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成功統一全國後,臨近晚年的時候,一年內兩次光顧魯國,群臣猜出兩個目的,只敢說出一個,另一個只能看不敢言,其中一個是為了顯示榮耀,另一個大有深意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中國人做事的智慧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是非常想做的事情自己不好意思從自己嘴裡說出來,通過動作暗示別人,讓別人說出來,然後順勢而為實現目的,做完了事還說這是別人讓我做的,名利雙收。還有一種是想告誡他人但又很難開口,就通過動作暗示別人自己的意圖,讓別人領會,達到防範的目的。
從打天下的皇帝變成治理天下的皇帝後,劉秀覺得自己的成就怎麼著都能學習秦始皇、漢武帝一樣到泰山去搞點動作,弄點儀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精彩的句號。可封禪泰山這種向臉上貼大金片的想法,是絕對不能從自己的嘴裡說出來的,那怎麼辦?劉秀就不辭辛勞的一遍又一遍光顧魯地,第一次去了回來大臣沒反應,那就第二次去的時候離泰山稍微近一點,大臣還是沒反應,劉秀沒辦法了,只得把《河圖會昌符》中的「赤劉之九,會命岱宗」這句話拿出來裝不懂問大臣們是什麼意思。
這個時候大臣們的思維跟上節奏了「原來皇上是想封禪泰山!」因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劉邦(赤劉:來自於赤帝子斬白帝子的傳說)後的第九代應該封禪泰山。給皇帝臉上貼金這樣的事情,歷來大臣們最擅長,在各種激情勸諫下,劉秀表面勉為其難的接受了大臣們的要求,心裡笑開了花,最終意氣風發的實現了封禪泰山的願望。
完成封禪泰山回來的路上,有些大臣回想皇帝劉秀兩次光顧魯地的原因,猛然間冷汗直冒,心裡大呼「皇上可不僅僅是為了封禪泰山,原來還有更深的含義啊!」
猜到這個含義的大臣們,出了冒冷汗外,真的是什麼都不敢說,因為這個含義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在自己無過錯的前提下,主動提出辭讓太子大位的劉強,光武帝劉秀因為郭皇后抱怨丈夫對她不夠寵愛,在後宮興風作浪,就一怒之下把郭皇后廢了,改為中山太后,而劉強是郭皇后的兒子,繼續處在太子之位境地就非常不妙,在接受了近臣的勸說後,態度非常堅決的主動辭職。
劉強的這個舉動,感動了整個大漢朝,劉秀笑了,新皇后陰麗華笑了,大臣們笑了,在大家都開心的情況下,獨自委屈的劉強得了一塊很大的封地,做了東海王。可是這樣也不行,劉強可是做了很長時間的太子,身邊的利益和附帶關係盤根錯節,失去太子之位的劉強也許能接受做王的現實,可劉秀對劉強身邊曾經的故人放心不下。
利益是能驅動人挺而冒險的,自帶迷幻效果,劉秀不想看到自己百年之後發生兄弟鬩牆的事來,尋常人家可能還好,天家出一次就可能分崩離析。於是劉秀就在晚年的時候一年兩次跑到魯地來,他的目的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告誡劉強和劉強身邊的人別妄動,或者說給劉強施加壓力,若劉強真挺而冒險,那他就可以把心中的這顆刺給拔掉,以解後顧之憂。
劉秀的帝王心術可見真不一般,一個動作兩個目的,泰山封禪做了,順帶著還警告了在魯地做王的劉強。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