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與東巡,秦始皇那荒唐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2021-01-21 新二村正能量

 

公元前219年,這一年是秦始皇嬴政稱帝之後的第三個年頭。此時的秦始皇41歲,他已然在鹹陽已經坐不住了,急切地想要離開關中,東出崤函,去巡視這萬裡大秦疆土。而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到泰山之巔,昭告天地,頌揚大秦的功德,以示自己才是真正受命於天的真命天子。這一舉動,被稱為「封禪」。


     

封禪作為一種祭祀天地的禮儀,在秦始皇之前已經出現過多次。相傳在上古暨夏商周時期,包括無懷氏、伏羲、黃帝、炎帝、堯、舜、禹等七十二位有名的君主都曾有過封禪泰山的行動。因為古人認為,只有封禪過泰山的君主,才能被天地所認可,具備天下共主的法統地位。

     

泰山是五嶽之中的東嶽,是東方的第一名山。《孟子·盡心上》裡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因而,齊魯的儒生們便認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譽為「天下第一山」。於是,最早關於上古諸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也是出自齊相管仲所著的《管子》一書。

     

由於封禪大禮神聖而隆重,古代許多君王都曾有過封禪泰山的想法,其中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尊王攘夷」之後,也曾想過要去泰山封禪,卻被管仲給攔住了,理由是資格不夠。所謂封禪的資格,必須是要受命於天的天子,齊桓公雖為齊國國君,但畢竟還是周天子的臣子。其次,即便是天子,也必須是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才能舉行封禪。


     

秦始皇認為自己德配三皇,功過五帝,因此,他便以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秦始皇甚至認為,他掃滅六國,結束了天下長達數百年的戰亂紛爭,又實現了書同文,車同軌,無論如何,他都是最有資格封禪泰山的人。也是在這一年,秦始皇第一次派徐福出海,為自己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看得出,秦始皇此次東巡的意義正如丞相李斯用和氏璧篆刻的玉璽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於是,始皇帝率領著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從鹹陽出發,開始了他成為皇帝以來的第一次東巡。秦始皇先來到了位於鄒城附近的嶧山,也即是孔子所登的東山。在這裡,秦始皇命李斯刻了一塊石碑,用以銘刻大秦的功德。也是在這裡,秦始皇開始與齊魯儒生70人商議封禪泰山的大典。

      

如何進行泰山的封禪,其實在《管子·封禪篇》中有明確的記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所謂封,就是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稱為「登封報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稱為「降禪除地」。因此,上古的君王一般都是在泰山上舉行封禮,然後下到云云山舉行禪禮,兩者禮成,才能稱之為封禪。


      

並且儒生們還給秦始皇提出了相當苛刻的要求。有儒生提出,古代天子封禪坐用蒲裹車輪的蒲車 ,以免損傷山上的草木土石;還要掃地而祭,鋪上用菹秸做的席。始皇帝一聽,當場龍顏大怒,你們這是存心不讓朕進行封禪的節奏啊!別說蒲車、菹潔一時半會兒弄不到,就算能弄到,朕也不要受你們這些虛禮,這天下還沒有什麼能攔住朕的。

      

於是,這些給秦始皇出難題的儒生們被全部斥退,從此,儒生們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形象走入了低谷。始皇帝則以他曾經用過的祭祀雍上帝的方式來舉行封禪泰山的大典。他自行乘車從山南登上泰山之頂去行封禮,並命李斯刻石歌功頌德,然後又從山北下來,到梁父山去行禪禮。據說始皇帝的祭文和祭禮都秘而不傳,留下來的只有李斯刻在泰山石碑上的銘文而已。


通過封禪泰山,秦始皇終於得嘗了他「受命於天」的夙願。接下來,他要完成「既壽永昌」的心願了。在泰山封禪完成之後,秦始皇的車駕來到了今天山東煙臺的蓬萊海邊。在這裡,他要親自送徐福的船隊出發,去為他尋找海外仙藥。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的船隊從蓬萊出發之後,秦始皇也開始了自己的南下之旅。


     

在山東溜達一圈之後,秦始皇從彭城南下楚地,當他的車駕從沛縣路過時,還是泗水亭長的劉邦在人群之中瞥見之後,不僅感慨:「嗟呼,大丈夫當如是也!」當他的車駕再往南行,有一叔一侄看到後,侄子告訴自己的叔父:「彼可取而代也!」說這話的人此時還尚未成年,然而,數年之後,他成為了抗秦的主帥,這個人就是項羽。

     

接著,秦始皇來到了洞庭湖邊,開始乘龍舟過洞庭湖。一時間,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這才逃過一劫。幾個月前還昭告天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轉眼間,即沉入水底,等到八年之後,玉璽重見天日之時,大秦天下已是搖搖欲墜了。

     

