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與泰山

2021-02-23 艾源會

  

  看三國的阿鬥故事有感,打算寫篇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且醞釀一陣子,今天先拿阿鬥這個名字引申開來,寫一篇小百科。

  劉禪是昭烈帝親兒子,其實他上面還有個哥——劉備的螟蛉子劉封。劉封是寇氏之子,在過繼給劉備之前,本來只是當地某劉家的外甥,所以他的名字應該也是劉備起的;這兩兄弟連起來,就是皇帝受命於天下的典禮:封禪。

  封禪是一整套儀式,所謂「封」,就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則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臺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壇、方臺就代表了天圓地方,跟北京現在的天壇地壇啥的一個套路。

  現在一說到封禪就聯想到泰山,其實泰山只是其中祭天的地方。由於史上的封禪中,「封」的地方一直是泰山,而「禪」的「小土丘」時常變,從梁父山、肅然山到蒿裡山、石閭山、社首山甚至少室山,結果也就讓泰山成為了封禪的代表。

  傳說中封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齊、魯的儒士佔據了輿論高點。泰山正在齊魯分界上,所謂「齊魯青未了」,就是在泰山上可以看齊魯兩地。他們認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無上的神靈。可泰山哪怕在五嶽裡都不是最高的,海拔僅僅1500來米,齊魯儒生為什麼以它為最高?我覺得一種可能的原因,是泰山的海拔高度和自然高度其實差不多。泰安附近的海拔只有幾十米高,然後1500多米的高程一下子平地而起,巍巍乎岱宗,讓人真正感覺到「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畢竟說出這16個字的漢武帝,也不算是個沒見識的人。

《史記·封禪書》記載,管仲在他的書裡說(吹牛逼):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而管仲記得的也有十二個。然而春秋戰國之前也談不上有什麼「人間的最高帝王」,所以實際上真正有記錄開始這麼幹的,還是秦始皇。正因為他其實是第一個,結果打算去封禪的時候,一幫齊魯儒生爭了很久,也爭不出一套公認的皇家封禪之「禮」來(這麼一群坑貨,果然早晚就是被坑的命)。

搞到最後始皇帝也煩了,乾脆把自家秦國以前在雍城祭祀上天的禮儀照搬了過來用。封禪的時候立了塊碑,請了李斯寫的碑文。後來秦二世又去了一次,這娃日子估計過得夠艱難,他請李斯又寫了一次碑文,然而直接刻在了他老爸那塊碑的背後…

這塊碑的殘片保存在岱廟東御座裡,上面還剩了9個半字

始皇帝下山的時候碰到狂風暴雨被澆得頗狼狽,一行人躲在一顆大松樹下避雨,順便給人家封了個官職,這就是著名的五大夫松。這顆松樹命比較長,據說一直到大明萬曆年間因雷雨而毀;然後清朝雍正年間有個腦殘去原址種了五顆…你真以為有五個大夫麼?所以你現在看到的兩顆五大夫松(成活率40%),滿打滿算也就是300年的歲數。

封禪在歷代都是極其隆重的事情。以至於如果不能參與其中,就覺得自己是被時代遺棄的人。比如漢武帝封禪的時候,太史令司馬談因故不得從行,居然就此「發憤且卒」。他有個名傳千古的兒子司馬遷趕上了送他最後一程,所以他的原話也就被記錄下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這裡說的「接千歲之統」,是因為西漢認為秦始皇的封禪下山時遇到狂風暴雨,秦朝也在短短十四年內滅亡,所以是不成功的,上一次正經的封禪應該是西周成王,距漢武帝有千年之差。

  泰山封禪中不乏各種趣聞。唐玄宗泰山封禪,三品以下官員晉升一級。張說為封禪使,藉機將女婿鄭鎰提升了四級。唐玄宗大宴群臣時,見到鄭鎰的新官服便提出質問。張說、鄭鎰翁婿惶恐不知所對。一旁的黃幡綽笑諷說:「此乃泰山之力也。」自此泰山便成為嶽父的別稱了。之前看某本漢穿小說裡口口聲聲叫著「嶽父泰山」,足堪一笑。

