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的阿鬥故事有感,打算寫篇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且醞釀一陣子,今天先拿阿鬥這個名字引申開來,寫一篇小百科。
劉禪是昭烈帝親兒子,其實他上面還有個哥——劉備的螟蛉子劉封。劉封是寇氏之子,在過繼給劉備之前,本來只是當地某劉家的外甥,所以他的名字應該也是劉備起的;這兩兄弟連起來,就是皇帝受命於天下的典禮:封禪。
封禪是一整套儀式,所謂「封」,就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則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臺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壇、方臺就代表了天圓地方,跟北京現在的天壇地壇啥的一個套路。
現在一說到封禪就聯想到泰山,其實泰山只是其中祭天的地方。由於史上的封禪中,「封」的地方一直是泰山,而「禪」的「小土丘」時常變,從梁父山、肅然山到蒿裡山、石閭山、社首山甚至少室山,結果也就讓泰山成為了封禪的代表。
傳說中封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齊、魯的儒士佔據了輿論高點。泰山正在齊魯分界上,所謂「齊魯青未了」,就是在泰山上可以看齊魯兩地。他們認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無上的神靈。可泰山哪怕在五嶽裡都不是最高的,海拔僅僅1500來米,齊魯儒生為什麼以它為最高?我覺得一種可能的原因,是泰山的海拔高度和自然高度其實差不多。泰安附近的海拔只有幾十米高,然後1500多米的高程一下子平地而起,巍巍乎岱宗,讓人真正感覺到「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畢竟說出這16個字的漢武帝,也不算是個沒見識的人。
《史記·封禪書》記載,管仲在他的書裡說(吹牛逼):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而管仲記得的也有十二個。然而春秋戰國之前也談不上有什麼「人間的最高帝王」,所以實際上真正有記錄開始這麼幹的,還是秦始皇。正因為他其實是第一個,結果打算去封禪的時候,一幫齊魯儒生爭了很久,也爭不出一套公認的皇家封禪之「禮」來(這麼一群坑貨,果然早晚就是被坑的命)。
搞到最後始皇帝也煩了,乾脆把自家秦國以前在雍城祭祀上天的禮儀照搬了過來用。封禪的時候立了塊碑,請了李斯寫的碑文。後來秦二世又去了一次,這娃日子估計過得夠艱難,他請李斯又寫了一次碑文,然而直接刻在了他老爸那塊碑的背後…
這塊碑的殘片保存在岱廟東御座裡,上面還剩了9個半字
始皇帝下山的時候碰到狂風暴雨被澆得頗狼狽,一行人躲在一顆大松樹下避雨,順便給人家封了個官職,這就是著名的五大夫松。這顆松樹命比較長,據說一直到大明萬曆年間因雷雨而毀;然後清朝雍正年間有個腦殘去原址種了五顆…你真以為有五個大夫麼?所以你現在看到的兩顆五大夫松(成活率40%),滿打滿算也就是300年的歲數。
封禪在歷代都是極其隆重的事情。以至於如果不能參與其中,就覺得自己是被時代遺棄的人。比如漢武帝封禪的時候,太史令司馬談因故不得從行,居然就此「發憤且卒」。他有個名傳千古的兒子司馬遷趕上了送他最後一程,所以他的原話也就被記錄下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這裡說的「接千歲之統」,是因為西漢認為秦始皇的封禪下山時遇到狂風暴雨,秦朝也在短短十四年內滅亡,所以是不成功的,上一次正經的封禪應該是西周成王,距漢武帝有千年之差。
泰山封禪中不乏各種趣聞。唐玄宗泰山封禪,三品以下官員晉升一級。張說為封禪使,藉機將女婿鄭鎰提升了四級。唐玄宗大宴群臣時,見到鄭鎰的新官服便提出質問。張說、鄭鎰翁婿惶恐不知所對。一旁的黃幡綽笑諷說:「此乃泰山之力也。」自此泰山便成為嶽父的別稱了。之前看某本漢穿小說裡口口聲聲叫著「嶽父泰山」,足堪一笑。
封禪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除了光武帝是死之前為了《河圖會昌符》上「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說法,匆忙去搞了一次九世而封,其他幾個封禪者都是耗費巨萬。始皇帝不提,漢武帝封禪「行自雲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經千餘裡。」唐高宗封禪,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又由武后率內外命婦,宮女奴婢,隊伍連綿數百裡。唐玄宗封禪,「取牧馬數萬匹,每色一隊,相間望之如雲錦。」宋真宗帶著所謂「天書」去封禪,僅護佑「天書」的儀仗就有1600人,封禪大軍更是千騎萬乘,浩浩蕩蕩,一次耗費了八百餘萬貫。所以,非盛世很難幹這種事,而最後一個這麼幹的宋真宗,純粹是因為籤了檀淵之盟要打腫臉充胖子,給自己鼻青臉腫的臉上貼金。自他之後,或無心當什麼中原正統(元),或者掏不起錢乾脆撤銷泰山封號(朱洪武),或者覺得太興師動眾不合適(康熙),各朝皇帝基本上都只派人去祭祀泰山,而祭祀天地的事情就只在都城設壇來做了。
雖然真正去封禪的皇帝不多,去泰山刻石的名流2000年來那是絡繹不絕。然而泰山上一千八九百處石刻,絕大多數都是清朝以後的,莫非這玩意就這麼經不起歲月的侵蝕麼?其實是一分天災九分人禍,因為顯眼的地方就這麼多,因為之前的石刻佔了好地方,後來者就乾脆把人家的磨平了另起爐灶…舉兩個比較特別的
這篇談貨幣的文章《泉》,是唯一跟泰山沒有任何關聯的石刻
這塊「國泰民安」的石刻,是日本人柳田泰雲的墨寶
不要誤會,這不是日據時期發生的,而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柳田這個家族出了很多書法家,本人名字裡都有個泰字,跟泰山極其親近。
最後用本朝太祖及魯國土地爺的題字收尾,
完美😊
試著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