始皇帝的這一次東巡最遠到達了衡山,此時,他正派屠雎與趙佗率軍50萬進攻嶺南。正當嬴政即將踏上嶺南之地時,他卻在衡山之北遭遇了大風,始皇帝將這筆帳算在了瀟湘女神的頭上,他派刑徒三千人伐光了湘山之上的樹木,並放火燒山。之後,秦始皇由荊州到達武關再返回鹹陽。



回到鹹陽不到一年,秦始皇再次坐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東渡歸來的徐福,看看他是否給自己帶回了海外仙藥。於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度開啟東巡之旅。這一次,他的目的很明確,直奔山東半島。在琅琊郡還真見到了東渡歸來的徐福,只是徐福告訴他,仙藥沒有尋著,因為出海之後不久就遇上了大鮫,船也翻了,人也沒有了。秦始皇居然還信了徐福的話,派人射殺了一條大魚為徐福壯行,又給了他500童男女,再次在蓬萊送徐福出海。然而,這一次徐福出海之後,就真的消失了。傳說他的船隊到了日本的九州島,從此便一去不回了。此後,秦始皇三次東巡到海邊,為的都是等待徐福給他帶回長生不老的仙藥。可惜,他再也等不回徐福了。

     

送走了徐福,秦始皇在回鹹陽的途中遇到了一場襲擊。這場襲擊的主謀,正是後來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張良。張良作為韓國五代相國的後代,一心想著為韓國報仇。可是怎麼才能為韓國報仇呢?冤有頭債有主,而這個債主正是秦始皇嬴政,如果不是他發動戰爭,韓國就不會被滅。於是,張良散盡家財找來了一名力士,埋伏在古博浪沙。等到秦始皇的車隊經過時,張良指揮力士向一輛最為豪華的車駕發起襲擊,一個120斤重的大鐵錘瞬間將車駕砸得粉碎,車駕中的人也當場殞命。然而,秦始皇並不在那個車駕之內,倖免於難。古博浪沙遇襲之後,秦始皇下令全國追捕刺客,卻因無從查起而不了了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等了徐福兩年之後,他無法繼續再等了,於是,他開始了尋找徐福之旅。這一次,秦始皇開始了繞著渤海尋找徐福的旅程。他從河北的滄州一路北上到達今天的秦皇島,甚至出山海關到今天遼寧綏中等地,並不見片帆從東海深處駛來。略感失望的秦始皇此時聽說蒙恬收復了河套,於是,他在河套地區設立九原郡,開始巡視長城,到達九原。


     

公元前210年,已經垂垂老矣的秦始皇仍然沒有等來徐福的仙藥。然而,他再也等不起了,如果再不能吃到徐福帶回的仙藥,他就只能進驪山陵墓與兵馬俑作伴了。這一年十月,已經是初冬時分,秦始皇不顧自己有病之驅,強行開啟了自己最後一次東巡之旅。

      

這一次,他從浙江北上,可是沿著海岸線走到河北,還是不見徐福的船隊歸來。始皇帝徹底絕望了,在河北平原津,他已病入膏肓。即便如此,秦始皇依然不敢言死。直到公元前209年七月,始皇帝終於無可奈何地草草安排了後世,便在沙丘一命嗚呼。只是他所託非人,丞相李斯和內侍趙高更改了秦始皇的遺命,最終使得大秦帝國在兩年之後便土崩瓦解了。