  封禪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除了光武帝是死之前為了《河圖會昌符》上「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說法,匆忙去搞了一次九世而封,其他幾個封禪者都是耗費巨萬。始皇帝不提,漢武帝封禪「行自雲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經千餘裡。」唐高宗封禪,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又由武后率內外命婦,宮女奴婢,隊伍連綿數百裡。唐玄宗封禪,「取牧馬數萬匹,每色一隊,相間望之如雲錦。」宋真宗帶著所謂「天書」去封禪,僅護佑「天書」的儀仗就有1600人,封禪大軍更是千騎萬乘,浩浩蕩蕩,一次耗費了八百餘萬貫。所以,非盛世很難幹這種事,而最後一個這麼幹的宋真宗,純粹是因為籤了檀淵之盟要打腫臉充胖子,給自己鼻青臉腫的臉上貼金。自他之後,或無心當什麼中原正統(元),或者掏不起錢乾脆撤銷泰山封號(朱洪武),或者覺得太興師動眾不合適(康熙),各朝皇帝基本上都只派人去祭祀泰山,而祭祀天地的事情就只在都城設壇來做了。

  雖然真正去封禪的皇帝不多,去泰山刻石的名流2000年來那是絡繹不絕。然而泰山上一千八九百處石刻,絕大多數都是清朝以後的,莫非這玩意就這麼經不起歲月的侵蝕麼?其實是一分天災九分人禍,因為顯眼的地方就這麼多,因為之前的石刻佔了好地方,後來者就乾脆把人家的磨平了另起爐灶…舉兩個比較特別的

這篇談貨幣的文章《泉》,是唯一跟泰山沒有任何關聯的石刻

這塊「國泰民安」的石刻,是日本人柳田泰雲的墨寶

不要誤會,這不是日據時期發生的,而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柳田這個家族出了很多書法家,本人名字裡都有個泰字,跟泰山極其親近。

