮,今天,VP君就帶著大夥捋一捋命運多舛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材質為玉,這玉便是當年藺相如鬥智鬥勇,誓死保護,而後完璧歸趙的和氏璧。傳說它奇美無比,毫無瑕疵,人間極品。
即便當年藺相如以死守護,但最後還是歸了統一六國的大秦,秦國相李斯受秦始皇之命,命匠人將此玉製成傳國玉璽,並篆刻篆體——「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於玉璽之下,意為秦始皇是上天任命的,天授皇權。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坐龍舟去洞庭湖遊玩,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怕是海中妖獸作祟,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平安回宮,從此,開啟了傳國玉璽的遺失命運。
八年後,有人又將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又回到秦始皇手裡。
秦始皇在傳國玉璽上刻「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妄圖秦朝一統萬年,世代永續,然而事與願違,秦朝的暴政斷送了他的命運。
秦始皇彌留之際,讓趙高擬詔書,立大兒子扶蘇為皇帝,然而趙高考慮到自己因焚書坑儒等事與生性正直、仁厚的扶蘇不和,假擬詔書,傳位秦始皇的二兒子胡亥。
趙高把胡亥叫過來說,把事情原原本本一說,並掏出傳國玉璽,胡亥早就想當皇上了,哪受得了這樣的誘惑,當即同意,只是害怕丞相李斯不同意。
趙高找到李斯,又將實情和盤託出,李斯先是義正言辭,拒不配合,趙高微微一笑:「好,你隨便,反正扶蘇當了皇上,焚書坑儒的事兒,有你的好日子,你這丞相我看也是做到頭了。」
就這樣,三人一拍即合,當即另擬一封假詔書,賜死扶蘇。
傳國玉璽傳到了胡亥的手裡,然而好景不長,趙高對皇帝之位窺探已久,最終命令弟弟闖入宮中殺了胡亥,妄圖自立為王,可群臣不服,趙高也不幹責眾,只得挑選了一位自認為能控制的皇帝——子嬰上位。
子嬰這個被逼的皇帝在就職的前一天仍然拒不當皇上,趙高手託傳國玉璽逼他就範,其實,子嬰對趙高早已恨之入骨,藉機一寶劍殺死了趙高。
積貧積弱的秦朝已經是牆倒眾人推,無力挽回,三世子嬰很快被沛公劉邦拿下,傳國玉璽被漢朝代代相傳。
西漢末年,出現了一個新朝,皇帝叫王莽,這也是我們都知道的王莽篡位,當時小皇帝年幼,王莽輔政,輔著輔著就想正了,他就去找小皇帝他媽要傳國玉璽,太后大怒,但又無可奈何,把傳國玉璽地上一摔:「滾!你們帶著傳國玉璽滾吧!」
篡位者王莽
玉哪經得起這樣一仍,登時,碎了一角,王莽甚是惋惜,命人用黃金彌補缺角,所以傳國玉璽又名金鑲玉璽。
王莽是個傑出的人才,然而他推行的很多新政,都不得民心和權貴心,上下都得罪,加之天災不斷,新朝滅亡。
東漢末年分三國。袁紹召集各路諸侯誅殺董卓,董卓火燒洛陽城逃走,作為先鋒官的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一口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似乎有一種魔力,這是一種誘發人們心底對權利嚮往的魔力,孫堅也不例外,拿到傳國玉璽,他就急切想回老家,重整隊伍,袁紹聽聞他有傳國玉璽,就逼問他是不是真的,孫堅矢口否認,而且發毒誓,如若私藏傳國玉璽就死於亂箭之下,撒謊的孫堅很「幸運」,後來真的死於萬箭穿心。
孫堅死後,傳國玉璽到了其弟孫策的手裡,孫策勢單不敢自立,便攜傳國玉璽投於袁術門下。後來孫策羽翼豐滿,想自立,但又怕袁術不願意,就獻上傳國玉璽。
貪心不足、高傲自負的袁術果然大喜過望,登基稱帝,然而這招來的不是四方臣服,卻是殺身之禍。
袁術死後,傳國玉璽重歸漢室手中,但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到了曹操手中。
公元220年,曹丕想稱帝,就逼迫漢朝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讓位,建立曹魏,命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意思告訴世人,這位子不是我搶的,是漢朝幹不下去了,讓給我這個賢人的,幹了件令人貽笑大方的貓蓋屎的事兒。
放著!我來!
三家歸晉,隋滅晉,唐滅隋,傳國玉璽代代相傳,沒有在戰亂中流離失所。
後唐覆滅,最後一位皇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疼哭自焚,至此,傳國玉璽徹底失蹤!!!
後來,宋、元、明時期,都在市井間傳出過傳國玉璽,但都未知真假,也有說在北宋哲宗時發現過,而且當時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真傳國玉璽,但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
傳國玉璽歷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就這樣,沒有傳到現在,我們沒有機會再見傳國玉璽,然而越是消失了的美好,越令人嚮往,我們無從得見,卻令我們更嚮往之,也許真的看見傳國玉璽,並沒有傳說的這麼好,倒是倒了我們的胃口,不如就此,讓我們慢慢品味、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