相關焦點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始末
    目前最常見的說法是,在秦始皇的命令下,李斯將這塊璧改成傳國璽,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此後這方傳國璽被歷代王朝視為權力正統的象徵物,一直傳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然後不知所終。但是,和氏璧與傳國璽,說的是同一件東西嗎?史書稱和氏璧出自荊山,但此後千餘年中,荊山再無產玉的記錄。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我們都知道,玉璽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5、你把金錢視作成功,可是另一個選擇上你會不會收穫更多親情? 玉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6、十分喜歡玉璽上這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帝都是受命於天,代表著也追求著「壽」「永」「昌」,那麼我們這些凡人還有什麼好苦惱那?做一個選擇就去努力吧!至此,我也想慢慢表達出我的選擇:活著就是要嘗試些好玩的事情,只要不傷害別人。——by蔡康永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遺失的皇權
    即便當年藺相如以死守護,但最後還是歸了統一六國的大秦,秦國相李斯受秦始皇之命,命匠人將此玉製成傳國玉璽,並篆刻篆體——「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於玉璽之下,意為秦始皇是上天任命的,天授皇權。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坐龍舟去洞庭湖遊玩,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怕是海中妖獸作祟,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平安回宮,從此,開啟了傳國玉璽的遺失命運。
  • 傳國玉璽 | 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當和氏璧遇上皇權秦朝一統,將這塊和氏璧雕成一塊玉璽,並命李斯在上邊題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開啟了和氏璧的權力生涯——從此以後,它就是皇權的象徵,荏苒千年。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
    中國共有494位皇帝擁有「璽」在中國古代,璽之寓意為受命於天,至尊無上;世代基業,興隆昌盛。據史書記載,「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也。傳國璽的篆字奧秘「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 一人一城裂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綜合這三個部分,才可以理解我所說的這個裂變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在高中,我是一個理科班的考生。高考結束,出高考分填高考志願。我是604分(高考總分750分),在湖南省21萬考生中,理科全省排名4337名。今天有時候我會開玩笑地說:我這個分數和排名,如果在日本應該可以考東京大學或京都大學吧。
  • 「莫失莫忘 仙壽恆昌」與「 不離不棄 芳齡永繼」這一對兒是文中定論,而它們與「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有沒有內在聯繫值得探討
    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塊頑石的幻相。後人曾有詩嘲云:女媧鍊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親就臭皮囊。   好知運敗金無彩,堪嘆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那頑石亦曾記下他這幻相併癩僧所鐫的篆文,今亦按圖畫於後。但其真體最小,方能從胎中小兒口內銜下。
  • 封禪與求仙:祭祀天地的秦始皇和漢武帝真是為了長生不老藥嗎?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秦始皇和漢武帝舉行封禪大典的過程中,我們卻看不到儒生的身影。準確地說,他們不是缺席了這兩次封禪典禮,而是在封禪典禮之前,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滿懷期待地邀請儒生們共襄盛舉,希望他們能夠為自己設計一場空前盛大的封禪典禮。但儒生們的表現卻總是不盡如人意,以至於被皇帝無奈地放棄。
  • 秦始皇東巡到江蘇
    先到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然後上泰山(今山東泰安境內),禪梁父(泰山下之小山),東遊海上,登榮成山、之罘山(今膠東半島東端),再南登琅邪山(今山東膠南縣南)。每至一山,都刻石紀功頌德,宣揚他的武威聖德,宣揚秦帝國的統一事業。在琅邪山,秦始皇停留了三個月。曾派徐福帶領數千童男女,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藥。秦始皇回歸途中,經過徐州,聽說這裡有「異氣」,便「築厭氣臺,以厭王氣」。臺在豐縣。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今下落何處?如果被找到了,現在價值幾何?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命令李斯刻一枚傳國玉璽,於是李斯命鹹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李斯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就是著名的傳國玉璽。秦始皇帶著它東巡,在洞庭湖遇到大風浪,眼看著船要翻了,於是把傳國玉璽扔到湖裡了,風浪立即平息了。後來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晚經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
  • 泰山封禪:《山海經》神話傳說(9)
    環水發源於此,向東流入汶水,水中有很多水晶。泰山傳說泰山,又稱岱山、岱宗、東嶽、泰嶽等,為五嶽之首,坐落在山東省中部。它雄偉壯麗、景色秀美,自古以來便備受文人墨客的讚美。唐代詩聖杜甫有詩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的是泰山的高大雄姿。遠古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用祭祀的方式表示對泰山的崇拜。泰山封禪,就是古代皇帝在泰山舉行祭祀天地的典禮,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而引起楚國衰敗的起因,竟然是那塊小小的玉璧。張儀與楚國的恩怨暫時不表,單說和氏璧本身。自從在昭陽府中失竊後,這塊玉璧再沒有出現在世人眼中,神秘消失了五十多年。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趙國宦官繆賢偶然在外人手中購得一塊玉璧,經過仔細辨認,終於確定這就是當年的和氏璧。
  • 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琅琊臺,把沒找到不死藥的徐福放跑了
    琅琊臺最早不是秦始皇建造的 琅琊臺一名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臺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引經文:「蓋海畔有山,形如臺,在琅琊,故曰琅琊臺。」
  • 封禪與泰山
    劉封是寇氏之子,在過繼給劉備之前,本來只是當地某劉家的外甥,所以他的名字應該也是劉備起的;這兩兄弟連起來,就是皇帝受命於天下的典禮:封禪。  封禪是一整套儀式,所謂「封」,就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則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臺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壇、方臺就代表了天圓地方,跟北京現在的天壇地壇啥的一個套路。
  • 秦始皇傳國璽的破解(二)
    (2)由於「疑璽」上之文字在初步考據後被認為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體字,而根據歷史資料,僅「傳國璽」雕有該文字,因此「疑璽」的物主若非是皇帝便是其後之收藏家。  (3)換言之,「劣工圖案紋」的雕琢者按邏輯推斷必然是任何一個期間擁有「疑璽」的物主,而該物主的身份由平民收藏家而至皇帝均有可能。
  • 秦始皇11年出巡5次,是遊山玩水還是體察民情?你看路線,就懂了
    第一次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統一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秦始皇先是走到了今天的寧夏、甘肅,經過隴西到達了秦人祖先的故地、天水和禮縣。看似秦始皇是為了回故地「祭祖」,但實際上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威懾力,讓天下人知道,天下歸一,他們只有一個皇帝,那便是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