最後用本朝太祖及魯國土地爺的題字收尾,

完美😊

試著留個言吧

相關焦點

  • 泰山封禪:《山海經》神話傳說(9)
    原文又南三百裡,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鳴自詨。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水玉。譯文再向南三百裡有座山,名叫泰山,山上有許多玉,山下有許多金。山中有一種野獸,它形狀與豬相似,體內有珠子,這種獸名叫狪狪,它發出的叫聲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環水發源於此,向東流入汶水,水中有很多水晶。
  • 劉秀一年兩次光顧魯國,是想封禪泰山?還是為了阻止兄弟鬩牆?
    從打天下的皇帝變成治理天下的皇帝後,劉秀覺得自己的成就怎麼著都能學習秦始皇、漢武帝一樣到泰山去搞點動作,弄點儀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精彩的句號。可封禪泰山這種向臉上貼大金片的想法,是絕對不能從自己的嘴裡說出來的,那怎麼辦?劉秀就不辭辛勞的一遍又一遍光顧魯地,第一次去了回來大臣沒反應,那就第二次去的時候離泰山稍微近一點,大臣還是沒反應,劉秀沒辦法了,只得把《河圖會昌符》中的「赤劉之九,會命岱宗」這句話拿出來裝不懂問大臣們是什麼意思。
  • 宋史111:宋真宗受奸臣蠱惑,泰山封禪,自認高過三皇五帝
    過了幾天,宰相王旦率領文武百官、將校官吏兩萬多人,請求封禪。至此,舉國若狂,足足籌議了好幾個月。宋真宗又命王欽若到泰山去預備封禪。不久,王欽若派人奏報:「泰山有蒼龍出現,天書降福。」宋真宗裝模作樣地說:「朕自愧無德,難報天賜的吉祥。」文武百官又頌揚拜賀。於是宋真宗又親自去泰山封禪、接書,免不得一番興師動眾。
  • 霍去病早逝7年後,漢武帝一場封禪泰山,戰神霍家的血脈至此斷絕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一場泰山封禪,害死了霍去病的獨子霍嬗。7年前,在漢武帝籌備殲滅匈奴主力時,24歲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反擊大計宣告破產。悲痛中的劉徹做了三件事:1.終止漢帝國與匈奴的決戰;2.調北地五郡鐵甲軍,自長安列軍陣到茂陵,致敬封狼居胥的大司馬霍去病;3.
  • 封禪記 | 泰安大道景觀設計
    原來荒蕪的兩側地塊上,紛紛有了居住區和商業體入主,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更多地塊也在籌劃建設中,而這條景觀大道的建設目的似乎也達到了,作為貫通整個高鐵新區南片的公共基礎設施,當有老人、父母帶著孩子在場地上休憩遊樂的時候,這就是場所的意義所在。
  • 檀淵之盟後,宋真宗為何迫不及待地要到泰山封禪?
    這正中王欽若下懷,他故作沉吟狀,然後說:「那就只有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了。但自古封禪,都得有『天瑞』出現才行。」王欽若萬萬沒想到,他的一句阿諛奉承,能把個鹹平盛世攪動的烽煙四起,岌岌可危。二、天書奇談天瑞是什麼啊?
  • 泰山片石
    三千年來,寫泰山的詩裡最好的,我以為是詩經的《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巖巖」究竟是一種什麼感覺,很難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體會到泰山是有那麼一股勁兒。詹即瞻。說是在魯國,不論在哪裡,抬起頭來就能看到泰山。這是寫實,然而寫出了一個大境界。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對泰山簡直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好發出一連串的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惑矣!」完全沒說出個所以然。
  • 封禪與東巡,秦始皇那荒唐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而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到泰山之巔,昭告天地,頌揚大秦的功德,以示自己才是真正受命於天的真命天子。這一舉動,被稱為「封禪」。因為古人認為,只有封禪過泰山的君主,才能被天地所認可,具備天下共主的法統地位。     泰山是五嶽之中的東嶽,是東方的第一名山。《孟子·盡心上》裡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因而,齊魯的儒生們便認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譽為「天下第一山」。於是,最早關於上古諸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也是出自齊相管仲所著的《管子》一書。
  • 霍去病身為人臣為什麼敢登狼居胥山封禪祭天?
    把你們弄進來,就是和大傢伙聊聊霍去病和封禪的事。要想把這問題搞清楚,老梁覺得咱先把封禪和狼居胥山搞清楚是幹啥的,有這個墊底,咱在掰扯這問題就很容易了。封禪封指的是的祭天,一般指的是皇帝他老人家,邁著老胳膊老腿親自登上泰山築的壇,告訴老天爺自己個做的如何如何好,這天下太平一片的祥和,您就放心了。說道這裡,有人就要問了,那為啥要挑泰山這地呢?老祖宗認為泰山是天下第一山,個頭最高,和老天爺挨的最近,人間的帝王想要和老天爺說點悄悄話,這嘎達最合適。而這禪指的是祭地,一般指泰山腳下的那些個小的丘陵。
  • 封禪與求仙:祭祀天地的秦始皇和漢武帝真是為了長生不老藥嗎?
    本期話題「自古封禪必在泰山」本是經過齊魯儒生的大力宣傳而確立的世俗觀念,但蹊蹺的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在舉行封禪大典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將儒生排除在外,海上方士們反而在封禪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雖然泰山封禪的觀念經過以孔子為代表的齊魯儒家學派的大力宣揚,在秦漢以降已經成為了帝王封禪的共識。
  • 為了封禪,宋真宗聯合朝臣真是演了一齣好戲,甚至就此沉迷其中
    封禪,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禮,一般有帝王親自去泰山舉行所以封禪,歷來也是有能力對社會有貢獻的君主,比如秦始皇一統天下,漢武帝的太平盛世,他們都封過禪封禪的君王,也大多集中在漢、唐兩個朝代,大宋朝只有一位君王封過禪,並不是開國皇帝太祖,而是宋真宗趙恆
  • 曾經的2018年春晚分會場-泰山天燭峰景區怎麼啦?大門緊鎖?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天下安」。泰安作為2018央視春晚的分會場,寓意今天的中國國泰民安。同時,還出現了12根半米左右的銅柱,代表了曾來泰山封禪的12位帝王。祈福鍾祈福鍾後面是人造假山,抬頭仰視,只見上面刻著「中華泰山,封禪大典」「霖雨蒼生」「天下奇觀」等字樣,假山後面就是演員們的換衣間、餐廳及會場。
  • 始於儒家文化,封禪是什麼意思?為何明朝堅決不封禪
    封禪大典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典禮,只有皇帝才有資格辦這一樁盛世之禮,並且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夠辦的,歷朝歷代有資格辦這個事情的皇帝都非常罕有。漢朝漢文帝幾度想要封禪,最後竇老太太堅決不答應,認為這種事情會極大的損耗國力虧空國庫,直到後來漢武帝登基,才終於完成了封禪的夢想。
  • 泰山民俗文化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汶水滔滔,行人儷儷」,億萬年來泰山與汶水共同孕育獨具特色的泰山文化,澤被萬千聖賢先哲、高官巨賈與黎民百姓。泰安地處齊魯文化交接部,黃河運河匯瀾,九省御道穿城而過。先秦楚人北上,魏晉魯人南遷,明初晉人西來,南北東西文化在此多次碰撞、融合與更生,逐漸形成獨特而又豐富的泰山文化。
  • 泰山腳下的「飛來石」,竟是皇帝得罪山神所變,自古套路得人心
    泰山為五嶽所尊崇,歷來受到帝王的青睞。在古代,人們相信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皇帝稱自己為天子,只有舉行過禪宗封印儀式的東正教皇帝才是皇帝。所以,只要皇帝登上了王位,泰山就會來到泰山。我爬過泰山很多次,聽過很多故事。今天,我們來談談泰山上的飛石。這塊石頭有什麼特別之處?
  • 俗語:泰山石敢當,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牆上都有?漲知識了
    泰山是一座神山,泰山穩穩地矗立在齊魯大地上,在世人的眼中這座山是神聖的,是一座吞吐日月的神山,於是歷代的帝王都有一個心願到泰山祭拜天地,這被稱為泰山封禪。秦始皇開了泰山封禪的先河,後代帝王前來封禪的絡繹不絕,總共有13位。
  • 搶票小快手喬珊珊喊你來免費看《泰山千古情》
    小編以為,有這份運氣的她,完全可以在接下來的搶票時間裡,繼續搶票,說不定就能搶到《泰山千古情》的免費門票,這樣就能在爬完泰山後,來觀看這場恢弘巨製的大型表演了!精彩早知道,現在就讓小編以切身觀看體驗來為大家科普一下《泰山千古情》!
  • 古代住宅立「泰山石敢當」原因何在?
    上部為一造像,下部立面陰刻楷書「泰山石敢當」五個字。「泰山石」三字清晰可見,「敢當」二字則因石質風化嚴重,已無法辨認。據村民介紹,這裡曾是一座地主莊園,建於清乾隆年間。莊園規模很大,有朝門、前廳、後廳,左右廂房,形成了封閉式兩個四合院院落,解放後房屋分給了周圍的群眾。「泰山石敢當」安放的地方,正是後庭堂屋前的廊道靠右處。
  • 詩聖杜甫與泰山
    有的學者認為「會當」是「一定要」,因而推斷杜甫並未登上泰山,有的學者則認為「會當」字是「必然」,因而推斷杜甫一定登上了泰山。有了爭議,也就有了疑問,杜甫到底有沒有登上泰山呢?王偉說,研究泰山的人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有的學者根據杜甫晚年寫的《又上後園山腳》一詩,說杜甫確實登上了泰山。因為詩中「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
  • 《霹靂無雙》一劍封禪有哪些技能 一劍封禪技能詳情
    導 讀 霹靂無雙一劍封禪這個執著於吞佛童子的英雄,在這個遊戲裡面,有著哪些的技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